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戎人

戎人

戎人也称戎族,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一直分散于西北各地,长期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以游牧、捕猎为生。按学界的传统观点,“戎”在早期所指并不明确,更多是一种对族群的泛称,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并不局限于西方。西周时期,关于“戎”存在一些零散的记载,但“戎”族在历史舞台上真正活跃的时期,要数春秋战国。据现代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此时的戎族分布于中国内地,东方有鲁西之戎、北方有北戎和山戎,西方有犬戎族、骊戎等。

《左传》等明确记载,戎人原居瓜州,公元前638年东迁洛阳市瓜州县的位置,学者认为,或在敦煌市或在秦岭北麓。春秋时期,秦人与戎人进行拉锯战,逐渐收复西周故地和遗民。秦穆公时期,晋惠公秦军俘虏,于是秦穆公就借机要求把陆浑戎迁到晋国。晋惠公被放回国的第七年,接纳陆浑戎整体东迁。到了战国时期,伴随着列国兼并战争,夹在诸侯国之间的戎族或是消亡于烽火狼烟下,或是融于中原族群之中。《后汉书》中清楚记录着戎族的湮灭:“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此后“中国无戎寇,唯余义渠种焉”。

戎族的生产、礼仪、饮食、服饰等也都有独特之处。相较于中原的农耕经济,戎族处于农、牧、狩猎混合的复合经济形态,但更侧重游牧。戎人饮食结构上也更喜欢肉类而非谷物,服饰上也出现了被发衣皮、戴覆面饰等不同于华夏民族的习惯。

简介

戎人是对春秋时期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春秋时期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落称之为戎、狄、蛮、夷。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州,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名称起源及演变

"戎"是先秦西北古代各部落的通称。亦称"西戎"。殷墟卜辞已出现“戎”字,是否作族称,还要进一步研究。“羌”作为西方各部落的通称。在周人兴起时,西戎仍是在陇济及泾洛一带游牧的鬼戎,其实也是许多部落的总称,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

在周灭商以前,主要用来称呼周原遗址附近与周为敌的各部落,其劲敌集中于周原以西关山地区,故称为西戎。至于“西戎”,在西周战国,主要是指非周人的各部落,秦汉以后整个中国古代,狭义即指氐羌诸部,广义则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

殷周之际,有鬼戎、余无之戎等。周时西戎,《尚书·禹贡》认为是指织皮、昆仑山脉、析支、渠搜等。《史记·匈奴传》认为是指绵诸、绲戎、翟、义渠、大荔县、乌氏、朐衍,分布在黄河上游及甘肃省西北部,后逐渐东迁。其中绲戎,即犬戎族,于诸戎中尤强。姬宫湦十一年(公元前771),犬戎与申侯联合,攻杀周幽王,迫使周室东迁。

周本纪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戎狄之间即陕、甘一代。

到古公亶父在豳时,“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诗·大雅·绵》歌咏古公亶父在周原遗址筑城,混夷远遁。但周原的戎患仍很严重。

西周战国,主要是指戎系各部落。秦汉以后,整个中国古代,狭义即指氐羌诸部,广义则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

特点

据古书记载,戎多为“披发左”。春秋早期,戎部落势力很盛,中原华夏诸国受其威胁较严重,即使晋、齐等大国也经常要遭到戎的侵袭。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族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族渐渐被华夏所征服。秦灭西戎,楚国吞并数量甚多的蛮人或人的小国。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证明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证明,关山东西,黄河上游的仰韶文化与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距今七八千年的,有陕甘接壤地带陇山两侧的老官台文化及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还有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的磁山遗址裴李岗文化。大致上,今河南境内及河北南部的仰韶文化是从磁山·裴李岗文化发展而来的。

晋西南陕西省乃至甘青地区的仰韶文化是由老官台文化及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发展而来的。

