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大风顶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总面积约为30,164公顷。该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为主,同时也保护其他濒危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和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内地势陡峻,山高路险,平均坡度36°,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自1997年起,已接待多次中外专家、学者参观考察,具备每日接待200人的能力。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中高山地貌,山高坡陡、层峦叠嶂、沟壑纵横、谷壑万丈。地质结构属于扬子准地台西缘“康滇地轴”北段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褶断带,古生代地质发育较完整。
水文
保护区河流系岷江水系,境内河流主要靠降水、溶雪水和地下水补给。特点是:流程短、落差大,水量充沛,水能蕴藏丰富,水电开发潜力较大。
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凉,年平均气温约10℃,光照少,日照率低于18%,年降水量1800~2000mm,雨日240天左右,四季多夜雨,夏季暴雨多,立体气候资源丰富。
土壤
土壤垂直分异明显,由下向上分别有不同的土壤类型:海拔1600m以下为山地黄壤;1600m~2200m为山地黄棕壤;2200~2800m为山地暗棕壤;2800m~3600m为山地灰化土;3600m以上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有轻微的富铅化特征,表层有机层含量多,下层较少,pH值4.3~4.6,土壤潮湿粘重,淋溶现象明显,石砾含量30%,自然肥力高。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保护区木本植物有160种,其中乔木有109种,顶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植被尚保持近原始状态,覆被率高,林区面积占总面积的近83%。植被垂直分异明显:
海拔20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以樟科为主,壳斗科次之,常见的润楠、油樟、木姜子、扁刺锥、木荷等;
海拔2000~2400米之间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树种以包石栎、曼青冈为主,落叶树种有槭、桦、珙桐等;
海拔2400~2800米之间为针阔叶混交林,组成树种为云南铁杉、油麦吊云杉、槭、桦、椴以及红豆杉、三尖杉、枫杨、水青树等;
海拔2800~3700米之间为亚高山针叶林带,优势树种为冷杉属;
海拔3700米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草甸。
药用植物:保护区是药用植物宝库,据调查,共有174科、405属、1619种,其中天麻、黄连、毛脉首乌、吴芋、杜仲、黄柏、木瓜粉、厚朴、乌梅等量大质优,为主要外销药材。
工业用植物:包括木材资源、纤维植物、鞣料植物、香料用油脂植物、染料植物、经济昆虫寄生植物等。
食用植物:包括淀粉植物、蔬菜植物、食用油脂植物、维生素植物、菌类植物、饮料植物、香料植物、蜜源植物等。
野生观赏植物:保护区内观赏植物丰富,其中以杜鹃花属、兰花属等分布最广、品种最多。据调查,保护区内有30多个兰花品种,其中最名贵的有春剑素兰、墨兰、秋素兰、牙黄素兰、大红朱砂兰等。保护区内的杜鹃花约50多种,从春到秋,从河谷到山顶,各种杜鹃依次争艳,把保护区的山山岭岭打扮成花的世界。
竹类资源:区内竹类资源丰富,种类多,面积大。主要有金竹、水竹、中华大节竹、方竹、玉山竹、短锥玉山竹、冷箭竹、筇竹、箬竹等。竹林分布范围为海拔1300~3700米的广大区域,其覆盖度一般多达80%以上。竹类种群结构的多样性给大熊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保护区国家级保护植物一级有珙桐、桫椤、连香树等;二级有水青树、木瓜红、银杏、杜仲、篦子三尖杉等;三级有领春木、银鹊树、楠木、麦吊云杉、筇竹、厚朴、大王杜鹃、延龄草、天麻等。
动物资源
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有261种,其中兽类58种、鸟类186种、爬行纲10种、两栖纲7种、鱼类7种。动物区系特点是:
起源古老,保护区是冰川时期的生物“避难所”,大熊猫等动物才得以保存至今;
动物成分复杂,高山多北方成分,低谷多南方成分,地理分布上的过渡性现象突出;
特有种类多达30多种,如兽类中的大熊猫、鸟类中的四川山鹧鸪、爬行类中的康定滑蜥和美姑脊蛇、两栖动物中的大凉疣螈和宝兴树蛙、鱼类中的齐口裂腹鱼和唇跳等。
保护区内野生动物,以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物种为主,代表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属、羚牛等,其中大熊猫大约30~40只,占小凉山山系大熊猫野生种群的三分之二,主要栖息在皆日依莫、依惹、捏史觉、马依补希沟北面支沟、郭色拉打、戈皆拉打、日别依皆等沟系的有林地区域。此外,保护区内还有四川山鹧鸪、小熊猫属、血雉、红腹角雉等许多珍稀保护动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有大熊猫、扭角羚、云豹、豹、绿尾虹雉、灰腹角雉、四川山鹧鸪等;二级保护动物38种,有猕猴、短尾猴、小熊猫、金猫、岩羊、斑羚属、水鹿、林麝、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白鹇、大鲵属等。
生态旅游
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古树翠竹,绿叶红花,构成了美丽的森林群落景观。万亩珙桐,初春时节,白鸽满园,蔚为壮观。还可观赏到成群嬉戏的猴子,五彩斑斓的锦鸡,河边散步的水鹿、奔跑的岩羊,悠闲的羚牛,偶尔还可见到大熊猫的倩影。保护区内的峰、峦、岩、岭构成了一幅幅天然图画,有幽深曲折的峡谷景观、轮廓优美的山峦景观、神秘莫测的溶洞景观。还有动态水景景观和暗河温泉景观。保护区周边为彝族聚居区,彝族同胞独特的生活习惯、传统文化、服饰饮食以及奇风异俗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景观资源。
管理状况
功能区划
根据有利于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保护对象创造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有利于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境的保护管理和持续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保护区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有利于保护和科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便于科研活动的开展和对外交流合作的原则对保护区进行功能区划。
功能区划分
