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关
伊阙关位于河南省龙门山和香山的阙口,即龙门石窟一带,关址已经不存。伊阙关处,建有石拱桥一座,是龙门石窟重要的参观通道之一,也是洛阳八关之一。
东周时,伊阙就是周王城南面的重要关隘。战国,秦将白起在伊阙歼灭韩、魏联军24万人,即伊阙之战。东汉时,为拱卫京师洛阳市,伊阙关成为洛阳八关之一。北魏迁都洛阳,始凿龙门石窟。在隋炀帝杨广营建东都洛阳时,伊阙改称龙门。伊阙关周围有龙门石窟、香山寺和白园等景点。
作为洛阳的南大门,伊阙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命名由来
“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龙门因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河历其间,所以被叫做伊阙。
地理位置
历史沿革
东周时,伊阙就是周王城南面的重要关隘。春秋时期,周代发生内乱,“赵鞅使女宽守川塞阙,即此”。战国,王室更加衰微,群雄割据,杀伐争战到了王城的南大门外。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在这里歼灭韩魏联军24万人,拉开了周王室覆灭的帷幕。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白起的成名之战。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在伊阙设关,拱卫京师洛阳,伊阙关在汉魏洛阳故城西南。北魏拓跋宏迁都洛阳后,也在伊阙派重兵把守。
隋唐时期,伊阙一直是洛阳的南边门户。隋开国功臣杨素之子杨玄感起兵反隋,欲取而代之,因伊阙关等重要关口易守难攻,最终兵败自杀。唐朝初年,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率重兵北据邙山,派将军史万宝“自宜阳县南据龙门”,从伊阙关处入手,攻下了洛阳城。在隋炀帝建都洛阳时,伊阙改称龙门。1948年3月,解放军首先拿下伊阙,继而解放洛阳。1960年5月,总投资400多万元的龙门大桥正式动工,并于1962年11月建成通车。
主要景点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拓跋宏迁都洛阳市之际(493年),距今已1500余年。北魏以降,历东魏、西魏、北齐、隋朝、唐朝、北宋诸朝断续营造400余年,东西两山现存窟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90块。北魏和唐代是龙门石窟开窟造像的两大高峰,其中北魏时期的造像占龙门窟龛造像总数的30%,唐代占60%。龙门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国唯一兼具两个王朝皇家风范和皇家色彩的石窟,特别是大唐帝国时代的皇家工程和文化遗产,在中国石窟中独具特色。龙门石窟佛教艺术形成了北魏造像褒衣博带、秀骨清像、表情温和、潇洒飘逸的“中原风格”和唐代造像体躯丰腴、面相圆润、隆胸细腰、典雅端丽的“大唐风范”,对当时中国乃至域外的佛教雕塑艺术的变革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佛教造像艺术的中国化最终完成于龙门石窟。
龙门四大石窟中现存有2800余块碑刻题记,共30余万字,是全国石窟中最多的,这些题记堪称一部“石史”,被誉为“古西安碑林博物馆”,石窟雕刻及题记中保存有反映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物、宗教、审美、艺术、书法、音乐、建筑、职官、地理、忠孝、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珍贵资料。龙门石窟的造像内容涉及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如禅宗、华严宗、净土宗、密教、三阶教,甚至包括道教、景教的雕刻,为中国石窟艺术中所罕见。
香山白园
龙门东山因盛产香葛,又称香山。这里有多次重修的香山寺,还有白居易的墓园。这位唐代大诗人喜欢龙门山水,与香山有着不解之缘。公元829年,白居易58岁,仕途不得意,在学生牛僧孺的帮助下,到东都洛阳任了太子宾客。从这个时候直到公元846年去世,白居易在龙门山水的怀抱里度过了18年,自号“香山居士”,写下了许多歌咏洛阳的诗篇。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家人按照他的意愿,将他葬于香山如满大师塔侧,就是白园。
历史故事
伊阙之战
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在伊阙歼灭韩魏联军24万人,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白起的成名之战。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渐强盛,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步伐。其首先选择的进攻目标,就是位于中原要冲的韩魏两国。伊阙是韩魏两国的门户,得知秦军将至,两国各倾全国之兵,组成联军,占据了有利地形,在这里据险固守。按照他们的想法,这样以逸待劳,可以一举击溃秦军,最不济也能固守这个军事要塞,待秦军粮草不足时,自会知难而退。然而,他们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白起。由于是联合作战,韩魏两军主帅貌合神离,都想保存实力,不愿先行出战,这给了白起可乘之机。他以少量兵力布下疑阵,牵制韩军,然后以主力绕到后方猛攻魏军,魏军情急之下仓促应战,很快惨败。韩军闻讯,军心不稳,在秦军的左右夹击下溃逃。白起乘胜追击,以不到韩魏联军一半的兵力,歼敌24万人,使韩魏两国彻底伤了元气,被迫割地求和。白起由此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军事历程,秦国则顺利地向中原扩张,不久周代灭亡。