陇山以西,甘青及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四川省西北部,继仰韶文化发展的为马家窑文化,年代约当公元前3300—前2050年,基本上与黄河中游及古黄河下游的河南、晋南、陕西、冀南地区的龙山文化平行发展。这时中原地区已进入炎黄与两昊两大系统各部落集团的斗争与融合时期,形成以黄帝、尧、舜、禹为代表的王朝前古国共主“禅让”的时代。

在黄河中上游,继马家窑文化发展的是齐家文化。这是早期青铜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分布范围基本上重合。齐家文化的来源,可能不单纯来源于马家窑文化,也受了关山以东乃至渭河平原文化的影响,年代上限相当公元前2000年,已进入夏朝编年范围。

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都比较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上游一些适于农耕发展的河谷地带。从出土的生产工具和当时人的生活遗留看,都是比较原始的农耕文化,同时养畜业和渔猎经济也占较大的比重,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继齐家文化发展的黄河上游青铜文化,陇山以西至甘南洮河流域有寺洼文化,仍以农业为主。黄河上游及湟水流域分布的卡约文化,则已发展为以游牧为主按照传统的观点,羌族似乎从起源时代起就是游牧族群。同时传统的看法,认为原始社会各部落的经济发展,都是由采集、狩猎、游牧,再发展为农业的。考古学证明这种传统的看法是不科学的。我国所有的新石器时代,除北部草原以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的诸文化可能是以狩猎或渔猎为主,其余各种新石器文化,包括关山以西,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文化和早期青铜文化,都是以农业为主的文化。

分类

春秋时,戎有7种,即:己氏之戎;北戎,即山戎或无终;允姓之戎,即阴戎或陆浑之戎;伊洛之戎;犬戎族,亦称犬、昆夷、绲夷;骊戎;戎蛮。秦西北有狄邽冀之戎、义渠之戎、大荔县之戎等。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山戎,各分布山谷间,有许多部落,不相统一。

战国时,唐训方、大荔等与秦相接诸戎,自春秋以来逐渐并灭于秦。林胡、楼烦并灭于赵。而山戎不复见于史,东胡有其地,燕却东胡设北边与东北五郡。故戎或往往与胡杂处,名称也往往相混。

犬戎

古代部落名,又叫,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到西周末期,长期的农耕和平环境,使得君王荒淫无度,玩物丧志,烽火戏诸侯。君主性格软化,无心富国强兵,结果周幽王被野蛮强悍的犬戎族攻杀,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都城丰、镐西北被犬戎占领。强盛约三百年的西周覆灭。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为秦国的强敌。此后,犬戎便成了华夏最可怕的敌人,直到唐朝,中原王朝还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统称之为“犬戎”和“戎狄”。在李豫年间,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说:“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在李适年间,大臣柳浑对德宗说:“戎狄,豺狼也,非洲联盟誓可结。”这个“犬戎”的“犬”字带有强烈的侮辱性,而且说戎狄是“豺狼”,也准确地指出了犬戎或戎狄族的虎狼性格。

西周及春秋时代的戎人

历史溯源

周人在周太王以前,分布于泾水上游,与戎狄杂处。古公亶父不堪戎狄的攻掠,举部迁徙于周原遗址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说:“戎,兵也”,兵即武器。应《风俗通义》说“:“戎者,凶也。”周人大概由“兵”、“凶”之义引而称呼与之为敌的氐羌各部落为戎。

竹书纪年

周文王之父季历时,已臣服于商,并依靠商朝的支持,展开了对周围各游牧羌戎的兼并和征伐。古本《竹书纪年》载:

