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美学
社会学美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和观点来研究审美和艺术的社会历史特点的美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涵盖艺术家、艺术品、艺术创作和欣赏的社会依赖关系,审美的社会功能,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艺术形态学以及艺术风格的变迁等方面。
历史沿革
社会学美学的产生受到了早期文艺批评中引入历史主义方法的影响。1800年,法国浪漫派文艺批评家玛丽·斯泰尔夫人在其著作《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中提出,评判一部作品时应当考虑到作品产生的社会、政治、哲学和宗教环境等因素。她特别强调了古希腊艺术的繁荣与其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随后在《德意志论》一书中,她深入探讨了德国文学艺术的民族和社会特性。1839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术语,并将其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分别研究社会关系的一般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他认为,社会的进步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征服、防御和工业,相应地,思想的发展也经历了从神学到玄学再到实证哲学的转变。同时期的法国社会学家爱米尔·涂尔干关注的是集体意识问题,通过群体意识的再现和个人意识间的互动,解释了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的形成。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则从精神结构层面分析了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这些学者的工作为揭示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复杂关联提供了范例,也为艺术史和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学方法。法国艺术史家泰纳的《艺术哲学》初步展现了社会学美学的特点。他将美学视为实用植物学,主张美学应揭示艺术作为社会现象的规律。在他的另一部作品《英国文学史》中,他总结了艺术发展变化的因素,包括种族、环境和时代的力量。然而,泰纳的方法论存在一些缺陷,如忽略了创作主体的个性特质以及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并将社会环境的变化简化为单一的心理因素。在法国社会学美学家中,让-马克·居约和查尔斯·拉罗等人对艺术的起源、目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进行了研究。前者认为艺术的内在规律是产生带有社会特征的审美情绪,后者则将美学视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的哲学,重点关注艺术家与时代和民族的关系。随着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发展,对原始民族的研究为审美和艺术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德国艺术史家埃里希·格罗塞在《艺术起源》一书中系统地考察了原始民族的装饰、舞蹈、诗歌、音乐和造型艺术,发现原始艺术与狩猎生活密切相关,并随农业文明的发展而出现以植物为主题的装饰。他还强调了原始艺术与经济生活发展的紧密联系。芬兰美学家尤西·希恩的《艺术的起源——心理学及社会学探索》则从更广泛的角度探讨了原始艺术的产生,强调了社会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并指出原始艺术不仅是经济生活的产物,还包括其他实用和集体的目的,如传递信息、组织战争、提高士气等。对原始艺术与儿童艺术的研究为理解审美和艺术的起源提供了线索,而史前艺术遗迹的发现则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20世纪初,欧洲国家发现了大量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尤其是洞穴壁画、线刻和石雕等,成为了研究史前艺术的重要资料。此外,神话研究也是探索艺术起源的一个方向。艺术形态是社会审美心理的物质体现,风格是艺术的历史范畴,这些都是社会学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英国艺术史学家约翰·拉斯金在《威尼斯之石》和《建筑中的七盏明灯》中分析了哥特式建筑的道德精神特征,并强调了其与基督教三大美德的联系。瑞士艺术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在《艺术史基本概念》中指出,艺术家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影响,并强调了视觉形式及其再现结构的历史性。他在多部著作中详细阐述了文艺复兴以来古典主义与巴洛克风格的演变。德国艺术史学家沃尔夫冈·瓦伦丁则强调了不同风格艺术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重点研究了哥特式建筑风格。进入当代,社会学美学的研究显示,艺术的社会决定性和社会职能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研究中也存在两种趋势:一是将艺术视为确立社会规范或价值的工具,无论是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现代艺术符号理论还是构成主义,都倾向于将艺术视为社会结构的直接反映,这种做法过于简单化了复杂的心理过程;二是过度强调艺术在心理上的补偿功能,如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学,认为艺术能够弥补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缺失的部分。为了应对庸俗社会学的倾向,匈牙利艺术社会学家阿道夫·豪塞尔在《艺术史哲学》一书中强调了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他认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心理上的决定性因素不一定是最为重要的,而在社会学上,作品或流派最重要的特征也不一定与审美相关。作品的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艺术的社会史无法替代艺术史。艺术社会学不同于其他采用发生学方法的学科,因为艺术的发展并不直接取决于经济状况,而是由意识形态这个复杂的过程所决定。艺术作品是心理、社会和艺术风格三重因素的产物。尽管艺术家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但他们仍然拥有选择社会因果关系的可能性的自由,并有能力创造出新的可能性。艺术活动中的自然和文化因素处于一种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状态。另一方面,美国艺术史学家路易斯·哈拉普指出,在阶级社会中,艺术往往具有一定的阶级倾向,审美趣味的高低被视为阶级兴衰的风向标。物质生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社会发展,意识形态与生产过程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曲折隐秘。当然,艺术作品的阶级内容与艺术家所属的阶级并不必然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自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阶级关系和社会基础的变化、技术进步和物质生产的快速发展、社会信息量的增加,人们对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艺术社会职能的研究变得更加多样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既有专门探讨艺术社会职能的艺术社会学专著,也有对艺术进行社会哲学考察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