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廖新学

廖新学

廖新学,男,汉族,生于1903年12月,1958年3月逝世。云南富民人。中国雕塑家、油画家。

基本介绍

1932年夏,廖新学在云南省政府资助下赴法国留学,出国前曾赴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学习素描8个月。

1935年2月,廖新学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雕刻系,师从戈蒙教授。

1937年,廖新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在法国期间,廖新学的作品先后9次入选沙龙大展并荣获金、银、铜奖。其中,半身男雕像获1937年“春季沙龙”金质奖,半身女铜像获“世界博览会银质奖”。

1941年,廖新学在巴黎建立了个人工作室,专做各类雕刻和雕塑,也画油画、中国画、水彩画等。1936年至1946年,是廖新学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作品十余次获奖,其中5次入选法国“春季沙龙”、4次入选法国“秋季沙龙”展览。其作品雕塑立像《掷铁饼者》获1946年“春季沙龙”金奖,此次获金奖的画家亚洲仅有两人。

新中国成立后,廖新学回到祖国,先后担任了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美协筹委会主任、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委员、云南省人大代表和昆明市人民政府委员等职。

1953年2月,廖新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高级知识分子。

2002年是艺术大师、原省文联副主席、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廖新学先生诞辰100周年。岁末,一个大型的纪念廖新学系列活动在昆明市举办。廖新学,这位被尘封的艺术大师被重新介绍给了社会。

12月20日至2003年1月2日,《从牧童到艺术大师———纪念廖新学诞辰100周年作品展》在云南省博物馆举办,这个由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油画学会、云南电力集团公司、中共富民县委宣传部举办的展览,在开展当日,便吸引了数百位观众蜂拥而来,云南省老、中、青三代美术家更是齐齐而至。廖新学的50多件油画作品、20 多件雕塑作品(图片和原作)让人们发出啧啧赞叹。

12月21日至22日,由富民县委宣传部、富民县伽峰山乡村营地主办,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油画学会、云南电力集团公司协办的廖新学纪念馆落成揭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富民县伽峰山乡村营地举行。坐落于营地内的廖新学纪念馆占地1400余平方米,收藏有廖新学先生的部分遗物及其70多幅作品照、生活照等,纪念馆由民营企业伽峰山乡村营地投资20余万元建成,这是该省第一个由民营企业投资建立的艺术家纪念馆。之后的学术研讨会,50多名与会者满怀深情回忆廖先生的艺术人生及廖新学艺术精神对今日的价值。

廖新学出生于富民县永定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就替人放牛打工。1919年到昆明市学画,1933年赴法学习艺术,1948年学成归国。他短暂的56年人生,几乎写满了“艺术”两个字。廖新学的学生、《民族工作》杂志社副编审吴有诚说:先生初到法国巴黎时,学习、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日食一餐、住地下室这样的日子他过了许多年。他靠卖画为生,全身心投入到对艺术的追求中,在法国15年中只休息过3天。“不工作就等于害大病了。”廖先生常对学生这样说。

人物评价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教授在致辞中表示,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艰难曲折而波澜壮阔,从百年前一代美术先贤筚路蓝缕、开拓奋进到几代美术家薪火相传、接续奋斗,实现了中国美术从传统型态向现代型态的转型,回应了中西文化碰撞新情境对中国美术提出的课题,更体现了立足中国文化根脉、借鉴融合外来艺术经验的文化自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从云南省走向巴黎求学探艺、又从西方回归故土立业为公的廖新学先生是一位重要的代表。

廖新学的学生、女画家陈琦回忆:先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回到祖国。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人民艺术家,廖先生得到了党和政府给予的较好待遇,他的住房有100平方米。但就是这样应当是宽敞的平房中,独身一人的先生的每一间房屋里都堆满了雕塑、模子、画框、胶泥……先生做的雕塑需要大量的湿布层层裹住以防干裂,于是他把桌布、窗帘、床单、被套都用上了。自己的床上,垫的和盖的都是通了洞的旧棉絮。几个同学凑布票为先生买布重做被套和床单,可不出半月,又被先生裹到泥塑上去了。