武乙三十五年,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

太[文]丁二年,周人伐燕之戎,周师大败。

太[文]丁四年,周人伐无余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

太[文]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

太[文]丁十一年,周人伐徒之戎,捷其三大夫。

周文王继位后,为商西伯,曾被帝辛囚于羑里,后来获赦释放,纣王“赐之弓矢斧,使西伯得征伐”。于是伐犬戎族、密须。

在上述季历与周文王征伐的诸戎中,以西落鬼戎为最强,既称“西落”,当在周原遗址以西陇地区及其以西,大概是与鬼方有共同族称的游牧民族。一次战争被俘获“十二翟王”,可见鬼戎部落之众,“十二翟王”即是十二位鬼戎部落酋长。“翟”以同音与“狄”相通假,本非族称,是周人及诸夏加给鬼戎的蔑称,与“戎”具“兵”、“凶”之义引申加之于各敌对部落相同。王国维先生说:“《经》、《传》所记,自姬宫湦以后至春秋隐、桓之间,但有戎号,庄、闵以后,乃有狄号。”又说:“狄者,远也……《书》称‘狄矣西土之人’,《诗》称‘舍尔介狄’,皆谓远也。乃引申为驱除之于远方之义……凡种族之本居远方而驱除者,亦谓之狄。”所谓“翟王”,即远方当驱除之王。

专家考证

王国维考证

商及周初的鬼族,按王国维先生考证当是畏族,鬼方即畏方,是一个分布很广的族群。西周早期铜器铭文《小盂鼎》记述了盂在受爵以后两年,即宋康王二十五年,以两次对鬼方战争的胜利告捷献俘于周庙而受庆赏的史实。其第一次仅俘虏即达“万三千八百十一人”,“执兽三人”,第二次又“执兽一人”。此外,还掠夺了大量牲畜财物。此铭残过甚,难以通读,但从可辨释的俘获数字看,已表明战争规模之大,周对他征伐不遗余力,也可见鬼方当是一个人众较多的强敌。

郭沫若分析

郭沫若先生分析了俘人达万三千多,“执兽”仅一二人,指出“足见兽之重要,盖兽读为酋,言生擒其酋首也”。铭文还记述了鬼方酋长回答讯问为何反叛时说,他们因为周之伯首先进犯,才“从商”反叛的。郭沫若先生推断此处所说的商是在商朝灭亡后逃往西北的商王遗族,并具体指为后来被秦灭亡的杜毫,他们在周初曾联合鬼方进行反周的战争。

梁伯戈记载

另有《梁伯戈》记载梁伯曾伐“鬼方(蛮)”。南梁,秦改为芝川镇(今陕西省韩城市),在丰镐遗址东北。故王国维断定鬼方“全境犹当环周之西、北二垂而控其东北”。

在今山西省境内,商代原有许多羌族部落与方国。周初,唐叔虞受封于晋西南,仍“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受赐之民也有“怀姓九宗”。可见当时晋南仍有不少羌戎,“怀姓”即鬼方之媿姓。在太行山东侧,今河北省南部也有鬼侯城,《史记索隐》引《括地志》说:“相州阳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盖殷时九侯城也。”滏阳即今河北省滏阳县,鬼方也有东迁至太行山以车古黄河下游立国为诸侯的。

在周人兴起时,仍在陇济及泾洛一带游牧的鬼戎,其实也是许多部落的总名,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周太王在豳时,“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诗·大雅·绵》歌泳古公亶父在周原遗址筑城,犬戎族远遁。但周原的戎患仍很严重。《诗·小雅·采薇·序》说:“周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采薇》有“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见戒,猃狁孔棘”等句。《孟子·梁惠王》下甚至说“太王事熏鬻”,“文王事昆夷”。文王经过征服与争取,戎狄“莫不宾服,乃率西戎,征殷之叛国以事纣”。实际上打着商王的旗号对周围各部落与方国的兼并,有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为灭商准备了条件。

薰育、熏鬻、昆夷(夷也是诸夏所加)、绵夷、串夷、畎戎、大戎、猃狁,实际上是同一称呼不同时期不同的译写,王国维先生指出这些不同称谓:“余谓皆畏与鬼之阳声……故鬼方、昆夷、薰育、猃狁,自系一语之变,亦即一族之称。”此一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有相同族称的族群,他们已进入阶级社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在战争中各部落也许有一定的结盟统一号令。

