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巨水鸡

巨水鸡

巨水鸡(学名:Porphyrio spp.)是指曾经分布于新西兰北岛、南岛)上的短翅水鸡(Porphyrio mantelli)和南秧鸡(Porphyrio hochstetteri),传统上认为短翅水鸡(Porphyrio mantelli mantelli)与南秧鸡(Porphyrio mantelli hochstetteri)是同一物种,后来分布于北岛上的短翅水鸡灭绝了,再次于南岛发现的南秧鸡时,发现它们已经各自演化成独立的物种,所以,世界上仅存的巨水鸡指的是南秧鸡(Porphyrio hochstetteri)。

巨水鸡身材壮硕行动笨拙、红腿、黄嘴的根部有鲜红的瘤,翅膀蓝紫色。

动物学史

巨水鸡是一种曾经遍布南岛北岛的巨鸟,最初生活在岛上的森林与草地之中。大约1000年前随着移民者毛利人的到来而逐渐灭绝。毛利人发现巨水鸡肉唾手可得,便将猎枪对准了它们。这也可能将鸟逼到了非首选的草原栖息地,因为那里较少发生捕猎。毛利人也带来了首批哺乳动物侵略者:猪、老鼠和狗。大约800年后,欧洲殖民者又将猫、狐属白鼬负鼠、兔子、鹿、牛和羊引入岛内。在白之类捕食动物袭击巨水鸡的同时,食草动物破坏了它们的食物供应。巨水鸡逐步消失,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为这个鸟种已经灭绝了。新西兰的巨水鸡曾经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然而1948年在新西兰寒冷、潮湿而偏僻的南岛峡湾山里再次被发现。

据记载,在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1769年来到新西兰之前,在新西兰的南岛上,生活着大量的巨水鸡,但随着殖民者蜂拥而入,成批的巨水鸡修遭杀数。到了19世纪末,人们就再也没有见到它们的踪迹了。当时,只有英国的不列博物馆等少数博物馆还保存着几份巨水鸡的标本,供人参观。新西兰的杰弗罗伊·奥尔贝尔(Geoffroy Orbell)博士是一位致力于巨水鸡研究的动物学。他始终坚持不懈,努力找寻消失的巨水鸡。

1948年,他特意在当年发现巨水鸡的地方,搭起了一间简陋的小木屋,日夜观察四周的动静。一天,一阵清脆的鸣叫声突然传入他的耳中。奥贝尔惊喜万分,路循声寻去,终于在远处一堆隐蔽的草丛中,找到了正在孵蛋的巨水鸡。过了一会,一窝小巨苦恶鸟便破而出。刚出世的小巨水鸡全身乌黑,活像益鸟鸦,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喂养,它们的羽毛才逐渐变得艳丽起来,和父母长得一模一样。

形态特征

身长为63厘米左右,重约为3公斤,很强壮,有着坚硬的鸟喙和强壮的腿。鼻沟浅而宽,鼻孔小而圆,在鼻沟前部下方,额甲宽大,后缘呈截形。翅圆形,第2枚、第3枚和第4枚初级飞羽最长,并几乎等长;第1枚和第6枚或第7枚初级飞羽等长。跗和趾都长而有力;能用脚趾抓住和操纵食物,两性同型,体羽为紫色或蓝色,尾下覆羽白色。巨水鸡(Takahe)是新西兰濒危不会飞行的步行鸟类,曾被认定业已灭绝,却于上世纪中叶重又现身。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州及其附近的岛屿。)

1948年11月20日,由杰弗里·奥贝尔率领的一支团队在默奇森山附近重新发现了南秧鸡。2013年,据估计有260只左右的南秧鸡处在官方的保护之下。

生活习性

看似模样古怪的南秧鸡可是新西兰本土的濒危保护鸟类物种。因南秧鸡体型大,而且也较重,所以其并没有飞行能力。南秧鸡栖息于南岛的高山草地环境中,它们吃各种植物的根状茎及果实。

繁殖方式

一般是独栖的,每到繁殖季节,雌雄才会成双成对共同建立领域,由雄鸟造巢。雌鸟在巢造好后便可产下5-10枚卵,夫妻双方轮流孵化3周后,雏鸡就会出壳,再过两个月早成雏就会飞翔。

保护级别

南秧鸡(即现存巨水鸡)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濒危(EN)。

种群现状

事实上,巨水鸡已经后撤到了南岛峡湾偏僻的默奇森山脉。1948年重新发现的巨水鸡生活在一个暴风雪肆虐的地区,总数为250-300只。那里的生活本就艰辛,马鹿的到来更使巨水鸡的处境雪上加霜,马鹿过度啃食草皮,摧毁了大部分营养丰富的草场,留下饥肠辘辘的巨水鸡:巨水鸡同时饱受白鼬折磨,因此繁殖成功率很低。1980-2000年间,野生巨水鸡数量在100-160只低位波动,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其生存机会将会非常渺茫。到2008年,巨水鸡数量攀升到300只,然而随后又遭白鼬破坏,数量重新跌到230只。

保护措施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默奇森山区的马鹿已得到抑制,尽管如此,巨水鸡的数量还是未能如期恢复。为促进数量增长,80年代建立了圈养繁殖机构,圈养的鸟也被放飞到野外。1984-1991年间,几个巨水鸡的小种群已在四个没有捕食动物的岛上建立起来,希望严密的管理措施能够确保繁殖成功。

旨在建立第二个种群的计划也出台了,终极目标是使其自我繁衍数量能够超过500只。如果该恢复目标得以实现,巨水鸡将不再是濒危物种,不过仍将是易危物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