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和她的同学们
《鲁豫和她的同学们》是一本2006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在出版的书籍,作者是蔡帼芬、吴敏苏。该书主要讲述了鲁豫和她的同学们的故事。
基本信息
页数:240页 2006-02-01 第1版2006-02-01 第1次印刷
编辑推荐
他们青春靓丽,他们能说纯正的英语,他们是获奖专业户,他们是未出本部门就被用人单位挖走,他们出自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他们是传媒新势力!……陈鲁豫、江欣荣、李斯羽、张勇、杜丽君、张卫……从中国中央电视台到凤凰卫视,都有他们的声音,从中国到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的身影,本书汇集起来的这些文章都是他们的心灵之作,字里行间蕴含着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浓情与眷恋,闪烁着不断进取的精神火花。这些生动的人生事例和美好的思想情怀,对未来步入社会的同学们和媒介同行们,能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内容提要
本书是同学们的精神聚会,也是毕业生、在读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一种很好的途径。无论是身处祖国各地,还是远在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同学们,当翻阅和品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也会感到一种特别的亲切与鼓舞。
作者简介
蔡帼芬 女,浙江宁波人。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分配到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工作。1970年至1975年任北京电视台(现为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部国际组英语节目编辑、翻译。1975年回北京广播学院任教至今。曾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多所大学进修或调研。为中国加拿大研究会理事,中国新闻教学学会理事,著有《加拿大的广播电视》、《面对镜头的瞬间——电视节目主持人》等书,发表论文多篇。吴敏苏,女,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1987年自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国际新闻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1989—1990年在中国驻肯尼亚使馆工作。1996—2000年在中国驻美国使馆工作,任三等秘书和副领事。曾在澳门大学葡萄牙东方学会、澳大利亚麦考利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英国牛津大学Oreal学院访问学习。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英语节目评委和嘉宾主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和外国广播电视业务。2006年获中国传媒大学优秀奖教金一等奖。同年获中央三台优秀班主任称号。参与多个部级项目。编著《英语播音发声教程》一书,主编《和谐世界与国际报道》、《鲁豫和她的同学们》等书,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鲁豫有约
十年三城路
梦回广院时
广院大舞台
我的选择
世界历史的见证者
播音幕后的小故事
植根土壤
追求理想
洋溢在青春、音乐与电波间的激情
绿叶对根的情谊
在路上
记蔡老师与91级
让向日葵
尽情绽放
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如果再回到
从前……
成长的喜悦
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喜悦
一串值得珍惜的脚印
难忘的一课
旅程中的云彩
三百六十五里路
在广院的摇篮里成长
重担就是一名新闻
工作者的荣耀
广播这一行
是我的第一选择
十年磨剑一杯酒
但愿我走遍万水千山
我的老外语系
足球激情
体育之恋
我的助手生涯
我与广院外语系
纯净女孩杨舒
前言
在2006年来临之际,这本《鲁豫和她的同学们》的书稿摆在了我的面前。其实在眼下我是很难挤出时间来阅读一本书的,但就这本书来说,还是不禁让我伴着夜灯一贞一页地读了下去。全书收集起来的30位同学的文章,我都一一仔细地阅读了,与此同时,也计我联想起一些非常有趣的往事。冈此,虽说是序言,但我更把这看作是一次与久别的同学们的交流。多年来,我收到过很多毕业生从国外和全国各地的来信,同学们对母校的发展非常关注。然而由于忙碌,对许多同学的来信,未能及时一一回复,所以也想借这个机会做个弥补。同学们存走出校门之后,存各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作为教师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在我阅读这些文章时,许多过往的情景跃然眼前,虽然与有的同学分开已经很久了,但同学们在校时那有趣的故事仿佛还是那么清晰,很多稚气纯真的面庞仿佛都留在了我的心里。同学们的那种执著的求知精神,哪怕是时而搞出的小闹剧,今天回想起来都计我感到格外地喜欢和难忘。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所怀有的真挚感情也是令我非常感动的。当通过各类媒体和其他途径了解到我们的学生取得了成绩时,我总是感到非常的喜悦,并总要带着一种特别的关切之情予以关注。然而,我还是很想对所有的同学们说:已经取得的成就只能代表过去,怎样面对现在和将来是更加重要的,也是最考验人的。我仍愿像当年一样,真诚地祝福你们:路在脚下,继续拼搏,乐观向上,坚守诚实的品格,为祖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你们自己的人生开创…更加灿烂的未来!并衷心地希望你们比我们更好!本书是同学们的精神聚会,也是毕业生、在读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另外,同学们也会注意到,我们的中国传媒大学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巨大变化,原外语系在l999年已提升为国际传播学院。希望同学们抽点时问,常常回校看看,我和所有的老师们都热忱地期待着你们的到来!蔡帼芬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