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伯钊

李伯钊

李伯钊(1911年3月20日—1985年4月17日),原名李承萱,又名戈丽,女,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中国戏剧教育家、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主席杨尚昆妻子。

李伯钊从小喜爱文艺,13岁时便考入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在教师萧楚女的影响下,李伯钊的思想逐渐倾向革命。1925年,她因参加爱国革命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26年,李伯钊接到组织的通知去法租界开会。不料被埋伏的警察押送到淞沪警察厅。后来在杨尚昆帮助下被组织营救出狱。1928年,李伯钊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1931年11月,李伯钊与钱壮飞等组成文艺小组,负责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娱活动和组织编导节目。1933年4月,李伯钊受命主持培训艺术人才的训练班及其剧团,并剧团命名为“蓝衫剧团”,后改为高尔基戏剧学校,李伯钊任校长。1934年,李伯钊参加长征。1936年,李伯钊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工农剧社社长,同年7月随红二方面军长征北上,到达陕北。。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李伯钊到红四方面军参与建立随军剧社,并任团长。期间红四方面军文工团独创了很多戏剧、歌咏(音乐)和舞蹈,如戏剧有(《一只草鞋》话剧)、《彼巴依德瓦》(歌剧)、《打倒刘湘》(川剧)等。1948年,她在石家庄任中央华北局文委委员、华北文联副主任、华北人民文工团团长,同年出版了《歌剧集》。1950年,李伯钊创作歌剧《长征》,次年调任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 随后她历任中共北京市委文委书记,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任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是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和第四届常务委员。1985年4月17日,李伯钊在北京逝世。

1982年,以李伯钊为主创作的话剧《北上》获得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优秀剧本创作奖。李伯钊从进入中央苏区成立红军学校俱乐部起,是革命根据地戏剧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她为革命根据地培养了戏剧人才,为中国戏剧院校在领导管理、教学方案及教材建设方面作出了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伯钊,笔名戈丽,1911年3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李伯钊从小喜爱文艺,13岁时便考入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当时,萧楚女、张闻天在这所学校执教,在萧楚女的影响下,李伯钊的思想逐渐倾向革命,不久就成为当地学生运动的一名主力人员。

1925年,李伯钊在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她因参加爱国革命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为了避开白色恐怖,重庆共青团组织安排李伯钊和几位学生一起到上海大学学习。期间她还被委任为浦东团地委宣传委员,在浦东平民夜校任教。1926年,李伯钊接到组织的通知去法租界开会。不料被埋伏的警察押送到淞沪警察厅。李伯钊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后来李伯钊在狱中遇到了杨尚昆。杨尚昆出狱后,将李伯钊入狱的消息告诉了组织。两个多月后,李伯钊被组织营救出狱。出狱后不久,李伯钊被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创作经历

1930年,李伯钊应革命的需要回国从事工运的组织工作。次年春天,她辗转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李伯钊与钱壮飞等组成文艺小组,负责大会文娱活动和组织编导节目。晚会那天,李伯钊不仅在台前台后忙个不停,还亲自登台表演了几个苏联舞蹈,演出受到苏区军民的热烈欢迎。同年,李伯钊到闽西革命根据地,任闽粤赣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彭杨军政学校政治教员;同年秋到瑞金,任中央军政学校政治教员,《红色中华》编辑等。1932年至1933年,李伯钊任中央苏维埃政府教育部艺术局局长。

1933年4月,为了进一步推动全苏区的戏剧运动,中央决定开办一个专门培训艺术人才的训练班,李伯钊受命主持这个训练班及其剧团,她根据中国劳动人民大都穿蓝色衣裤的特点,将剧团命名为“蓝衫剧团”。不久,“蓝衫剧团”更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李伯钊任校长。高尔基戏剧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艺术学校,先后为红军和地方培养了1000多名文艺骨干。1934年秋,李伯钊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红军总政治部从事文艺宣传鼓动工作。

1936年,李伯钊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工农剧社社长,同年7月随红二方面军长征北上,到达陕北。李伯钊团长为了完成贺老总安排的任务,第二次北上时随二方面军和红军总部行动,并在北上途中培训二方面军的文工团。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李伯钊到红四方面军参与建立随军剧社,并任团长。期间红四方面军文工团独创了很多戏剧、歌咏(音乐)和舞蹈,如戏剧有(《一只草鞋》话剧)、《彼巴依德瓦》(歌剧)、《打倒刘湘》(川剧);歌舞有《打骑兵歌》《扩大红军歌》《妇女总动员歌》和《农民舞》《儿童舞》《打骑兵舞》《雅西雅舞》(藏民舞)《水兵舞》《乌克兰舞》等。

1938年,李伯钊回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党组委员,编审委员会主任,与吕骥、向偶等创作歌剧《农村曲》。1939年,她赴敌后负责宣传工作。1942年,李伯钊在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任该校文艺工作研究室主任。1948年在石家庄任中央华北巨文委委员、华北文联副主任、华北人民文工团团长,同年出版了《歌剧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李伯钊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文委委员、中央宣传部文委地方科科长,华北文联副主席、华北人民文工团团长等职,指导解放区的文艺工作。她先后创作《紫坊村》《母亲》《争取最后胜利》等戏剧作品。

