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作于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1295年),是赵孟頫[fǔ]四十二岁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品,该图为图卷、纸本、设色画,宽28.4厘米,长90.2厘米。是赵孟頫在任满济南路总管府事、奉召进京又称病辞官回到故乡吴兴后,为慰藉友人周密思乡之情,而描绘的鹊山华山附近的风光。

画作将地理上相距数十里的华不住山与鹊山集中描绘于同一画面,有意压缩了实际空间距离。画中高大的树木、远处的屋舍与山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并非完全符合现实,而是经过调整以适应整体构图需求。作品采用具有装饰性的青绿设色,在表现自然山水景观的同时,融入了理想化的艺术处理和传统绘画的审美特点,展现了纪实性与艺术表现的结合。

《鹊华秋色图》最初由周密收藏,后归君锡、项墨林等人,董其昌曾为其题跋五次。明清时期,画作辗转于张若麟、纳兰明珠等收藏家之手,最终由梁清标献给爱新觉罗·弘历。1949年此画随5500余箱珍贵文物运往台湾,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简介

赵孟頫[fǔ](公元1254年-公元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自号水晶宫道人,也作水精宫道人,吴兴区(今0572)人,是宋末元初的官员、画家、书法家。赵孟頫为宋室之后,赵匡胤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宋太祖第四子秦王赵德芳之十世孙。

创作背景

1295年,任济南市路总管府事期满的赵孟頫,自济南回到故乡吴兴,见到祖籍济南的文学家周密。二人本都是南宋亡国后的遗臣,周密南宋覆灭后不仕,专心在家乡吴兴著述。赵孟頫和周密一见如故,相谈投缘,据说谈起济南风土人情,周密对济南更加产生向往之情,遂央求赵孟頫作幅画,以补其未曾涉足故土之憾,刚刚在齐州做过三年父母官的赵孟頫为周密精心绘就了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

画作内容

构图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纸本小青绿浅绛山水的代表作,被视为元代山水画的重要范例。画中远景描绘了济南市城外两座具有代表性的山峰:面包状的鹊山和三角形的华不住山。这两座山虽在现实中相距甚远,但赵孟頫通过艺术构思,将其巧妙地集中于同一画面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视觉布局。水面上渔船来往,沙汀岸边树木茂密,泛黄的树叶点明了深秋的季节。画作整体采用古拙含蓄的笔墨与浅淡的设色手法,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意境。

画作细节

红叶

鹊山附近屋舍旁的树叶采用红黄两色点染,既暗示了深秋的季节,又避免了过于浓烈的视觉冲突。红叶置于深绿色杨柳与淡赭色沙岸之间,色调和谐统一,呈现出秋日萧瑟而宁静的画面氛围。

渔夫

近景中,渔夫正在撒网捕鱼,远处的屋舍中女子启门等候。这一场景体现了田园生活的静谧与安详,同时也流露出赵孟頫对友人周密的情感寄托。周密因种种原因未能返回山东省故土,画中的场景或许寄托了赵孟頫对友人理想生活的惋惜。

李成枯枝

画作中的枯树运用了北宋画家李成的蟹爪枝技法,以细密而有力的笔触描绘枯枝形态,增强了画面的萧瑟气息。这种表现手法反映了赵孟頫在仕途北上的经历中,对北宋李郭派山水画风的接受与吸收。

鹊山

鹊山位于画面左侧,形状如同面包。据《山东通志》记载,鹊山位于济南市城北约二十里,与华不住山相距甚远。然而,赵孟頫在作画时,为了构图需要将两山并置。赵孟頫在题跋中提到“其东则鹊山也”,但实际上鹊山位于华不住山西省侧。清爱新觉罗·弘历在1748年狩猎山东省时发现此误,并亲笔题于画上。

华不住山

华不住山位于画面右侧,形状呈三角形。据《山东通志》记载,华不住山位于济南城东北约十五里,其名字原为“华跗住”,意为如花朵漂浮水面之状。赵孟頫采用荷叶皴绘制山体,并以青蓝设色,呈现山水清幽秀丽的特点。

