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美国股灾
1987年美国股灾是20世纪末发生在美国的一次股市崩盘事件。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一天之内暴跌508.32点,跌幅达22.6%,创下自1941年以来单日跌幅最高纪录。6.5小时之内,纽约股票市值损失5000亿美元,这一损失相当于美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
1987年美国股灾当天,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1600种股票中,仅52种股票上涨,其余全部下跌。其中1192种股票跌至一年来最低水平,几乎所有大公司股票跌幅在30%左右,甚至更大。此次股灾致使众多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贫民,数以千计的人精神崩溃。股灾对美国经济产生连锁反应,一些银行面临破产风险,部分工厂倒闭,企业实施裁员,社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稳定。
1987年美国股灾震惊了整个金融世界,并在全世界股票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悉尼、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强烈冲击,股票跌幅多达10%以上。粗略计算,1987年美国股灾给世界主要股票市场共造成的损失约为1.8万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5.3倍。这一天被金融界称为“黑色星期一”,《纽约时报》称其为“华尔街历史上最糟糕的日子”。
股灾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围绕政治、经济、贸易和金融等领域,主导建立了包括联合国、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国际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一系列国际规则。这一系列举措,让美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整个60年代,进入“黄金时代”。在这长达20年的经济持续增长阶段,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均降至较低水平。“黄金时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第一次石油危机。
20世纪80年代初,新上台的共和党总统隆纳•威尔森•雷根打出新自由主义旗号,这意味着里根将在保守主义路线上走得更远。历史上,共和党政府通常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认为政府不应干预经济活动,应让市场经济自由运行。但当时,从吉米·卡特时代就任职美联储主席的保罗・阿道夫・沃尔克,决心终止美国长期的高通货膨胀。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通货膨胀率高达15%。沃尔克开始实行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目标的紧缩货币政策,意图改变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在沃尔克激进的紧缩货币政策调控下,美联储放慢货币供应增长速度,联邦基金利率持续快速上升,到里根执政时已升至22%的历史高点。虽然这些政策最终控制住了通货膨胀,却导致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金时代”的终结。1982-1983年,美国经济进入严重衰退期,失业率接近10%,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失去工作。即便在高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名义GDP也仅维持低速增长。但此时,美国股市却迎来了长达50年的牛市,市值从1980年的24720亿美元上升到1986年的59950亿美元。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股价连续几年持续上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82年的776.92点上升到1986年的1955.57点,1987年8月25日更是上升到2722.40点,较1982年最低点上涨了2.5倍。其中,1986年3月至1987年8月这半年时间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不到1700点上涨到2700多点,涨幅达1000点。
指数上涨的同时,股票交易量也迅速增加。数据显示,1977年美国股票交易量为71.25亿股,1992年上升到657.43亿股,15年时间增长了9倍。其中,1987年日交易量达到18060万股。所有数据都表明,市场投机氛围已十分浓厚。从宏观角度来看,股票市场异常繁荣,其发展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金融交易增长速度也大大超过了世界贸易发展速度。股市的高收益性,必然吸引国际游资及私人资本流向股市。这些资金为追求短期利润,在股市上从事投机交易,买空卖空盛行,投机愈演愈烈,最终使股市繁荣泡沫化。股灾发生前,美国股市总市值高达10万亿美元,已远远超过支撑其运行的实体经济规模。重要的是,当时美国实体经济收益下降,与股市走势形成明显背离。
