1. 简单百科
  2. 卵蛸

卵蛸

卵蛸(日语饭蛸モドキ;学名:Octopus ovulum),别名“四眼乌”,地方名“短脚爪”“短腿蛸”“短爪章”,是一种中小型章鱼。其科学分类为动物界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章鱼科-双蛸属。

卵蛸是头足纲软体动物,以其标志性的八条腕而独具特色。其胴腹长43mm,体重74.5g,胴部呈卵圆形,眼前方第2-3对腕间有带小银圈的椭圆形黑褐色斑块,背面两眼间无斑,属短腕型,腕长约为胴长3-4倍,腕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且较左侧短。该物种分布于东海南海日本列岛南部海域,为暖水性种,主要产于南海,东海数量较少,栖息于数十米水深内的浅海,常与饭蛸一同被捕。在渔业中,卵蛸是底拖网兼捕对象,但数量少,无法形成独立捕捞群体,经济价值与短蛸相当。

截至2025年3月,卵蛸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评估等级是数据缺乏物种。卵蛸在渔业方面,是底拖网作业的兼捕对象,因自然海域数量少,常随其他主要经济鱼类、虾蟹类捕捞时被捕获;经济价值与短蛸相近;科研领域,卵蛸独特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使其成为研究头足纲生态、进化的重要对象,助力人类认知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与多样。

命名与分类

词源

卵蛸隶属于头足纲软体动物门,以其标志性的八条腕而独具特色。其属名“octopus” 一词源自古希腊语,“okto” 意为“八”,“pous”意为“足”,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该生物的典型外形特征——拥有八条腕。早在公元前4世纪,希腊著名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便创造了这一术语,沿用至今。

学名

卵蛸的食虫类为“Octopus ovulum”,是由Sasaki在1917正式描述。其同义学名有“Polypus ovulum”和“Amphioctopus ovulum”。

分类

卵蛸的科学分类为动物界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章鱼科-双蛸属。

体态特征

胴部特征

卵蛸胴部呈卵圆形。其胴腹长常见约43mm,另有记录胴长 20mm的情况。体表密生近圆形小颗粒,整体质感独特。在每一眼的前方,处于第2对和第3对腕之间,各有一个近椭圆形的褐黑斑块,斑块中还生有一小银圈,而背面两眼间并无任何斑块,这种独特的斑纹分布成为卵蛸的显著外观标识之一。

腕部特征

卵蛸属于短腕型章鱼,腕长约为胴长的3-4倍,各腕长度相近。腕上的吸盘为2行排列。值得注意的是,雄性右侧第3腕发生茎化,相较于左侧对应腕要短。且生殖腕的端器呈锥形,长度约为全腕长度的1/15。

内部构造特征

从内部构造来看,卵蛸的漏斗器为W型,鳃片数量约在8-10个。其齿舌的中央齿为三尖形,狭而长;第1侧齿较小,齿尖略居中;第2侧齿基部边缘较平,两端略等距,齿尖略居中;第3侧齿近似弯刀状,这些牙齿构造特点与其捕食习性紧密相关。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卵蛸广泛玉簪属海域。在中国,东海和南海均有其踪迹;在日本列岛南部海域也能发现卵蛸。从整体地理跨度来看,它跨越了热带亚热带的部分海域,在这些区域的海洋生态中扮演着特定角色。

栖息海域及深度

卵蛸喜暖性较强,南海是其主要的栖息区域。在南海的底栖生物拖网作业中,卵蛸是采获较多的蛸类之一。这表明南海的海洋环境,包括水温、盐度、食物资源及海底地貌等综合因素,非常适宜卵蛸生存繁衍。相对而言,虽然在东海也有分布,但其数量远不如南海多。

卵蛸主要生活在数十米水深以内的浅海区域。

生活习性

栖息偏好

卵蛸是典型的暖水性物种。主要分布于东海、南海以及日本列岛南部海域,尤其在南海栖息数量较多。它偏好生活在数十米水深以内的浅海区域。这里有着复杂多样的海底地貌,礁石、珊瑚礁、海草床及大片海藻丛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栖息与藏身之所。浅海充足的光照条件促进了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进而为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小型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间接为卵蛸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觅食特性

