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藤壶属

藤壶属

藤壶属(拉丁学名:Balanus),别名马牙,是藤壶科下的一属。该属有4种,分别是缺刻藤壶(Balanus crenatus)、美丽藤壶(Balanus pulchellus)、尖吻藤壶(Balanus rostratus)、三角藤壶(Balanus trigonus)。该属的种类几乎分布于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

藤壶属的动物附着在岩礁及船底的种类,外形呈圆锥形或低圆锥形,壳质较厚与海绵共栖的种类呈卵圆形,壳质脆薄;与柳珊瑚共栖的种,其基底峰吻径轴延长,呈舟形;与珊瑚共栖的种,其基底延长呈圆筒状。壁板的构造与演化有关,古生的种类壁板数目多,现生的种类趋势向愈合。其种类常形成密集的群落,附着在船底、浮标及其它设施上,有些种类可与海绵、珊瑚、鲸目绿海龟、龙虾、螃蟹等共栖。海中的海星纲海螺,及天上的普通海鸥,视其为摄食对象。

藤壶属的动物具有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该属的动物具有药用价值,其味咸,性凉。其壳有制酸止痛的功效;其肉有解毒疗疮的功效。主治胃痛吞酸,水火烫伤,小儿头疖,疗疮肿毒。藤壶因其牢固的附着性,给船只、水下管道系统以及养殖业带来较大危害。

名称由来

藤壶属是附着在海边岩石上的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质外壳的小动物。它的形状有点像马的牙齿,所以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常叫它“马牙”。

分类

藤壶属下有4种,分别是缺刻藤壶(Balanus crenatus)、美丽藤壶(Balanus pulchellus)、尖吻藤壶(Balanus rostratus)、三角藤壶(Balanus trigonus)。

形态特征

藤壶属的动物附着在岩礁及船底的种类,外形呈圆锥形或低圆锥形,壳质较厚与海绵共栖的种类呈卵圆形,壳质脆薄;与柳珊瑚共栖的种,其基底峰吻径轴延长,呈舟形;与珊瑚共栖的种,其基底延长呈圆筒状。壁板的构造与演化有关,古生的种类壁板数目多,现生的种类趋势向愈合。

在海岸边所看到的藤壶,一般分为两种:一是鹅颈藤壶,它们经由一个不同长度、呈圆柱状的基,附着在硬物上:另一种是圆锥藤壶,它的外壳由复杂石灰质所组成,看上去像座缩小的火山。

分布范围

藤壶属的种类分布广,几乎分布于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

生活习性

藤壶属是节肢动物门中惟一固着的动物。其种类常形成密集的群落,附着在船底、浮标及其它设施上,有些种类可与海绵、珊瑚、鲸目绿海龟、龙虾、螃蟹等共栖。其生活方式也与演化有关,有从无机化合物固着→动物体表附着→半埋栖→半寄生的生活方式。藤壶在每一次脱皮之后,就要分泌出一种粘性的藤壶初生胶,这种胶含有多种生化成分和极强的粘合力,从而保证了它能拥有极强的吸附能力。

藤壶类的柄部已退化,头状部的壳板则增厚且愈合成“火山状”。在顶部的“火山口”有四片由背板及盾板组成的活动壳板,由肌肉牵动开合,藤壶可由此伸出蔓脚捕食。其主要捕食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蔓足类美国白灯蛾为食。等到退潮后,壳盖会紧紧地闭起,以防止体内的水分流失,及防御其他生物的侵扰。虽然藤壶有很坚硬的外壳保护,但海中的海星纲海螺,及天上的普通海鸥,视其为摄食对象。

繁殖方式

藤壶是雌雄同体,行异体受精卵。由于其固着不能行动,在生殖期间,要靠着能伸缩的细管,将精子送入别的藤壶中使卵受精。待卵受精后,经三四个月孵化后,刚孵化出的小幼苗即脱离母体,但要过几个星期的漂浮日子,才能附物而居。在其准备附着时,会分泌一种胶质,将自己牢牢地附着在硬物上。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藤壶属动物可食用。吃藤壶一般是清水氽汤鲜吃,其法简单,放姜、盐,将水烧开,再放入藤壶烧开即可,其味鲜美可口,无须放味精,撒葱花,则色香味俱全。也可以腌吃,味道各有千秋。

药用价值

藤壶属的动物具有药用价值,其味咸,性凉。其壳有制酸止痛的功效;其肉有解毒疗疮的功效。主治胃痛吞酸,水火烫伤,小儿头疖,疗疮肿毒。

经济价值

藤壶黏液的黏性甚强,可用于人类活动。藤壶的化石经过几千年的沧桑仍牢固地附着在其他物体上。人们人工合成这种黏液,可以用来补牙,用来黏接建筑材料。还可用来修船和黏接漏洞,在医疗上黏合伤口,手术开刀后不需缝合,只要涂上这种黏液就能使刀口牢牢地黏合在一起。

危害

1.藤壶附着在舰船的底部,会大大降低航速,燃料消耗要增加26%以上,甚至达40%。全世界每年消除藤壶要花费上百亿美元。因为其跟随船航行能够更轻松地滤食,而随着一代代繁殖,贝壳一层覆盖一层,船体会越来越重,船速也就越来越慢。一般一艘1850吨的船在海中6个月,速度就会降低2海里

1905年日本海军在对马海战中之所以使号称世界王牌的沙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沙俄舰队在一年多的航行中,船底附着了藤壶等附着生物,使其航速降低之故。

2.藤壶附着在水下管道系统内,容易造成堵塞,产生事故。

3.藤壶能破坏金属构筑物的油漆保护层。

4.和青口贝牡蛎科等养殖贝类争夺附着基质和饵料,是养殖业的大害。

相关传说

在海岛,凡有礁岩处便会有藤壶。关于藤壶的生活习性,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龙王公主想上岸观赏人间美景。龙王担心岸边礁岩太滑,会跌坏心肝女儿,便下令在水族中招“门坎石”,铺在礁岩上为龙王公主垫脚。谁愿承担这一重任,以后可以在海里、礁上任凭来去,不必再受管束。水族们平日老埋怨水底的日子太沉闷,有这么个好机会,都争着报名。龙头鱼凭自己沾了个“龙”字,第一个应试。它们一条挨着一条横卧在礁岩上,让龙王公主踩着走。可是,龙头鱼们平日娇生惯养,身子虚弱。龙王公主踩上去才走了两步,它们便吃不消了,一条条东倒西歪的,让龙王公主摔倒了。龙王大怒,把龙头鱼们狠狠打了一顿,打得它们鳞也脱了,骨头也酥了。水族们吓坏了,不敢再试,只有藤壶挺身而出。藤壶原在龙宫御膳房打杂,平日用坏的酒盅碗盏都一一保存着。这一回,这些东西派上用场了。它们把破酒盅残碗盏往身上一罩,一层层附在岩礁上。龙王公主踩上去稳稳当当的,一直走到了岩顶。从此,藤壶们便既能在水底又能在礁岩上生活了。时间一长,那些酒盅碗盏就成了保护藤壶身子的硬壳了。

参考资料

Balanus Da, 1778.gbif官网.2025-05-03

藤壶属.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5-02

Balanus Da, 1778.gbif官网.2025-05-03

藤壶,原来你是这样的肥宅.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2025-05-03

美丽藤壶.inaturalist官网.2025-05-03

海洋科普 | 藤壶其实不是贝类,而是一种甲壳类动物!.中山大学海洋科学.2025-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