建国后,李伯钊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50年,李伯钊创作歌剧《长征》,次年调任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 随后她历任中共北京市委文委书记,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任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是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和第四届常务委员。1981年,以李伯钊为主创作的话剧《北上》,表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艰辛历程,1982年,该剧本获得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优秀剧本创作奖。1985年4月17日,李伯钊在北京逝世。

社会职务

个人作品

话剧

李伯钊的话剧作品有《长征》《北上》《战斗的夏天》《李伯钊文集》《无论如何要胜利》《为谁牺牲》《老三》《母亲》《金花》等。

歌剧

李伯钊的歌剧作品有《农村曲》《送红袄》《长征》等。

小说

李伯钊的小说作品有《女共产党员》《桦树沟》等。

著作

所获荣誉

1982年,以李伯钊为主创作的话剧《北上》获得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优秀剧本创作奖。

人物评价

李伯钊从进入中央苏区成立红军学校俱乐部起,就是文艺活动的骨干,是革命根据地戏剧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她从事戏剧教育工作多年。为革命根据地培养了戏剧人才。为中国戏剧院校在领导管理、教学方案及教材建设方面作出了贡献。(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评)

她积极参加排演反映社会现实的“文明戏”,揭露军阀的反动统治,启发群众的革命意识。初次接触戏剧的李伯钊,就显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艺术天赋。(雅安市档案局评)

红四方面军剧团战士心灵手巧,就地取材,用萝卜当纺锤,把生羊毛捻成两股细线,再合成一股粗线,用以织毛衣、补毛袜。没有工具,就用竹予削成粗细适宜的竹针,然后进行编织。同时还用土办法把生羊毛揉得软一些,做成背心。(红四方面军宣传部长刘瑞龙评)

李伯钊团长让大家在这里停留一夜,为二方面军的六师演出,这一晚他们为六师唱了七支歌,跳了四个舞,演了一个小戏。部队的欢笑声使平静的草地变成澎湃的海洋。文工团成员当晚就在六师住了一夜。然而,第二天起床时,这十六个人的小组,有四位同志停止了呼吸,这是一场生命的绝唱演出,今天的我们很难设想在生命结束的前夜,这些年轻的文工团团员用怎样的毅力完成这最后的演出,用怎样的决心将欢乐留给了红军指战员,留给了藏区人民。(玛沁巾帼之声评)

个人生活

在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李伯钊和杨义君同学情谊深厚,李伯钊经常去杨家做客。而杨义君正是杨尚昆的六妹,李伯钊和杨尚昆也由此相识。李伯钊被派往莫斯科不久,杨尚昆也被派前往莫斯科。在异国他乡,两人再次相遇,共同的革命理想、相似的经历让两人渐渐走在了一起。1929年,李伯钊和杨尚昆在苏联莫斯科结婚。他们常常在一起学习,一起研讨革命理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前途问题。

李伯钊在浦东平民夜校任教期间。为了宣传革命,当工厂工人们下工时,李伯钊等人就迎上去招呼工人们到平民夜校上课,耐心地教工人们识字、唱歌,给他们讲革命故事,宣传革命道理。

在长征途中,李伯钊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经常照顾年老和体弱多病的同志。第三次过草地时,二方面军已经完全断粮,战士们只得靠野菜维持。而有的野菜有毒,战士们却并不知情,李伯钊就带着宣传队,采集了很多野菜的样本,到处向战士们宣传,哪些野菜有毒哪些野菜没毒,来确保他们饮食上的安全。同时,她还教战士们唱歌,打快板,演活报剧,从而鼓舞士气,她创作的《一、四方面军会合歌》《打骑兵歌》在红军中广为传唱。

趣事轶闻

新中国成立后,李伯钊认为自己是红军战士,有责任和能力把长征壮举和毛泽东写出来,告诉世界人民,告诉后人。于是,她开始创作歌剧《长征》。为了追求艺术的真实,她还邀请聂荣臻、陈赓和陈锡联担任军事顾问。在三位军事顾问的支持和帮助下,1951年,李伯钊的歌剧《长征》问世。

1937年,美国记者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女士来到延安后,就迫不及待地约李伯钊访问,以弥补丈夫斯诺的遗憾(1936年,斯诺到访陕北革命根据地时,李伯钊还在长征途中,斯诺未能采访到她,只采访了李伯钊的战友危拱之)。海伦与李伯钊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海伦在她的《续西行漫记》中写道:“妇女们在戏剧界大显身手,当演出组织者也当舞台上的演员。最初在江西组织苏维埃戏剧学校的,是两个刚于1930年从欧洲留学回来的年轻姑娘,这两位是李伯钊和危拱之。”海伦这样描述李伯钊:“她是一个漂亮、优雅的女人。”“她很聪明,曾写过好几个剧本,在苏区颇享声望。”

参考资料

李伯钊.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2024-01-08

重庆历史名人李伯钊:奔走在前线的文艺战士 创作了《长征》《北上》.上游新闻.2024-04-30

揭秘随中央红军长征的30名女红军最终结局.铜川检察.2024-04-30

携手走完长征的红军夫妻(组图)--史海钩沉--新闻--中原网.中原网.2023-11-15

【巾帼学党史】巾帼女英雄李伯钊.玛沁巾帼之声.2024-04-30

李伯钊[女] (1911.3.20—1985.4.17).中国作家网.2024-04-30

红色戏剧家李伯钊的风雨人生.雅安市档案局.202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