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袄军

红袄军

红袄军是指在中国金朝后期爆发的山东、河北地区农民起义军,因起义军身穿红衣,故称为红袄军。

金朝后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公元1211年至1214年间,在山东境内先后爆发了由杨安儿李全刘二祖彭义斌等领导的农民起义。他们遍布北方各地,分成多股势力,小的有数万人,大的有数十万人,或单独作战,或联合行动,有的甚至与南宋、蒙古军联络。红祆军所到之处,杀官吏,夺城池。赵扩嘉定十一年(1218年),势力最大的红袄军首领李全归附南宋,宋廷封他为京东路副总管。1225年,彭义斌在内黄五马山(在今赞皇县)与蒙古军交战,兵败被俘牺牲。其余各部红袄军仍分散在各地活动,在金和蒙古军镇压下相继失败。金灭亡前后,相继有红袄军投降蒙古帝国

作为当时河北省山东省淮海地区最强大的武装集团之一,红袄军不且对金、宋、蒙三个国家在这个区域的势力角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甚至影响到这三个国家的国策、军事及外交。

出现背景

红袄军之兴起,本为反抗金朝贵族官僚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世宗时,女真人的贫困化问题开始引起统治者的忧虑,大定间的括地运动、土地置换等措施,大都是以救济女真人为目的的。然而女真人的畜牧活动经常恣意侵害民田,据《金史食货志》记载,大定间,“民桑多为牧畜啮毁,诏亲王公主及势要家,牧畜有犯民桑者,许所属县官立加惩断”。金代文献中常常可以见到女真人牧马朴践民田的记载。女真人和汉族在有关土地问题上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使得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女真进入中原后,原中原的土地拥有者有的沦为佃户,耕租豪强的土地,须预付两三年的课租,还有些被迫流亡各地。蒙古帝国军队攻人中原后,金廷迁往开封市,失去土地的农民们组织起义,众至数十万。称红袄军。南迁的金廷为了支付沉重的军需粮草和朝廷费用,收取的税课更加重,山东省河北省地区的农民难以承受,纷纷投入红袄军,一些驱奴也参加到红袄军中,使红袄军成为金末民间最大的武装团体。红袄军的著名首领有杨安儿、刘二姐、李全郝定等。

发展历程

由于完颜璟泰和年间侵宋战争的骚扰,山东各地曾掀起此伏彼起的抗金斗争,杨安儿最初即在此时起兵反金。大安三年(1211年),杨安儿受命率部成边。他看到此时金朝境内已是乱象丛生,于是未至防地即逃回山东,并与张汝楫聚众起事,攻劫州县,杀掠官吏,金在山东的统治大受惊扰。贞祐二年(1214年),金以仆散安贞出任山东路统军安抚使,对义军进行残酷镇压,杨安儿败于益都,但当他退到莱阳以后,因有徐汝贤来归,其势复振。此后不久,登州(今山东蓬莱)刺史耿格亦开门迎降,杨安儿声势更为壮大,乃建号、置官属,有众数十万。由于义军在顺利的形势下放松了警惕,同年七月,仆散安贞以莱州市“黥卒”数人诈降,徐汝贤为内应,起义军惨遭失败,杨安儿被杀。

大约与杨安儿同时,泰安市刘二祖亦在山东省形成一支很大的势力。刘二祖死后,他的余部不仅继续坚持斗争,而且得到了迅速发展,刘二祖死后,霍仪继承遗志,继续战斗,彭义斌石珪、夏全、时青、裴渊、葛平、杨德广、王显忠等也追随。自杨安儿、刘二祖败后,河北省残破,干戈相寻。

贞祐三年九月“红祆军周元儿陷深、祁州,束鹿、安平、无极等县,真定帅府以计破之,斩元儿及杀其党五百余人”。杨安儿、刘二祖败后,山东、河北各地的红袄军并未被消灭。郝定的势カ不仅迅速壮大,而且建立了政权。贞祐四年四月,金诏仆散安贞与蒙古纲、完颜弼招降。五月,安贞又“遣兵讨郝定,连战皆克,杀九万人,降者三万余,郝定仅以身免。获伪金银牌、器械甚众,来归且万人,皆安慰复业”。同年七月间,郝定即在泗水县柘沟村被完颜阿邻俘获。