事实上,在长达50年的股市繁荣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值得警惕的迹象。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受石油危机冲击,美国爆发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到70年代后期,在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和经济增长乏力的双重打击下,美国对外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大幅下跌,跌幅高达16%。美元疲软导致进口价格大幅攀升,通货膨胀率从原来的6%快速跃升至1979年底13%的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失业率也在快速上升。加之“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美苏军备竞赛不断升级,进一步削弱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出现两大变化:一是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到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3.6%;二是政府财政预算出现赤字,到1986年财政赤字高达2210亿美元,占当年GDP将近5%。在双赤字的阴影下,美国政府通过提高国内基本利率,引进国际资本来发展经济。外来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断升值,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于是,美国寄希望于美元贬值,以增强美国产品的对外竞争力,降低贸易赤字。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国家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广场协议”。五国政府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之一,政府开始对金融市场放松管制,对股票投资实行减税优惠,吸引了大量国际游资涌入美国股票市场,推动股价持续高涨。
一直反对里根经济学,并以约翰·凯恩斯主义著称的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斯,是最早向市场发出警告的人。加尔布雷斯一直认为,股票市场中的结构性风险是可以预测的。他以经济学家特有的视角,关注着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量发生的企业并购浪潮。在他看来,大量的杠杆收购给美国带来了虚幻的财富,市场被严重高估后,必然会走向崩溃。股灾发生前,他在杂志上发表文章,预测到大崩溃即将来临,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他指出,市场肯定会下跌,但不会像1929年那样引发大萧条。
进入1987年以来,纽约股市开始出现较大波动,尤其是8月以后,股票价格下跌十分明显。进入10月以后,美国国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断诱发股价下跌。10月5日至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了158.78点,第二周又下跌了235.48点。10月14日,两件事情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一是美国意外宣布的高贸易赤字,使市场利率再次提高;二是美国国会提出立法,取消收购公司融资的税收优惠。在多重利空消息的打击下,市场加速下跌。从10月13日到10月1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去了三分之一,市值损失接近1万亿美元。
股灾经过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上午9:30,纽约证券交易所开盘钟声敲响后,市场交易状态异常。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开盘瞬间即跌去67点。大量卖出指令涌入,数量之大使纽约证券交易所计算机系统几近瘫痪。交易所内200台微机难以应对如此巨量交易,根据事后公布的《布雷迪报告》(Brady Task Force Report),抛盘数量过多致使计算机处理数据速度较实际交易延迟20分钟。开盘不到1小时,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已下跌104点,至上午11:00,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持续下跌。
当天中午,计算机系统中的指定指令转换系统(DOT)延迟达75分钟。纽约证券交易所统计,1987年10月19日在DOT系统上进行的跟踪交易超6.1万手,为当时平均值的4倍。因DOT系统容量限制,传送到该系统的3.96亿股交易中,1.2亿股未能执行,其中9200万股为限价订单。《布雷迪报告》表明,计算机处理能力不足导致订单电子发送系统瘫痪。在巨量抛盘打压下,交易荧屏上股票价格普遍下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快速下滑。
纽约证券交易所在全球股市及金融市场中,发挥着“风向标”的关键作用。当日,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同样出现大量股指期货卖出盘,进一步引发股票市场大规模抛盘。因股票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相互驱动,产生叠加效应,股票价格与股指期货下跌速度不断加快,交易量急剧攀升。部分大型投资机构在这两个市场频繁大量交易,推动危机加剧。面对股票市场指数急剧下跌的严峻局面,刚上任不久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戴维・卢德(Ruder David)应对乏力。他致电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费兰(John・Ferran),提议暂停股市交易以缓解市场恐慌,遭对方拒绝。约翰・费兰表示:“事实上,全世界将这个交易所视为美国经济的象征,必须维持正常运行状态。”
