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珊蝴蛇

珊蝴蛇

珊瑚蛇(coral snake),别名辣椒尾蛇,是眼镜蛇科的一类有毒蛇类,通常身上有三道对比强烈的环纹,分为两大类,旧世界珊瑚蛇和新世界珊瑚蛇。其栖息地包括森林、草原、山脉、沙漠和半干旱地区,适宜在湿度高、温度高的环境生存。其遍布亚洲和美洲各地,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

珊瑚蛇是小至中型陆生蛇种,少数可长至80cm,身体大多红/橙色,有时偏褐色,带有白或黄色边的黑环纹。幼体的环纹可能较明显。珊瑚蛇的头部与身体没有明显区别,颈部没有变细,其头部较小,腹部黄白色,带黑斑。雌性通常比雄性大。旧世界珊瑚蛇(亚洲蛇)比新大陆珊瑚蛇(美洲蛇)短。

珊瑚蛇的繁殖方式是卵生。其是夜行性动物。主要食性包括小脊椎动物,例如四脚蛇青蛙、小型哺乳动物,甚至其他蛇,包括同一物种的蛇。珊瑚蛇在饲养条件下的寿命可达20年。其是世界上第二大毒蛇。其毒液具有经济价值,毒液中含有强效的神经毒素,被珊瑚蛇咬伤会导致麻痹、恶心、说话含糊、头晕、疼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可能会死亡。

分类

珊瑚蛇有两大类:

1.旧世界珊瑚蛇:具有16个物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其含有蓝长腺丽纹蛇属(Calliophis)。

2.新世界珊瑚蛇:超过80个物种,常见于美国。其以两个属为代表,分别是珊瑚蛇属(Micrurus,35种,许多亚种)和拟珊瑚蛇属(Micruroides,1种)。

形态特征

珊瑚蛇是小至中型陆生蛇种,少数可长至80cm,身体大多红/橙色,有时偏褐色,带有白或黄色边的黑环纹。幼体的环纹可能较明显。珊瑚蛇的头部与身体没有明显区别,颈部没有变细,其头部较小,带黑和黄/白环纹。腹部黄白色,带黑斑。雌性通常比雄性大。旧世界珊瑚蛇(亚洲蛇)比新大陆珊瑚蛇(美洲蛇)短。旧世界珊瑚蛇的颜色通常更加多样,以粉色和蓝色为主。

分布栖息

分布

珊瑚蛇遍布亚洲和美洲各地。其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

栖息环境

珊瑚蛇的主要栖息地包括森林、草原、山脉、沙漠和半干旱地区,但是有一些品种如苏里南珊瑚蛇,几乎只栖息于水中。珊瑚蛇适宜在湿度高、温度高的环境生存。常在腐烂土壤的表层,落叶下,地下洞穴。

生活习性

珊瑚蛇白天隐藏在植被中或地下洞穴中,是一种主要在夜间活动或在清晨活动的爬行纲。通常较温驯,不太会咬人,但受威胁时则可能会用此保护自己。行动缓慢,但也能快速逃走或捕食。在水源附近和林间出没。珊瑚蛇是肉食性的,其主要食性包括小脊椎动物,例如蜥蜴、青蛙、小型哺乳动物,甚至其他蛇,包括同一物种的蛇。珊瑚蛇在饲养条件下的寿命可达20年。

生长繁殖

珊瑚蛇的繁殖方式是卵生。雌性喜欢强壮的雄性,雄性在求偶时会展现出自己的能力。这确保了后代具有更强的抵抗力。其繁殖期通常在六月,雌性在洞穴或植被中产下3~5个细长的卵。这些卵大约需要12周进行孵化。珊瑚蛇卵不需要雌性孵化,这些卵会独立孵化。幼蛇出生时颜色图案与成年蛇相似。幼蛇体长大约20cm。幼蛇就已经可以防御掠食者或攻击小型猎物。

毒性

珊瑚蛇在幼蛇时期就已经拥有了毒性。珊瑚蛇的毒液毒性极强。因此,珊瑚蛇是世界上第二大毒蛇。其毒液中含有强效的神经毒素,会干扰大脑对肌肉的控制。因此,珊瑚蛇的咬伤会导致麻痹,并会出现恶心、说话含糊、头晕、剧烈疼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可能会导致死亡。珊瑚蛇毒牙短小、独特且直立,使其能够牢牢抓住猎物。

珊瑚蛇咬伤的严重程度与注入的毒液量以及被咬者的体型有关。约60%的珊瑚蛇咬伤未注入毒液。据推测,这是由于其毒液输送装置相对原始所致。对人类而言,约4至5毫克毒液即为致死剂量。一条体型较大的珊瑚蛇可注入多达 20 毫克的毒液。蛇的长度与毒液产量呈正相关。

珊瑚蛇的毒液主要具有神经毒性,在咬伤部位几乎没有局部组织反应或疼痛。可能有几种神经毒素参与其中,它们共同作用于非去极化型突触后神经肌肉阻滞剂。神经毒素的综合效应类似于箭毒中毒的症状。毒液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肌肉麻痹和血管运动不稳定。