卵蛸属于肉食性动物。其食物来源广泛,主要捕食浅海区域丰富的小型甲壳亚门、其他小型软体动物门以及部分小型鱼类。它拥有八条灵活的腕足,每条腕足上整齐排列着两行腕吸盘,这成为其捕食的有力工具。当发现猎物时,卵蛸会迅速伸出腕足,利用吸盘牢牢吸附住猎物,使其无法逃脱,随后用具有坚硬喙的口器将猎物撕裂后食用。

繁殖方式

在繁殖方面,卵蛸具有鲜明特点。雌性卵蛸产出的卵子呈米饭粒状,长径约3mm,短径约1.5mm。繁殖季节时,雌性会将卵子仔细地扎系在海藻等水生植物上,形成穗状卵群。这种将卵子附着于海藻的行为,为卵子提供了安全且稳定的孵化环境,既可以躲避部分捕食者,又能借助海藻周围丰富的浮游生物资源,为刚孵化的幼体提供食物。此外,雄性卵蛸右侧第3腕发生茎化,在繁殖过程中发挥传递精子给雌性的特殊作用。

相关物种

短蛸

食虫类:Octopus ocellatus

短蛸胴部卵圆形,胴长30mm,体表具很多近圆形颗粒,在每一眼的前方,位于第2对和第3对腕之间,各生的一个近椭圆形的大金圈,圈径与眼径相近,背面两眼间生有一个明显的近纺锤形的浅色斑。短腕型,腕长约为胴长的3-4倍,各腕长度相近,腕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较左侧对应腕短,端器锥形,约为全腕长度的1/10;阴茎略呈“6”字形,膨胀部近圆形,甚大,约与阴茎部的长度相近。漏斗器W型。鳃片数约7-8个。中央齿为五尖形,第1侧齿甚小,齿尖居中,第2侧齿。

东蛸

食虫类:Octopus berenice

东蛸胴部卵圆形,体表粗糙,具许多大小相间的圆形颗粒。个体大,大的个体全长1.3m,体质量3.5kg,短腕型,各腕长度相近,腕长约为胴长3.4倍,腕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3腕荃化,较左侧对应腕短。分布在东海南海日本群岛南部、马来群岛等。浅海性种,小个体多栖息于沿岸岛屿周围岩礁间,大个体移至外侧数十米水深海域生活,底质为砂泥质。常见种,底拖网常可捕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条纹蛸

英文名:Veined octopus

食虫类:Octopus striolatus

条纹蛸胴部卵圆形,体表粗糙,密生许多小颗粒,体深棕色,背部颜色较深,腹部及腕口面白色。其腹胴长76mm,体质量300g,最大胴长100mm,重600g。胴侧具明显的纵行条纹。眼后上方具一独特的角状突起,眼下方具一三角形白斑区。短腕型,碗长约为胴长的4-5倍,各腕长度相近,腕式4=3=2>1,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较左侧对应腕短。分布于东海、南海日本南部海域、东南亚、澳大利亚红海、非洲东部。暖水性近海种,营底栖生活,底质泥质或砂质。与其他蛸类混栖,为渔业兼捕对象。

物种保护

卵蛸最近一次接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评估是在2014年,经评估,其在名录中的等级被划定为数据缺乏物种。

相关价值

渔业价值

在渔业活动中,卵蛸是底拖网作业的兼捕对象。由于其在自然海域中数量相对较少,难以形成独立的捕捞群体,通常是在捕捞其他主要经济鱼类或虾蟹类时被顺带捕获。经济价值卵蛸与相当。

科研价值

卵蛸独特的形态与生活习性使其成为研究头足纲生态、进化等方面的重要对象,有助于人类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参考资料

イイダコモドキ.www.zukan-bouz.com.2025-03-18

Octopus ovulum (Sasaki, 1917).itis.gov.2025-03-17

Octopus ovulum Sasaki, 1917.www.gbif.org.2025-03-17

Amphioctopus ovulum.www.iucnredlist.org.2025-03-18

Redescription of Amphioctopus ovulum (Sasaki, 1917) (Cephalopoda : Octopodidae) and comparative morphological analyses among three species of violet-ringed octopods.www.x-mol.com.2025-03-17

octopus (n.).www.etymonline.com.2025-03-18

Why Is It Called an Octopus? The Origins of Its Name.www.cookist.com.2025-03-18

octopus etymology.etymologyworld.com.2025-03-18

..202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