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办学历史始于1952年,2009年从江苏省扬州市江阳路北校区搬迁至扬子津校区。由原扬州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和实习工厂组建而成。

截至2019年,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四个硕士点,以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开设了5个本科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江苏省特色专业,车辆工程为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设有机械制造、机械电子、机械设计、车辆工程、材料工程、工业设计六个教科部和机械工程教学实验中心、工程训练教学中心;教职员工129人,副高专业技术职务30人;专任教师66人,硕士生导师3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46人,占专任教师队伍的70.8%;江苏省“333工程和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人,省、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1人。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49人,其中专任教师91人。专任教师中,正高专业技术职务20人,其中校特聘教授2人;副高专业技术职务28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8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4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4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6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队伍的93%,其中博士74人。

教学科研

学院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和课程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火炬”项目及省市科研项目百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市级奖励;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其中《先进制造技术》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类教材;年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多件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参加了全国““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多次荣获各类奖项。

学科建设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方向瞄准我国现代制造装备的技术发展与创新需求,开展机械制造自动控制与检测技术、机械制造装备与数控技术专业和现代特种加工技术等相关的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在异形曲面零件数控加工装备、多维动力工作平台的控制理论及其算法、超声电解复合加工工艺及装置等研究方面,在国内已争取到应有的地位,不少研究成果到达国内先进水平,得到了国内许多学者和学术界的认可。其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在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EI收录20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江苏省评优精品建设教材1部。目前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新技术计划、江苏省科技支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十多项科研项目。

机械电子工程方向

本方向针对制造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际应用需求,开展机电系统设计技术、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与CAD技术等相关的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磁悬浮工业应用技术和CAD/凸轮一体化技术等研究方面,在国内已争取到应有的地位,不少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得到国内不少学者和企业的认可。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国机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扬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在《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航空学报》、《农业机械学报》、《Proc. IEEE Conf. On Robotics \u0026Automation》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被SCI、EI收录20余篇。目前承担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等十多项科研项目。

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

本方向针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开展机械创新设计与产品开发、现代机械设计与分析方法和机械结构测试与分析技术等相关的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本学科方向在产品设计尤其是农业生产装备开发、产品结构测试与有限元分析技术等研究方面,在国内已争取到应有的地位,不少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得到国内不少学者和企业的认可。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江苏省和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一等奖扬州市成果转化特等奖等。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在《农业机械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机械设计》、《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被SCI、EI收录30余篇。目前承担国家863高技术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江苏省科技攻关等十多项科研项目。

车辆工程方向

本方向针对我国车辆工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车辆及零部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车辆性能测试与数字技术等相关的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在车辆及其零部件数字化设计理论与方法、汽车防抱死控制技术与方法、新型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等研究方面,在国内已争取到应有的地位,不少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得到国内不少学者和企业的认可。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扬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等。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在《农业机械学报》、《中国机械工程》、《中国汽车》、《机械设计》、《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被SCI、EI收录20余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等十多项科研项目。

再制造与表面工程方向

本方向针对制造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与零部件循环利用发展的时代要求,开展零部件表面机械性能强化、磨损修复和表面复合材料热喷涂技术及控制、装备等相关的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在表面涂层、表面强化和表面疲劳等领域已争取到国内外较高的地位,得到国际同行和企业的认可。获国家发明授权10余项,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Ceramics International》、《Sensors and Actuators B》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被SCI收录20余篇。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海洋科技创新重点研发项目、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扬州市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

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方向

本方向针对现代农业生产装备的发展需求,开展高效作物生产作业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和作物生产加工机械等相关的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在农业机械创新设计与试验技术、现代农业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排灌机械新技术及农田机械化适应性规划等研究方面,在国内已争取到应有的地位,不少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得到国内不少学者和企业的认可。

对外交流

学院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先后选派多名教师赴美、日、德、澳等发达国家进修,与德国爱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福特旺恩大学、乌尔姆大学、美国凯特琳大学、日本北九州市工业高专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且互派师生到对方学习深造。

学院充分发挥机械、汽车、材料等学科(专业)与江苏省重点发展支柱产业相对应的有利条件,成立了机电研究所、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博世柴油技术培训中心、多维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机械电子设备工厂等科技开发和科研服务机构,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完成了多项科技成果和专利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4-04-09

2009年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程硕士招生简章.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