在美国,珊瑚蛇的毒素对人类的威胁,仅次于响尾蛇。不过,珊瑚蛇咬伤人以致中毒甚至夺命的事件仍少有听闻。这是因为珊瑚蛇本质上不接近人类,分布地也多位于人烟稀少的地区。当其面对人类时,多会选择逃逸,袭击人类只是其最后的手段。另外,珊瑚蛇的尖牙较为短小,很少能为人类带来严重的伤口,也不会造成大量出血。

主要价值

珊瑚蛇的毒液具有经济价值,曾经一盎司北美珊瑚蛇毒液价值5.6万美元。

物种现状

濒危因素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珊瑚蛇,还影响其赖以生存的猎物。栖息地和气候模式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猎物种类减少,迫使珊瑚蛇调整饮食,否则将面临饥饿。这可能会导致其种群减少,因为它们很难找到足够的营养。

保护等级

珊瑚蛇中的中华珊瑚蛇福建华珊瑚蛇、台湾丽纹蛇于2023年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代表物种

东部珊瑚蛇

形态特征:东部珊瑚蛇体长一般为46-76cm,1958年和1996年于佛罗里达州发现过长度超过1.2m的东部珊瑚蛇。雄性东部珊瑚蛇的尾巴比雌性东部珊瑚蛇的尾巴长,但是雌性珊瑚蛇的总长度却比雄性东部珊瑚蛇长。东部珊瑚蛇以其醒目的红色、黄色和黑色条纹而闻名,红色条纹与黄色条纹相接。

分布范围:东部珊瑚蛇主要分布于美国南部地区,如卡莱罗纳州、佛罗里达半岛佐治亚州南部、亚拉巴马州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东南部等。

栖息环境:东部珊瑚蛇能适应多种环境,如地势较高或地势低洼处的森林、稀树草原、沙质的山脊或溪底。

危险性:东部珊瑚蛇属于眼镜蛇科,是剧毒蛇。其毒液会使人类出现口齿不清、视觉异常、肌肉麻痹等症状,最终会导致呼吸衰竭。

索诺兰珊瑚蛇

形态特征:索诺兰珊瑚蛇是一种小型、色彩鲜艳,其显著特征是醒目的红、黄、黑色条纹。

分布范围:索诺兰珊瑚蛇原产于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主要分布于索诺兰沙漠,覆盖美国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部分地区,以及墨西哥的索诺拉州和北锡那罗亚州。

栖息环境:索诺兰珊瑚蛇栖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以沙漠和灌木丛环境为特征。此类地区气候炎热干燥,降水量有限。植被通常包括仙人掌科、多刺灌木和稀疏的草地。该物种偏好砂质或岩石质土壤,便于其挖掘。

危险性:索诺兰珊瑚蛇具有毒性。

拟态珊瑚蛇

猩红王蛇栖息在南北卡罗来纳州松树红橡木丛生的沙山森林里,是无毒蛇。这种蛇在外表上会拟态该地区的一种有毒蛇类-珊瑚蛇。通过这种方法,猩红王蛇可以蒙骗其捕食者,比如红尾𫛭鹰。

猩红王蛇的身上的条纹和珊瑚蛇非常相似,人们还特意编了一个顺口溜来区分它们:“红配黑,请放心;红配黄,杀人狂。”(红色 onyellovv, poison fellow;red on 黑色, safe from attack),意指体纹以红黄相邻的多数是有毒的珊瑚蛇,而以红黑相邻的则只是无毒的蛇类。但这种民间的分类法只适用于北美洲的黄金册湖蛇(Micrurus fulvius)、德州珊瑚蛇(MicrurusTener)及阿利桑纳珊瑚蛇(Micrurus euryxanthus)身上而已。而世界上其它地区的珊瑚蛇体纹及颜色均有着广泛的变化,因此上述的顺口溜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珊瑚蛇。

物种区别

王蛇属于Lampropeltis属(意为“闪亮的盾牌”)。其体长大约60-150cm,通常有红色和棕色以及红色和黑色斑纹,并带有一丝黄色。王蛇与珊瑚蛇很容易混淆。这两种蛇都有黑色、红色和黄色的斑纹。然而,在王蛇身上,红色带只会接触到黑色带。此外,王蛇有一点闪亮、光滑的鳞片。在珊瑚蛇身上,红色带只会接触到黄色带。

王蛇主要栖息在北美洲,尤其是美国和墨西哥交界的地区。其常栖息在热带雨林和沙漠中。王蛇以鸟类、蛋、啮齿动物、蜥蜴、响尾蛇、小蛇和其他珊瑚蛇为食。

王蛇没有毒牙,也不会释放毒液。其锥形小牙齿即使咬人也不会伤害任何人。因此,王蛇无害。

参考资料

珊瑚蛇.hongkongsnakeid官网.2025-04-29

珊瑚蛇种类. .Arizona coral snake(Micruroides euryxanthus)..2024-08-11

眼镜蛇科.物种2000官网.2025-04-29

..2025-05-01

虽然只是“白黑红黄”的组合,但认错颜色会带来杀身之祸!.中科院物理所.2025-05-01

美国最常见的危险蛇类识别指南.animalsaroundtheglobe官网.2025-05-01

美国常见的 15 种蛇类.animalsaroundtheglobe官网.2025-05-01

索诺兰珊瑚蛇.naturestyle官网.202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