金廷派遣重兵镇压,红袄军首领或战死,或降金。及南宋招抚“忠义军”,蒙古南下攻略山东淮海一带,红袄军首领李全、国安用、时青、张林之辈纷纷在南宋、金、蒙古三方之间叛顺无常。赵扩嘉定十一年(1218),势力最大的红袄军首领李全归附南宋,宋廷封他为京东路副总管。金朝兴兵侵宋,分三路南下。李全率其军队保卫南宋两淮地区,功绩甚著。次年,完颜珣下诏招安李全,李全回书誓死不降,且领兵攻青州市,劝降金益都守将张林,以青、莒、密、登、莱、潍、淄、滨、棣、宁海、济南市十二州之地归于南宋。宋廷对李全加官进爵,封其为京东忠义军都统制、马步军副总管。是年,李全和其兄李福率领的红袄军(确切的称谓应该是宋朝的“忠义军”在涡口战役中全歼金军主力,使金军不敢再窥江东。这一时期,其他中小股红袄军亦纷纷归附南宋。

1225年,彭义斌在内黄五马山(在今赞皇县)与蒙古军交战,兵败被俘牺牲。其余各部红袄军仍分散在各地活动,在金和蒙古军镇压下相继失败。金灭亡前后,相继有红袄军投降蒙古帝国

代表人物

红袄军在历史舞台上活跃了超半世纪,出现了较多代表人物,如较前期的杨安儿刘二祖等人,领导起义,但在后续起义中被杀,也有如李全李璮父子、时青、国用安等叛服无常的人。

注:以上仅展示部分

招抚政策

金朝招抚:金廷一方面派遣重兵镇压,另一方面试图用官职为诱饵招安红袄军首领,如滕阳人时青,初与叔父时全俱为红袄军首领,杨安儿、刘二祖起义失败后,时青、时全降金。兴定初年(1217),时青为济州市义军万户,时全为行枢密院经历官,耿格、史泼立、夏全、国用安等红袄军首领相继被金廷招抚。

南宋招抚:南宋以经济和官职为诱饵招抚红袄军,以期收复失地。势力最大的红袄军首领李全归附南宋后,在保卫南宋两淮地区等方面功绩甚著,其他中小股红袄军也纷纷归附南宋。

蒙古招抚:蒙古大帅木华黎改变此前得地不守及杀掠政策,利用红袄军与金军争城夺地,石珪严实等红袄军首领先后降蒙。

相关影响

红祆军和金军战斗了七年,予金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作为当时河北省山东省淮海地区最强大的武装集团之一,红袄军不且对金、宋、蒙三个国家在这个区域的势力角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甚至影响到这三个国家的国策、军事及外交。也因红祆军中不乏如李全李璮父子、时青、国用安等叛服无常之人,且他们掌握不了历史的发言权,以致发生李全、李璮父子分别被列人《宋史》《元史》叛臣传的情形,这在“二十五史”中亦为少见。

主要队伍

益都杨安儿队伍

杨安儿是青州市(今山东益都)人,本名杨国安,以贩卖马鞍材料为生,被人称作“杨鞍儿”,于是自名杨安儿。他早在宋朝宰相韩侂胄“开禧北伐”时就开始起兵反金,后来一度被招安。完颜永济大安三年(1211),再举义旗,攻州县,杀官吏,在山东地区影响很大。当时金军主力忙于对付南下的蒙古骑兵,至完颜珣贞祐二年(1214),中都(今北京)解围后,才派兵全力镇压红祆军。金朝首先与杨安儿所率领的红祆军作战,在益都城外将他击败。但杨安儿又转攻莱州州(今山东掖县),另求发展。金朝的莱阳市守将和登州(今山东蓬莱)束刘史见红祆军到来,连忙开城出降,慰劳义军。于是,杨安儿就在此比称王,设置官署,建立国号,改元天顺,有部众数十万。他接着又派兵攻取宁海(今山东牟平)、潍坊市等地。七月,金军又大举进攻杨安儿,先后在辛河(今山东临朐东南)、莱州市城外重创红祆军主力。九月,又夺回莱州,一些红祆军将领投降,杨安儿也被杀害。