下午开盘后,戴维・卢德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发表讲话,表示会在必要时刻与股票交易所商讨暂时关闭交易所的事宜。这一消息传至华尔街,引发市场更大恐慌。在历史上,一旦交易所关闭,交易商们未来得及抛售的股票将无法进行交易而变得一文不值,大家竟相以更低的价格将手中的股票出售,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一阵狂泻,到下午14:00,下挫了250点,市场成交了4亿多股。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官员虽然在此期间出来澄清,但为时已晚。下午14:05,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升了350点,成功冲过了2000点,但此次反弹仅延续了一瞬间功夫,期指市场的反映基本相同。到下午14:30左右,反弹受阻,新一轮的下降趋势形成。在此后距离收盘的一个多小时内,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再度下挫了250点,换手2亿股,到下午16:00收市,这轮跳水被迫中止。
当天收盘时,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2246.72点跌至1738.47点,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创下美国股市自1941年以来单日跌幅的最高纪录。当天,在纽约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挂牌的1600种股票中,仅52种股票上涨,其余全部下跌。其中1192种股票跌至一年来最低水平,众多大盘蓝筹股未能幸免。几乎所有大公司股票跌幅在30%左右,甚至更大。如通用电气下跌33.1%,电报电话公司下跌29.5%,可口可乐公司下跌36.5%,西屋电气公司下跌45.8%,美国运通公司公司下跌38.8%,波音公司下跌29.9%。这场股灾不仅重创美国股市,还迅速波及全球其他股市,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此次股灾致使众多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据估算,世界首富萨姆・沃尔顿当日股票资产损失21亿美元,比尔·盖茨损失39.45亿美元。大量普通股民将毕生积蓄投入股市,期望在牛市中增加养老资金,却在当日血本无归。因股市暴跌及债务压力,部分投资者精神受到严重冲击。股灾对美国经济产生连锁反应,一些银行面临破产风险,部分工厂倒闭,企业实施裁员,社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民众心理受到较大影响。这一天被金融界称为“黑色星期一”,《纽约时报》称其为“华尔街历史上最糟糕的日子”。
政府措施
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大崩盘当日,美国各界反响剧烈,广播、电视以及报纸发布大量评论。白宫声明称,国家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就业率处于高位,生产持续增长,贸易收支亦不断改善。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表态,无迹象显示通货膨胀将进一步加剧。10月19日晚间,美国总统里根迅速召回正在德国访问的财政部长贝克,以及身处外地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席格林斯潘,共同商议应对策略。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约翰・费兰等相关官员,也纷纷发声以稳定市场情绪。
1987年10月20日(星期二)清晨,银行因担忧专业经纪商和交易员破产导致贷款无法收回,纷纷停止向他们提供信用支持。专业经纪商由于在19日为阻止股价下跌买入过量股票,已无足够现金向交易所支付保证金以维持交易顺畅。这使得专业经纪商陷入流动性困境,无力参与当日交易,面临倒闭或被其他公司兼并的抉择。一旦专业经纪商倒闭,纽约证券交易所将因缺乏保证金清算交割所需资金,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关键时刻,美联储主席Alan Greenspan发表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讲话:“作为国家银行,为支持经济与金融体系正常运转,联邦储备系统今日重申,将确保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这实际上是支持银行为股票交易商继续放贷。美联储随即向银行系统注入资金。两家主要商业银行迅速宣布降低优惠利率,化学银行新增4亿美元证券贷款,银行家信托公司也承诺全力保障客户资金需求。美联储的承诺让在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信心稍有恢复。里根总统与财政部长贝克分别指出,此次股市崩盘与美国稳健的经济状况并不相符,美国经济依旧稳固。随后,美国众多大商业银行纷纷跟进降低利率。
采取上述举措后,1987年10月20日,股票指数上涨102.27点,10月21日再度回升186.94点,但10月22日收盘价较21日下跌77.42点。在大崩盘发生的当周,约650家公司公开宣布将在公开市场回购本公司股票。而在1987年1月1日至10月16日期间,仅有350家公司曾宣布此类回购计划。其中多数公司在“黑色星期一”仍维持回购行动。10月20日纽约股票市场开盘后不久,小公司G.A.F便回购了价值700万美元、约占公司21%的股票。中午时分,又有4家小公司陆续回购其流通在外的股票。12时10分,华尔街知名经纪公司梅里・林厅公司宣布回购500万美元股票。紧接着,福特、霍尼威尔等美国几家大型公司也纷纷效仿。上市公司的大规模回购行动对股市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10月20日中午12时30分至下午13时,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717点回升至1825点,至下午3点半,已攀升至1915点,当日共上涨176点。