沙渚及远景

沙渚的描绘主要以横笔皴擦完成,展示了河道的宽广与深远。近景采用弯曲的披麻皴描绘沙岸,与芦苇点缀交相呼应。河道蜿蜒,两岸错落,使得画面充满生气,同时营造了烟雾笼罩的秋日河景。

艺术鉴赏

构图

作者把两座山分左右布局,右边是华不注山,左边是鹊山,均安排在远景位置。两座山的形状,呈尖三角形(华不注山),一呈半圆形(鹊山),两者遥遥相对。在刚柔对比中,更显得华山的险峻奇突。图中中景、近景表现出一片辽阔苍茫的景象。平川洲渚,红树芦竹,房舍隐现。图中林木种类颇多,红绿灯鱼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且变化丰富,布置得宜,聚散自然,多而不繁,疏朗有致。在这水乡山色之中,几个渔民在劳作,或撑篙、或扳网,还有一人策杖漫步在田野,远处可见散放着的牛群,整个画面洋溢着牧歌般的恬静气氛。

用笔

画上树干不是用两条线勾廓外形,而是把边线与树皮的纹理结合在起勾绘。用笔似乎旋转,线条往复重叠,增添了树干的质感。画上近景中景的树叶,点绘得比较疏朗,远树画得简洁,整体感较强。鹊山用披麻,皴法较密。华不注山正面运用了“荷叶皴”,线条从上直落,交叉处稍留空白,突出山的嶙峋之姿。侧面用“解索皴”,整个山体两边皴擦少,边线模糊,但体积感较强。汀岸、平原采用了长披麻并以笔力的轻重,线条的疏密,落墨的深浅凸显干湿,表现出了大自然的节奏和生命。房舍人畜、芦竹舟车均精描细点,再渲染青、赭、红、绿,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作者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笔法灵活,风苍秀简逸,富有创新之意。

总体

《鹊华秋色图》可能运用五代十国画家董源的某些画法,如水草的描绘与董源《潇湘图》中的画法相似;中间一段丛树坡地,和董源的《寒林重汀图》又有些相似。但是,赵孟𫖯不是完全重复董源的艺术语言,而是在画中主动地运用了他书法精湛的笔法,因此产生略带干而毛的线条,显示出简率蕴藉的特殊意味,从而得天独厚地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此画简洁明快,两座山的色彩比较醒目:华不注山为淡青绿,鹊山为淡花青翡翠。远树、丛林、芦草均染淡花青色,房屋、黄牛用淡赭黄色,并点出红叶,人物衣服则用白粉点绘。整个画面色彩基调是淡花青与淡赭色形成对比,表现出秋色的清旷、明洁的情调。

在《鹊华秋色图》中,种种意象若即若离,一派苍凉而又不失秀逸的秋景铺陈于纸上。在这片一望无际的平远景中,最突出的就是右边双峰耸峙的华不注山和形如牛脊的鹊山。《鹊华秋色图》在构图上明显地分为三段。三段景物的构图呈“V”字型,平衡了二山造成的威压,使画面远景近景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微妙的统一感。第一段以尖峭高耸的华山为主,从山由远至近地排列着三丛树木,山脚下密集排列且呈垂直状的稚松,使华不注山的坡度得以凸显。中景和近景处零星散布着几棵树叶凋零的树木,并且呈弯曲状,平衡着构图。整个画面以深绿和青蓝的冷色调为主。第二段以近景的汀渚和树木为主,映衬着一望无际的地平线。矗立的树木和平行的地平线互相平衡,绵延滋长的芦苇勾连着画图的第一段和第三段。画面的左半边加入了赭色的树木,暖色调与右半边的冷色调形成了互补。第三段的画面呈现出“之”字型的回环,从近景的渔舟和渔翁蜿蜒到隐现于林木间的房舍、山羊和渔网,最后到达远景的鹊山。遍布的苇荡平衡着整个画面的布局。画卷的第三段冷暖色调交织呼应,特别是中景右倾的树木染赭,呼应了第二段左端的树木。赵孟頫在作《鹊华秋色图》时完全凭借自身记忆,该卷虽然是参照真景而成,却也是“意在笔先,笔尽意在”,它不仅是作者真实体验的展现,更是作者由“造境”到“写意”的尝试。这种尝试首先体现在比例上,画中凡是人或者与人有关的景物,如小舟与房舍,都处理得极其细小,而树木与鹊华二山相较又显得过大;在色彩的运用上,赵孟頫以暖色调的红、黄、褐色从第三段的房舍逐渐弥散到第一段最右端的小舟,如同脉络一般勾勒出画卷的整体轮廓。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在以青绿为主的冷色调的山水之间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疏淡意境,萧散宁远之感溢出纸外。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无论是不合尺度的比例还是鲜明的色调对比都不使人们觉得突兀,反而有种自然古拙的韵味。特别是在画卷中段设置的汀渚直接延伸到画卷的下缘,仿佛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似在邀请阅卷之人畅游于作者理想中如诗如梦的“桃花源”。