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收拾残部与李全部汇合,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股地方割据势力,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昔日的义军。完颜守绪正大三年(1226),李全攻下青州市(今山东益都)后,遭到蒙古军长达一年的围攻,经过大小百余次战斗的农民军,伤亡惨重,终于在第二年投降蒙古。

潍州李全队伍

李全(?~1231),潍坊市(今山东潍坊)人,号称“李铁枪”。完颜珣至宁元年(1213)揭竿而起,攻占海(今江苏连云)、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古邳城)等州。李全与山东省各地的其他红沃军遥相呼应,共同抗击金朝。在另一支红袄军首领杨安儿兵败被杀后,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带着残部与李全所率领的红祆军汇合。李全、杨妙真二人结为夫妇共同抗金,发展红袄军的势力。他们以淮安区(今淮安市)为根据地,往来于山东东路和西路,是山东境内强大的反金势力之一,严重地扰乱了金朝在山东地区的统治。

宣宗兴定元年(1217),李全分兵攻破莒州(今莒县),活捉了金朝守将蒲察李家。李全的部下于洋攻取密州(今山东诸城),李福攻取青州市(今山东益都),不断地给金军以沉重的打击。兴定二年(1218)四月,金朝招抚副使黄掴阿鲁答打败李全,夺回密州。九月,李全反攻密州,破密州城,获得大胜活捉金军将领黄掴阿鲁答、夹谷寺家奴等人,又进一步攻破寿光市(今山东寿光)、邹平(今山东邹平)、临朐县(今山东临胸)等县,势力不断壮大。同年,李全等人接受宋朝的招降,被任命为京东集团副总管。兴定三年(1219),当金兵南下时,李全阻击金军退路,有力地配合了宋军。他说服金军元帅张林等人带领青、密、登、莱、潍等十二州归顺宋朝。李全给赵扩上表称:“举诸七十城之全齐,归我三年之旧主”。李全领导的红祆军与宋朝协作抗金,给逐渐走向衰亡的金朝以猛烈的震撼和冲击,严重地威胁着金朝在山东地区的统治。

泰安刘二祖、霍仪队伍

刘二祖(?一公元1215年)山东泰安人。幼即习武练艺,善枪法,抗金英雄。崇庆元年(公元1212年)率众起义抗金。他以沂蒙山为根据地,进攻淄、沂两州,屡获胜利。1214年,仆散安贞军在莱州市镇压杨安儿后,宣宗下诏,向刘二祖等招降。刘二祖红袄军拒不投降,继续战斗。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仆散安贞派提控纥石烈牙吾塔等攻破巨蒙等四堌及马耳山,金朝以重兵围攻大沫堌,刘二祖率众浴血奋战,死难者数千人,军四千余人战败牺牲,八千余人被俘。红袄军宣差程宽、招军大使程福被擒。终因寡不敌众,二祖受伤被俘遇害。十月,仆散安贞因镇压红袄军有功,升为枢密副使,在徐州行院事。

刘二祖牺牲后,余部在霍仪领导下继续抗金,并在斗争中不断壮大。彭义斌石珪、夏全、时青、裴渊、葛平、杨德广、王显忠等统领的起义军,都聚集在霍仪的麾下。1216年春,霍仪率红袄军数万人攻邳州市,与金邳州刺史徐州市界都提控纥石烈桓端作战失败,退保北山。霍仪部转战沂州,围攻州城。金同知防御事仆散撒合向纥石烈桓端求援。桓端出兵,内外夹击。红袄军战败,万余人牺牲,霍仪战死。石硅、夏全等降金。彭义斌等率余部投归李全。

兖州郝定队伍

郝定(?一公元1216年)又名郝八。兖州泗水(今属山东省)人。刘二祖失败后,继起率义军抗金,逐渐结集发展到六万人。曾攻克滕、兖、单诸州和莱芜、新泰市等十多县,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1216年春,派大汉宣徽使李寿甫等攻打临沂、费县境,被金军击败,李寿甫被擒。完颜珣尚书右丞侯挚在东平行省事、权本路兵马都总管,镇压郝定军。五月,仆散安贞在镇压刘二祖红袄军后,又受命镇压郝定军。郝定战败,损失数万人。郝定退回兖州泗水。山东西路宣抚使完颜阿邻汉族,本姓郭氏,蒙古围中都时,应李雄招募,有军功改姓完颜)攻入泗水柘沟村,郝定被擒,遇害。