改称龙门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登基称帝,看中了洛阳市这块风水宝地,决定把首都建在这里。不过,建都是一件重大的事情,提前也要造势。建都洛阳之前,胸有成竹的杨广带着群臣,登上邙山之巅,眺望伊阙之塞,大发感慨:这不就是天子的龙门吗?自古帝王都应该在这里建都啊,他们为什么不来?很多大臣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这时,有一个名叫苏威的大臣站了出来,说:自古帝王都知道这是天子的龙门,他们不在这里建都,是为了等皇帝您来建。之后隋炀帝龙颜大悦,顺势和大臣们商议起了建都洛阳市的事。建好的都城正门就对着伊阙,加上皇帝一向喜欢自称真龙天子,之后伊阙便改称龙门了。
香山居士
公元829年,白居易58岁了,仕途不得意,在学生牛僧孺的帮助下,到东都洛阳任了太子宾客。从这个时候直到公元846年去世,白居易在龙门山水的怀抱里度过了18年,自号“香山居士”,写下了许多歌咏洛阳的诗篇。当时,曾经香火炽盛的香山寺已经破败。公元832年,任河南郡的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了《修香山寺记》一文,使寺名大振。他的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就对香山寺极为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此外,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还搜集了5000多卷佛经藏入寺中。
他70岁“退休”后,白居易的生活更加悠然自得。他与如满大师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常吟咏于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在《香山寺二绝》中,他写下了“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的诗句,就是对自己晚年生活的生动写照。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朝康熙进行过重修。爱游山玩水的清爱新觉罗·弘历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清末民国初年,香山寺渐渐荒芜。1936年,香山寺又进行了一次重修,寺内新增一座为庆祝蒋介石五十大寿建的两层小楼,人称“蒋宋别墅”。如今,整修一新的香山寺作为龙门石窟的一部分,每年迎接大批远近香客和中外游人。
白居易热爱龙门山水,对民生疾苦也十分关心。在当时的伊阙河道中,原有险滩名“八节滩”,礁石遍布,“剑棱”突出,来往船只常触礁遇险,船夫们将其视为畏途。白居易看到隆冬时节,船夫们还要赤脚踏碎薄冰,推船前行,十分难过。公元844年,他拿出多年积蓄,号召地方民众“贫者出力,仁者施财”,组织人力治理“八节滩”。经过多日辛苦,到了次年,也就是白居易去世的前一年,“八节滩”终于治理好了,过往船只畅通无阻,白居易十分欣慰。他意气风发地在《欢喜二偈》中写下“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还写了《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其中道:“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了,家人按照他的意愿,将他葬于香山如满大师塔侧,就是今天的白园。
相关传说
龙门山原来是条东西走向的青石山。山南是一个四面高、中间低的盆地,盆地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是由于雨水没有出路,水越积越多,淹没了良田,冲毁了村庄,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在青石山北,住着一对母子,母亲纺花织布,儿子则上山替人放羊。有一天,放羊娃躺在树下歇晌,依稀听到一个老头询问:“龙门开不开?”但他一睁眼,老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此一连数日,他感觉奇怪,便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心想,莫非是神仙想打开山口,拯救山南的百姓?便对儿子说:“如果再有人问‘龙门开不开’,你就说‘开’!”次日,天刚晌午,放羊娃便躺在树下假睡。这时,他又听到有人询问:“龙门开不开?”放羊娃便毫不犹豫地大声答:“开!”随后,只听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巍峨的青石山突然裂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奔流而下,最终形成了伊阙两山夹一水的格局。
相关评价
作为洛阳市的南大门,伊阙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洛阳网 评)
参考资料
伊阙关:客家先民南迁的重要通道.河南省文物局.2024-02-28
伊阙关:水光山色掩烽烟.洛阳晚报.2024-02-28
ÒÁãڹأºÁ½É½¶ÔÖŶóÃÅ»§£¨ÂåÑô°Ë¹Ø£©.洛阳网新闻中心.2024-02-28
解读流年岁月往事,采撷龙门文化风采.网易.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