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踩寸子

踩寸子

踩寸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山东临淄地区。这种舞蹈以其独特的木制道具——寸子而得名,其长度约为30厘米,底部套有绣花小鞋。表演者踩在寸子上行走时,宽大的裤腿能够遮盖住寸子,营造出一种隐约可见的效果。踩寸子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已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起源

临淄区的踩寸子起源于清朝末期齐都镇瓜里庄(现永顺村)和张家庄一带,至今已有超过200年的历史,传承了八代以上。据传,踩寸子中花姐的舞蹈源自隋朝的拉旱船,当时宫女们在旱船上唱歌跳舞,形成了后来的舞蹈基础。

表演特点

踩寸子的表演特点是充满乡土气息,以风趣幽默、积极向上的风格为主调。表演者的瑞安鼓词多取自当地的民间故事和小调,通过这些内容传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踩寸子的鼓点来源于淄博市地区的传统鼓谱。表演队伍中有多个角色,包括花姐、领子、花船、官轿、丑角、箍匠、跑驴、霸王鞭等。2006年,踩寸子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蹈特色

踩寸子的舞蹈动作多样,包括舞蹈、唱小调、跑旱船、打花鼓、打霸王鞭、智捉妖魔等。角色各有独特的舞蹈动作,其中花姐的动作结合了高跷的“艮”劲和扭秧歌的“扭摆”劲。花姐的舞蹈节奏明快,配合鼓手的演奏,展现出活泼生动的画面。此外,还有多种唱法,如独唱、双人合唱、多人合唱等,以及各种互动环节,使得整个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保护与发展

踩寸子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被记录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和《齐鲁民间艺术通览》等书籍中。2006年12月,它被正式认定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踩寸子”的文化传承与艺术风格.万方数据.2024-11-05

临淄的“踩寸子”.搜狐网.2024-11-05

微信公众平台.非遗传承|省级非遗项目——踩寸子 .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