股灾原因
根本原因
其一,美国政府存在巨额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1986年,美国的财政赤字高达2210亿美元,贸易赤字也达到了1562亿美元,均创下了赤字的最高纪录。巨大的贸易赤字只能依靠吸纳外来资金来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为了吸引外资,美国不得不维持较高的利率水平,而这对股票市场价格产生了直接影响。
其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长期处于低速增长状态,生产型投资需求不足。大量剩余资本涌入证券市场,导致金融投资过热,债务规模空前膨胀,形成了难以持续的虚假繁荣。此次股市暴跌正是“泡沫经济”的体现。
其三,随着“美苏冷战”的结束,美国的霸权地位逐渐衰落,西方经济体系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都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国际汇率波动频繁,国际贸易严重失衡,国际债务危机层出不穷,这些因素都对国际资金的流向和股票市场的稳定造成了影响。
直接诱因
第一,市场利率的提高使得国库券和其他债券的利率相应上升,投资者为获取更高收益,纷纷将资金从股票市场转移至债券市场,从而导致股价暴跌。
第二,贸易逆差过大,美元汇率下降,这动摇了人们对美元和美国股市的信心,投资者对美国股市的前景感到担忧,进而引发了股票抛售潮。
第三,海湾战争的爆发对股票投资者的心理产生了影响,使他们对股票市场的风险预期增加,为了规避风险,投资者纷纷从股市抽走资金。
主要经济后果及影响
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1987年美国股灾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极大地影响了投资和消费,进而导致国民收入减少,全社会失业人数增加。财富效应是股市的基本功能之一,股票价格下跌必然削弱美国国民的购买力,致使消费水平下降,进而对生产产生直接影响。
据统计,当时美国从事股票投资的人数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这部分人群基本处于购买力最强的年龄层次。股市暴跌让原本依靠股票红利、股息以及投资股票获利来安排生活的人遭受沉重打击。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美国的私人消费开支减少约500亿美元,使得过去五年多以来,以股市为推动力、以消费为主导的美国经济出现了转折点。
股票暴跌给美国经济带来的潜在威胁在投资领域尤为凸显。美国企业界需要借助外国资本来扩大投资,政府也需利用外资来弥补财政赤字。1987年上半年,外资在华尔街购买了约2000亿美元的股票,但此次股灾使外资遭受亏损,信心严重受挫。国内投资者同样心有余悸,许多企业因股价下跌而不敢再发行新的股票,部分企业的扩大生产计划受到抑制。有研究表明,到1988年美国企业投资减少约250亿美元。企业投资的减少必然会加剧失业问题,许多人的生活水平因股灾而下降,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数据显示,1987年10月美国失业率达到6%。
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全世界的金融交易紧密相连。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增强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当一国股票市场发生暴跌时,其他股票市场往往难以独善其身。
1987年10月19日,东京证券交易所开盘后,股票价格迅速直线下跌。日经225指数下跌了620点,跌幅为14.9%;香港恒生指数下跌421点,跌幅为11.3%,创下了当时一天内的最大跌幅纪录;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下跌169点,跌幅为12.4%;澳大利亚所有普通股价格指数下跌80点,跌幅为3.7%;英国FTSE30指数下跌183.7点,跌幅为10.1%,FTSE100指数下跌249.6点,跌至2053.3点,投资者损失达500亿英镑。此外,巴黎、法兰克福、斯德哥尔摩、米兰、阿姆斯特丹等股市也均出现了6%至11%不等的下跌,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股市冲击波。
面对这股席卷全球的股市狂潮,各国家和地区政府及监管部门迅速采取了救市措施:香港股市宣布停市4天;前德国宣布降低证券回购率;七国集团(G7)紧急磋商如何向金融系统提供流动资金。股市暴跌使得投资者将债券视为更安全的投资选择,股市下跌推动了债券市场价格上升。1987年10月20日上午,美国30年期的国债价格上升了12PB。同样,股票市场的波动也对国际市场一般初级产品的价格和贵金属的价格产生了影响。在纽约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当天,黄金价格涨至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铜、铝、铅、锌等金属类商品交易价格全线下跌。
此次股灾给世界主要股票市场造成了巨大损失。除了美国股票市值损失将近万亿美元外,日本股票市场损失约6000亿美元,英国股票市场损失约1400亿美元,香港股票市场损失约300亿美元。据粗略计算,这次股灾给世界主要股票市场共造成的损失约为1.8万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5.3倍。
参考资料
崩盘启示录:1929及1987年经济危机大复盘!.金融界.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