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蜂虎科

蜂虎科

蜂虎科(学名:Meropidae):鸟纲佛法僧属目的1科,共有3属26种。

形态特征

蜂虎嘴细长而尖,稍向下弯;尾脂腺裸出;尾羽12枚;后爪较中爪为短;羽色艳丽,上背呈紫栗色,下背至尾上淡蓝色,肩与翅呈灰深绿色;胸辉绿色,向后渐淡而近白。在解剖学乌喙骨仅留左边的;胸骨剑突有3支,靠内侧部分叉状,外侧者单独,其基部与乌喙骨相交;颈椎15枚;长屈趾肌在与长屈拇趾肌连结之前伸出一小筋腱至拇趾,于是连结的腱膜再分成三支为三枚前趾。因嗜食蜂类而得名。它们的特征是色彩丰富的羽毛、纤细的身体,通常是细长的中央尾羽。它们都有长而下弯的喙和中等到长的翅膀,翅膀可能是尖的或圆的。

栖息环境

蜂虎见于山地或丘陵地带,草地上或山坡、沟谷、河边、村旁等林间乔木中间层或树冠。主要栖于山脚和开阔平原地区有树木生长的悬岩、陡坡及河谷地带,冬季有时也出现在平原丛林、灌木林,甚至芦苇沼泽地区。

生活习性

蜂虎是典型的森林鸟类。单独、成对活动或成群活动。多在树冠层枝叶间和花丛中飞翔和觅食。休息时多栖立于高枝顶端。起飞时常从树顶腾空而起,再作弧形滑下,或在树冠上空旋回飞翔,且边飞边叫。白天多数时间都在空中飞翔,飞行直而快,两翅扇动迅速,有时还伴随着滑翔。有时进到村舍、房前屋后和果园中活动,休息时多栖于电线上、枯树枝上或灌木上。蜂虎飞行敏捷,善于在飞行中捕食,但食物因地点、季节而异,除蜂类外,亦捕食象鼻虫、榆毒娥、虻、蜻蛉白蚁凤蝶总科等昆虫以及甲壳亚门。昆虫的刺被反复击打和摩擦在坚硬的表面上来去除,同时对昆虫的身体施加压力,从而排出大部分的毒液。

分布范围

分布几乎遍及东半球热带温带地区,常见于非洲、欧洲南部、东南亚和大洋洲。大多数物种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少数分布在南欧、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

繁殖方式

蜂虎集群繁殖,常几百对在同一巢区,一般在堤坝的高处挖洞为巢,常挖于林间峡谷的岸壁或坡地盘山道旁的陡壁,也常营巢于山地坟墓的隧道中。每窝产卵5-6枚,白色略带粉红,大小约为26×22毫米,卵形甚近球形。孵化期20天,雄鸟和雌鸟轮流负担营巢、孵卵和育雏任务。早成雏为晚成性。大多数蜂虎是群居的,形成殖民地,筑巢在垂直的沙土岸边,通常在河边或平坦的地面上。由于它们大多生活在殖民地,所以可以看到大量的巢穴在一起。大多数物种是一夫一妻制的,父母双方照顾它们的幼崽,有时在殖民地中还会得到其他亲属鸟类的帮助。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一些物种受到人类活动或栖息地丧失的不利影响,但没有一种物种符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脆弱标准,因此所有物种都被评估为“无忧物种”。

天敌

蜂虎可能会被福特猛禽捕食;它们的巢穴会被啮齿动物黄鼬、貂和蛇袭击,它们可能携带各种寄生昆虫

该科种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