凭着对艺术的执著、勤奋以及过人的才华,廖新学在法国期间,其作品曾9次荣获法国春季沙龙的金、银、铜奖。云南油画学会主席、艺术家姚钟华评价:廖先生的油画浑厚淳朴,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充满了对故乡的爱。他那些风景写生,技巧纯熟,吸取了印象派到新印象派的手法,也深受巴比仲画派的影响,但表现了亲切自然的感受。他的静物画很富张力,如那些大丽花,饱满而艳丽。也许他从小生活在农村,有一种农民特有的健康、吉祥、鲜活、艳丽的审美情趣,是在西方静物画中见不到的。最近才见到先生在法国所作的雕塑放大照片,大吃一惊。廖先生有如此功力和气派,可谓大师手笔,在国内是少见的。研讨会期间,在农民家意外发现两幅廖先生上世纪30年代画的油画肖像。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中国油画在20世纪变化的缩影。

求学15年归国的廖新学,对新中国投入了真诚的爱,除了搞好自己的艺术创作外,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展云南省美术事业、开创云南美术教育事业中。他是云南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云南新美术教育的开拓者。

省美协名誉主席高德林回忆,1952年9月,廖新学先生主持开办了云南师范大学艺术科,任科主 任,并亲自上素描课、油画课。给学生上课,他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帮助改素描稿,一边改一边讲解。他作风朴实,为人恭谦耿直,对学生十分热情,叫学生都是“××同学”,从不直呼其名。对党和祖国的忠诚,使他在大学教授中第一个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吴有诚、陈琦都回忆,廖先生一生都没有离开劳动人民的本色。同学与他联欢时,他开口唱的是富民山歌,土得不能再土。他会拉二胡、唱花灯、拉小提琴。富民老家带来的糯米,他当做最美的美食,呼唤学生们去他家吃……他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位朴实的艺术家,1958年坚持下乡体验生活,和农民一样干农活。之后他肝病复发,终因不治,与世长辞。临终前,他交代学生吴有诚:“……死后不要浪费,用火化,一切由党处理,党费这个月的也交了。”在21日廖新学作品展开幕式上,88岁高龄的艺术家袁晓岑先生展示了他为廖新学先生写下的纪念书法:“作风朴实,品德高尚,献身艺术,精神永存。”这代表了广大艺术家的心声。

在研讨会上,中年艺术家、云南油画学会副主席唐志冈发自肺腑地说:纪念廖新学先生的系列活动很 有意义。人们是廖先生的后继者。廖先生是一位文化先驱。在今日人们国家民族昌盛时,他会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今天纪念他,要从更高的高度,想人们将来怎么做,而且人们应让全国都认识廖新学。伽峰山乡村营地经理白云华说,廖新学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他的民族气节为世人所景仰,他是优秀中华儿女的杰出代表,他卓越的艺术成就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中共富民县委副书记李培康在发言中说:廖新学先生是追求先进文化的典范。把廖新学先生的事迹和作品挖掘出来,是对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大力弘扬,是对开放创新意识的大力倡导,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深远。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和教育学院院长余丁说:廖新学这位从牧童到艺术大师的云南人,是昆明富民县的一个贫寒农家子弟,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成为云南美术史上最早赴欧洲求学的艺术家。他在法国生活了15年,可以说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晚期,他与同学吕斯百、王临乙、滑田友、常书鸿、曾竹韶这拨年轻人乃是当时旅法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后来均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重要的人物和画坛巨匠。

荣誉奖项

先后获法国春季沙龙艺术之友雕刻金奖、绘画银奖。

人物作品

出版有《廖新学画选》。

人物贡献

云南省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云南新美术教育的开拓者。

参考资料

廖新学成云南唯一入选的大家.春城晚报.2025-07-02

「原创」廖新学:从牧童到艺术大师 .云南网-百家号.2025-07-02

“美术家廖新学故居原址纪念碑落成典”暨“廖新学研究会成立仪式” .搜狐网.2025-06-19

廖新学故居原址纪念碑在富民落成.春城晚报.2025-07-02

《从牧童到大师》获奖引发文艺界热议.开屏新闻.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