彭义斌队伍

彭义斌(?一公元1225年)金末山东红抚军将领。初从刘二祖起义,二祖牺牲后,改从李全。宋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从李全投宋,官至统制。嘉定十五年克复山东省许多州县,遂北上抵御蒙古军。他抵制李全进行割据的企图,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在河北恩州(治今山东武城东北)击败李全的进攻。同年进攻正定县(今河北正定),与蒙古军战于五马山(在今赞皇县),兵败被俘,不屈而死。

密州方郭三队伍

天顺元年(1214),杨安儿莱州市自称皇帝,设置百官,国号大齐,任耿格为相,方郭三为元帅。方郭三很快攻下密州(今诸城)、宁海(今牟平),又攻沂州(今临沂)、连云港市(今江苏连云港)诸州县。七个月的时间内,金仆散安贞军在莱州镇压了杨安儿红袄军后,派仆散留家率军攻打胶西诸县起义军。完颜伯德玩袭击密州,方郭三被杀牺牲。密州又被金朝占去。

真定周元儿队伍

1215年九月,周元儿领导的红袄军攻克深州市、祁州、束鹿、安平县、无极等县,遭到真定府金兵的镇压。周元儿及红袄军五百余人被杀牺牲。

南阳等地队伍

山东省河北省一带红袄军起义的同时,南阳五朵山农民千余人起义。金节度副使移剌羊哥领兵镇压,与起义军相遇于方城。起义军拒绝金军的招降,作战失败,大部分都牺牲了。完颜珣采纳移剌买奴的建策,因南阳地区靠近钧州,强迫起义余众迁徙到归德、睢、陈、钧、许诸州之间,以防止起义者与宋人联合反金。

胶西李旺队伍

1218年,李旺等起义军占据胶西,称黑旗军。金权知益都府田琢张林等领兵镇压。孪旺被擒。起义群众在各地继续作战。起义军邹元帅在小堌坚守,被金莱州经略使术虎山寿军战败。起义军前锋于水等三十人被擒。起义军陈万户与金朝激战,八百人牺牲。起义军又在朱寒寨与金军作战,失败。余众仍分布在胶西高密市的农村与海岛之间,坚持战斗。

石州冯天羽队伍

1218年,石州冯天羽等数千人据临泉县起义。金帅府派兵镇压,被起义军击败。州刺史纥石烈公顺领大兵来招降。冯天羽等数十人迎降,公顺杀冯天羽。起义群众走保积翠山,继续战斗。金将王九思攻破寨栅,起义群众二千人牺牲。余众仍继续坚持战斗。起义军中的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用等投降,起义被出卖而失败。起义群众被分置于绛州、霍州市之间。

济南夏全队伍

刘二祖霍仪失败后,各地起义群众继续在夏全、石花五等领导下,坚持斗争。一二一七年,分布在济南市泰安市、兖、滕等州的起义者两万余人同时举兵。金山东西路侯挚完颜霆等领兵镇压。起义者千余人牺牲,夏全、石花五被招降。

争议事件

关于红袄军是否火烧孔子庙的争议:

上世纪七十年代批林批孔期间,有学者著文论证完颜珣贞祐二年(1214)火烧孔庙是红袄军所为,依据是《乾隆曲阜县志》说“贞祐二年春正月,寇犯阙里孔子庙,毁手植桧”,而“寇”字是地主阶级对红袄军的蔑称。“文革”后,王冠倬先生根据孔元措《孔氏庙庭广记》“贞祐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兵灾及本庙”的记载,及阎复《重修至圣文宣王庙碑》中“阙里祠宇,毁于金季之乱”、“诏求五十一代衍圣公元措归鲁,裒集太常礼乐于兵烬之余”等语,指出“乱”与“兵”意同,即蒙古兵,火烧孔子庙的正是贞祐二年正月攻掠山东的蒙古兵,不是红袄军。王文还认为《乾隆曲阜县志》中“寇犯阙里孔子庙”一语里的“寇”是编撰者对蒙古军的曲笔。根据多方记载考察,火烧孔庙是蒙古兵所为,跟红袄军没有关系,元人明确记载其事,并未隐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