(1)核心区 是保护区内保存最完好的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及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植物集中分布地,栖息环境条件好,区内无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其范围包括了保护区的大部分原始林区。核心区面积2011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6.7 %。核心区是保护区的最重要区域,主要任务是保持其生态系统不受人为干扰,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更新和繁殖,保持其物种多样性,成为所在地区的一个遗传基因库。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如确因科研需进入核心区时,应事先向保护区管理处提出申请,并经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在核心区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工作。(2)缓冲区 位于核心区外围,对核心区起保护与缓冲作用,扩大和延伸被保护物种生存和活动的区域。缓冲区由保护区内部分原生性生态系统、次生生态系统组成。缓冲区内可以进行某些试验性或生产性的科学研究,但需事先向保护区管理处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批准方可。缓冲区内禁止狩猎、经营性采伐和旅游活动。缓冲区面积5180hm2,包括保护区内大部分采伐迹地,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7.2 %。(3)实验区 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外围,由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及人工生态系统(包括荒山荒地)组成,是人为活动相对频繁的区域,区内可以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进行植物引种、栽培和动物饲养、驯化等科学试验,开展生态旅游、发展多种经营。实验区面积4874hm2,包括高山牧场以及生态旅游活动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6.1%。(4)外围保护带 保护区周边地区森林面积大,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与保护区相邻的觉罗豁林场、中山林场均为原始林区,面积12179hm2,其中森林面积9526hm2,森林覆盖率80.5%,活立木蓄积量达150多万立方米;目前,该区域已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区周围的永红、高卓营、白家湾、烟峰、沙腔、梅子坝等乡亦有大面积的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森林面积7348hm2,活立木蓄积约57万立方米。由于保护区周边地区茂密的森林、特殊的环境,使其成为与保护区同等重要的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为了加强对该区域的大熊猫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形成完整的保护区域,规划将该区域划为外围保护带,北至马边河,东到高卓营河,外围保护带面积共29700hm2,其中国有林场面积12179hm2。
建设状况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已经完成国家投资的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局机关综合办公大楼(含大熊猫救护站和兽舍)、围墙、大门,内部绿化工程、供电、供水、通讯等工程。全面完成了沙匡保护站、白家湾保护站、高卓营保护站、永红保护站和瞭望台的建设,完成了界碑、桩和指示牌的设置。保护区执法队伍成立了保护区森林警察中队,正在着手落实办案执法经费,购置执法设备,准备配备执法车辆,配备监控和通讯系统及其他公安设备。积极准备进行科研所建设、珍稀动物医疗抢救队伍建设、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地面定位监测站的选址和修建以及科研队伍的建设。
管理措施
保护区建立以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防火等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开展了经常性的保护巡逻工作,有效地打击了偷猎野生动物和盗伐林木的不法分子;加强了护林防火工作,通过有线广播、标牌、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了周边居民对自然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赢得了基层地方组织对保护工作的支持;积极配合高等院校和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保护、抢救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工作,在抢救大熊猫中做出了一定成绩。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周边社区的生产、生活、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社区传统文化注入了一股生态文化的新源泉。通过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扶持共管,进一步凝聚社区居民的意识观念和行为趋向,同时为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增强保护区与社区的经济活力,逐步实现以区养区,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西南山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途径,为全社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借鉴,实现自然保护与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保护区内山高林密、雨量丰沛,河水湍急,蕴藏着很大的水能资源。保护区的永红、高卓营等乡的居民,大多以砍伐保护区植被作为生活燃料,使该区域生态环境有日益恶化的趋势;为根本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改善生存环境,充分利用保护区水能资源引资修建小型生态电站,解决当地居民以电代柴问题。
管理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林业以及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2、制定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区。3、调查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4、组织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5、进行自然保护区的宣传教育。6、在不影响自然保护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7、负责辖区内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特别是珍稀珍濒野生动植物、林政管理工作。8、负责保护区范围内竹资源的管理,收取资源保护区理费和竹笋育林费。9、认真搞好保护科研咨询,积极开展多经项目,依法合理经营,利用自然浆,积极带动周边群众经济发展,促进保护事业的长足发展。10、完成县政府和县及以上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管理成效
1、加强职工队伍素质建设,由建立初期只有初小文化程序,逐步发展为大、中专以上为主的高素质管理队伍。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由建立初期只有为200平方米的混凝土办公大楼,发展为下设四个保护站,交通、通讯设施等已初具规模,为科学化、法制化管提供了物质基础。3、广泛与国内外团体和科学院校合作。4、不断把高由粗放型管理,转为借助高科技的规范管理。5、加强行政管理,执法力度的建设,确保了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正常栖息和繁衍,大大促进了本辖区内的动植物安全、稳定、文明、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资料
付励强:我和马边大风顶保护区的成长与保护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2024-10-30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个人图书馆.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