流转历史

《鹊华秋色图》在距今七百余年的历史中,几经易手,留下了诸多名家题跋和印章。

早期流传

周密被认为是这幅画的第一任主人。1297年,杨载的题跋提到此画归“君锡祟古斋”,显示画作此时可能归属于“君锡”。“君锡”可能是与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有交往的杭州市收藏家张君锡,或是周密晚年将此画转赠他人。

元代题跋

1329年,元代诗人范梈题跋称“今观此卷,殊胜于别作”,但未说明画作的所有者和观赏地点。此后,画作沉寂约一百多年。

明代流转

1446年,松江区文人钱溥为此画题跋,并提到应友人徐尚宾之请,但画上并无徐尚宾的收藏印章。1557年,据传文徵明曾临摹此画,其长子文彭的印章出现在画作上,暗示文家可能短暂收藏过此图。后此画归于大收藏家项墨林

董其昌与项氏家族

1582年,董其昌在项元汴家见到此画,深为倾慕。1602年除夕,项元汴之子项晦伯将画作交予董其昌收藏。董其昌在戏鸿阁中细赏此图,并先后题跋五次。1616年,明代收藏家张谦德在《清河书画舫》中记载,此画归宜兴市吴氏收藏。1629年,董其昌的题跋提到“惠生”携此画前来观赏,暗示画作已易主。

清初流转

1663年,徽州书画商吴其贞在《书画记》中提到,山东胶州张若麟之子张先三曾携此画供其观赏,画上也留有张若麟的收藏印章。此时画作可能因晚明的战乱从江浙流落至山东胶州。据朱彝尊《曝书亭记》记载,清代重臣纳兰明珠后来获得此画,并传给其子纳兰性德,画卷上散布着纳兰性德的印章,但未见题跋记录。

乾隆时期及之后

画作后为梁清标收藏,最终献给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为此画添加了大量印章和题跋,进一步确立了此画在宫廷艺术收藏中的重要地位。1949年初,《鹊花秋色图》连同5500多箱珍贵文物被运往台湾,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关展出

2021年,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2号展馆的“暗室”中,赵孟頫的传世名作《鹊华秋色图》以动态形式呈现于观众眼前。“鹊华秋色”数字沉浸展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古今交融、虚实结合,打造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借助数字化手段,“活化”历代名画,让观众从二维画作步入三维立体感官世界,与古人一同领略自然山水的诗意之美。

衍生作品

1989年10月5日,台湾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以横四连形式印制发行了《鹊华秋色图》纪念邮票。

参考资料

《鹊华秋色图》赏析.齐鲁网新闻.2024-09-24

王世贞对赵孟頫绘画的鉴藏与品评.故宫博物院.2025-01-11

从历史照进现实 鹊华秋色属于济南的独一无二.山东省济南市政协委员会.2025-01-11

中华名画:[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中华名画:[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2025-01-11

《鹊华秋色图》赵孟頫一生得意笔.中国吉林网.2025-01-11

《鹊华秋色图》.大众网.2025-01-11

观澜亭|打开《鹊华秋色图》的“钥匙”:两个“北望”.大众日报.2025-01-11

浅绛山水和山水画的分类.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2025-01-11

宋代李成《读碑窠石图》.新浪财经.2025-01-11

手绘即刻变成纪念品,《鹊华秋色图》“活”了“好客山东”,这厢有“礼”.齐鲁网新闻.2025-01-11

中华邮政全球资讯网.中华邮政.202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