周王伐戎

武王伐纣,得到了西土各国的支持,《牧誓》所举有羌,大概即殷墟卜辞中作专名的羌方。此外,在周代的文献中,很少见羌作族称,原被商代泛称为羌的诸部落与方国,其保持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都已泛称为戎。周文王虽已使诸戎臣服,也还是叛服不常。姬发灭商以后,为保障京师的安全,“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西周初,从关山东西到河套平原、东延及今山西省境内,都有诸戎游牧部落分布,与周保持“以时入贡”、“王事天子”的关系,比较相安。从《小盂鼎》、《梁伯戈》的铭文看,宋康王时还发生过对鬼方的战争,而史书失载。鬼方在商周之际与周初,是周人的劲敌,所以周人把鬼方当作远方的通称。

西周中叶,与戎狄相安共处的局面日益难以维持。周穆王时,周室尚称强大,因“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族,获其五王,又得四白狼、四白鹿,王遂迁戎于太原市”。穆王西征到了什么地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山脉,见王母娘娘,乃宴。”昆仑丘所在,各家考证不一,肯定已超过陇山山脉,到达今甘青境内,见到了西戎的一位女酋长。穆王从陇以西迁戎至泾河上游之太原,大概是为了便于控制,后来太原之戎成为周室邻近王的威胁,完全与穆王初衷设想背道而驰。

姬燮以后,周日益衰败,“荒服不朝”的局面越来越严重,而秦人在关山地区逐渐壮大,周也逐渐倚靠秦人来制西戎。

周考王时封秦非子于秦邑(今天水市清水县),为周附庸。同时接受申侯的要求,让非子同父异母兄弟成继承其父大骆的酋长地位居犬丘,也在天水市境,“以和西戎”。成的母亲是申侯之女,申的这一支对西戎有重大的影响,与周也保持较密切的关系,大概是姜姓申国仍居陇山地区的游牧人,当他们与周为敌时,称为申戎或姜氏之戎。

据古本《竹书纪年》及《后汉书·西羌传》记载:

姬燮时,命公伐太原市之戎,获马千匹。

周厉王时,西戎杀秦仲同族,即居于犬丘的一支大骆的后裔,王命伐戎,不克。

姬静四年,使秦仲伐戎,兵败被杀。宣王召秦仲之五子,予兵7000破戎,西戎稍却,秦迁居犬丘,周封秦仲之长子为西垂大夫,即秦庄公

宣王五年,猃狁,即犬戎族。侵周至泾水北岸,宣王派南仲筑城于朔方郡尹吉甫击败猃狁,逐至太原,一时西戎臣服。

宣王三十一年,遣兵伐太原之戎,不胜。三十六年代条戎、奔戎,败绩;三十八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戎人灭姜侯之邑;三十九年,王伐申戎。《国语·周语》上记述,“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此役当与《竹书纪年》所记宣王三十九年代申戎是同一史实。千亩为周王之籍田,应距丰镐遗址不太远,宣王败后“遂料民于太原市”,也就是周穆王迁戎于太原,在镐京西北,实际上是周之远祖在泾水上游与戎狄杂处的地区,与后世所说晋阳太原不同。戎人所灭姜侯之邑,大概是姜姓之封于周原遗址境内者。《水经·渭水注》“岐水又历周原下,水北即岐山矣。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此姜城堡或许即戎人所灭姜侯之邑。

参考资料

先秦时期的神秘“戎族”:他们为何来中原?后来又去哪儿了?.百家号.2024-03-08

先秦时期的神秘“戎族”:他们为何来中原?后来又去哪儿了?.澎湃新闻.2024-03-08

洛阳发现“戎人”王级大墓.光明网.2024-03-08

逸周书.古诗文.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