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红叶
邵红叶(1912~1990),男,原名邵伯南,上海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理事,天津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原会长,《天津日报》原总编辑,《新保定日报》原总编辑。
个人简介
邵红叶(1912~1990),原名邵伯南,上海市人。194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天津日报》总编辑。1990年4月2日逝世于天津。
个人履历
1928年,邵红叶16岁时,因在《新闻报》任记者30余年的父亲病逝,他从育才学校辍学,进入《新闻报》当外勤记者。
民国27年(1938年)1月,《文汇报》创刊,他到《文汇报》从事记者工作,写了不少反映抗日救亡的新闻报道,揭露日本侵华暴行,受到通缉。同年6月下旬,被迫离沪赴港,随即改名邵红叶,以《文汇报》特派记者名义,沿港、粤、桂、黔、滇进行采访活动,先后写了《从香港到广州》、《赴桂途中》、《广西国民基础教育和交通建设》、《生产事业在广西》等长篇通讯,报道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事迹和西南见闻。
民国28年(1939年)8月抵达重庆市,随即到太行山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投身革命,曾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编辑、编辑科科长。
民国32年(1943年)到延安市,任《解放日报》编辑,新华通讯社总社编辑、编辑部副主任。
民国36年(1947年)冬任《晋察冀日报》编委兼采通部副部长。
民国37年(1948年)任华北《人民日报》采通部副部长,同年冬任《新保定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
1949年1月《天津日报》创刊,历任该报采通部部长、副总编辑、副社长、总编辑。
1958年初受到错误处分,后平反。
他曾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天津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
人物经历
解放之初,邵红叶同志任天津日报通讯部主任,负责组织报道,指挥记者采访。白天,记者四出奔波,天快黑了,才像出巢觅食的益鸟陆续返回。大家顾不得吃晚饭,先坐下来写新闻稿,偌大一个办公室静悄悄的,都在埋头“爬格子”。写完了,谁也不走,等着邵红叶同志审稿的传唤。他审稿有这样的习惯,看谁的稿子就把谁叫到写字台跟前,边问边改。条理不清的,理顺;冗长庞杂的,删减;发现有漏洞,就追问补充。这时候“生瓜蛋”最不好过,被问得张口结舌,自然躲不开挨几句批评,后悔采访没有搞深搞细。有时一篇稿子经他左删右改,成了大花脸。稿子经他认可签发了,记者一颗心才放了下来,紧接着便感到有一种小学生刚刚交卷走出考场的愉快。
邵红叶同志的这种培训方法,类似老中医带徒弟,老先生切脉口述药方,徒弟最初只是记录方子,一步一步再提高。这种“单兵教练”,徒弟的基本功会比较扎实。有个同志采访犯了道听途说、主观推断的错误,稿子失实,读者有意见,邵红叶同志声色俱厉地批了他一顿。邵红叶同志对于教育从严的称道,也有分析,他说过,自己有简单急躁甚至粗暴的毛病,难免伤人,为此一再道歉。
中国的新闻事业发源于上海市,邵红叶同志出身于“记者世家”。他讲过,他的父亲就是记者,当时办报,通讯和书写工具都极简单,记者出门还要带上毛笔和墨盒,这与带钢笔挎相机的记者相比,显得多么原始笨拙。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特色。邵红叶同志就在带有原始特色的记者家庭中耳濡目染,接受新闻的启蒙教育,继而子承父业,17岁进入新闻界,在上海新闻报、文汇报当记者。抗日期间辗转到了延安市,成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所以,在他身上,具有记者难得的新闻敏感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他生性刚直,说话不拐弯,有时噎得人喘不过气来。也许是只刚少柔吧,给他引来了麻烦。在那“左”风越刮越烈的年月,他厄运临头,被迫离开新闻工作领导岗位,苦熬了二十个春秋。等到平反之时,也已难以恢复正常的工作了。
长期的忧郁损害了邵红叶同志的身体,晚年病痛频繁,久住医院。虽然如此,他仍关心同志们的工作,对办报多有指点,说起缺点来,其尖锐凌厉的势头不减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