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恭
李思恭(?-895年),原名拓跋思恭,是唐朝末年党项族平夏部的首领,唐末因平定黄巢有功被赐皇姓“李”。 原是夏州(治今靖边县北)的偏将,咸通末年据宥州(治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自称刺史。
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入长安,李思恭与富县(治今陕西富县)李孝昌同誓讨贼,李儇以他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节度事。抵达王桥,被黄巢击败,之后与郑畋等四节度同盟,屯兵中渭桥。中和二年(882年),唐僖宗下诏命李思恭为京城西面都统、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后进封四面都统,权知京兆尹。黄巢被平定后,李思恭兼太子太傅,封夏国公,赐姓李,拜夏州节度使。中和二年(882年),李思恭管辖的地区改名为“定难军”, 统辖夏、绥(今绥德)、银(今榆林境)、宥(今靖边境)、静(今米脂境)五州地区。
干宁二年(895年),李思恭去世,定难军内部推举其弟李思谏为定难军节度使。思孝、思敬为保大节度使。
人物生平
驰援长安
李思恭是党项族首领拓跋乾晖的后代,在咸通(860年-874年)末年占据宥州(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自称宥州刺史。中和元年(881年)爆发黄巢之乱,由潼关县攻陷京师长安,李儇逃亡到成都市,渭河平原大乱。李思恭纠合番汉兵马数万余,与延节度使(治今富县)李孝昌驰援长安。
中和元年(881年)四月,夏绥银节度诸葛爽屯军栎阳(今西安阎良区武屯镇),被黄巢将领朱温诱降。唐僖宗加封李思恭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留后(《资治通鉴》称权知夏绥节度使)。李思恭进兵武功(今陕西咸阳武功县),与凤翔区郑畋、义存王处存、泾原程宗楚、河中王重荣四个节度使结盟,图谋收复长安。
唐朝节度使诸军逼近京师长安,黄巢向东撤退,长安民众争相出迎唐军。程宗楚害怕其他将领抢其功劳,自率军马在夜里入城大肆劫掠。黄巢军知道唐朝官军不整,而且诸藩镇心力不齐,难以为援,引兵回长安攻打,程宗楚败死。黄巢再次攻入长安。清晨,李思恭与李孝昌前来驰援,与黄巢军遇于王桥,战败,兵马死伤甚众。八月,唐廷升任李思恭为节度使。九月,李孝昌、李思恭在东渭桥与黄巢叛军将领尚让、朱温激战,失败后退军。
赐军晋爵
中和元年(881年)十一月,诸藩镇率兵勤王,都因为劳师糜饷而迁延不进。黄巢军将领知右军事孟楷在富平袭击李思恭的军队,李思恭力不支,领残余部众逃归夏州(今靖边县)。李思恭回到夏州之后,修缮兵甲、训练兵士,上表李儇请求讨伐叛军。十二月,唐僖宗嘉奖李思恭,赐军号为“定难军”,督促李思恭率兵入卫京城。
中和二年(882年)正月,定难军节度使李思恭被唐僖宗授为京城南面都统、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四月进军驻扎在中渭桥,受宰相王铎的节制。八月,李思恭以八千秦军多次与叛军交战,进封四面都统,权知京兆尹。
中和三年(883年)四月,李思恭奉诏跟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讨伐叛军,连败叛军大将尚让、黄揆的军队。趁机进军渭南,与李克用的部将杨守宗、河中名将白志迁等一起追击兵马,一日之内三战三捷,叛军战败逃走。李思恭与李克用诸军自光泰门进入长安,黄巢焚烧宫殿之后退出长安。七月,黄巢被平后,李儇因为李思恭平定叛军出力很大,加任李思恭为太子太傅,晋爵为夏国公,赐姓李,拜夏州节度使。
授诏平乱
光启元年(885年)九月,因为河中节度王重荣据盐铁之利,权宦田令孜十分嫉恨,请求分利以资助军费。王重荣不同意,占据河中反叛朝廷。田令孜派宁节度朱玫与思李思恭合兵三万讨伐王重荣。
十二月,李思恭与朱玫诸军分开驻扎在沙苑(今渭南市大荔),王重荣用计引诱山西省的李克用与之合兵据守,朱玫与李克用交战不利,李思恭的夏州兵马也战败。
光启二年(886年)十一月,朱玫因为耻于被宦官利用,与王重荣、李克用联合,上表唐廷请求诛杀田令孜,纵兵大掠渭河平原而向西进军,李儇为躲避锋芒逃到了凤翔府(今陕西宝鸡凤翔区)。朱玫等拥立襄王李煴为傀儡皇帝,唐僖宗下诏令山南诸镇及夏州李思恭的兵马前往讨伐。李思恭发兵接近绥州(今绥德县),采取观望的态度,不久听说韩襄王战败,于是退军。
势盛去世
文德元年(888年),李思恭派他的弟弟行军司马李思孝袭取保大军(鄜、延),自称留后。李思恭为李思孝上表请求朝廷,李晔授他为鄜、坊、丹、瞿等州观察使、并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大顺元年(890年)六月,山西省李克用攻打云中郡的防御使赫连铎,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卢龙节度使李匡威上奏唐廷讨伐李克用。唐昭宗令李思恭与弟弟李思孝率夏州的兵马合兵晋州。李克用兵势强劲,攻破晋州,李思恭与保大、静难、凤翔府诸军抢先渡河西归。
干宁二年(895年),李思恭去世。李思恭的儿子李仁祐早年去世,他的孙子李彝昌年幼,定难军中推举他的弟弟李思谏为定难军节度使,思孝、思敬为保大节度使。
主要成就
干符五年(878年)声势浩大的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黄巢率领农民军攻占长安,李儇仓皇出逃。中和元年(881年)三月,惊慌失措的唐僖宗在兴元(今陕西汉中)发布了要求各藩镇出兵勤王的诏令,“诏太原节度使郑从谠发本道之师,与北面行营招讨副使诸葛爽、代州刺史北面行营马步都虞候朱玫、夏州将李思恭等行营诸军,并赴京师讨贼”。咸通末年就占据宥州并自封刺史的李思恭,“本党项族也,纠合夷、夏兵会鄜延节度使李孝昌于敷州,同盟讨贼”。唐僖宗“以凤翔节度使郑畋守司空、门下侍郎、平章事,充京西诸道行营都统,与泾原节度使程宗楚、秦州经略使仇公遇、鄜延节度使李孝昌、夏州节度使李思恭等同盟起兵,传檄天下” 。
李思恭利用唐朝乱局率领蕃汉兵马南下勤王之机提升政治地位,获得唐朝对党项割据夏州事实的承认。中和三年(883年)七月,李儇封李思恭为夏国公,赐姓李,任定难军节度使,辖夏(今靖边县)、绥(今绥德县)、银(今陕西米脂县)、宥(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东南)四州之地,后来又增加了静州(今永宁县境内)。这一局面揭开了党项族在西北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为宋初西夏的自立建国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家族成员
弟弟
李思谏,干宁二年(895年)被推举为定难节度使、承袭夏国公爵位。
李思忠
李思孝,保大军节度使。
李思敬
儿子
李仁,早卒。
孙子
李彝昌,开平二年(908年),李思谏卒,三军立李彝昌为留后。
史书记载
《西夏书事·卷一》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人物评价
吴广成《西夏书事》:晋州之役……思恭既奉命兴师,败敌王之忾惟力是视,乃见败不救,弃帅先归,直书之,其罪自见。
参考资料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8 09 12].www.guoxue123.com.20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