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溪风絮语

溪风絮语

《溪风絮语》一书是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拇指作家”马慧娟在打工休息间息和早起晚睡的时间写下的,写了她从泾源县移民到红寺堡区的生活点滴,里面有讲述关于家庭、关于亲情、关于童年的记忆。文字地道淳朴、行文自然流畅。她的作品贵在真实。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我们看到她不是悲天悯人,而是她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同时,富有人间真情,生活真味,充盈着温暖和润人心灵的真情之美。

内容简述

《溪风絮语》是一部散文集。是一位西北农村回族妇女6年来在田间炕头坚持用坏了7部手机写出的20余万字的随笔和散文。写她与她同工的姐妹,望断归乡的老奶奶,写他们艰苦的打工时光,和那方土地上苦苦挣扎的百态人生……这时,她像智者,微笑着,不卑不亢,充满悲悯。她也写平凡温馨的生活,她的孩子,她的牛羊,她的庄稼……这时的她,又变成了一个温婉的小女人。她的文字,俏皮,幽默,情怀与理性兼容。

作者简介

马慧娟,笔名溪风,回族,宁夏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出生于宁夏泾源县,后移民到宁夏红寺堡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6年来摁坏了7部手机,写出了40余万字的散文随笔,被称为“拇指作家”。“中国网事·感动2016”全国40位“草根英雄”候选人之一。2010年开始创作,迄今已在《黄河文学》《朔方》《老龙潭》《罗山文苑》《葫芦河》上发表作品数篇。2016年7月,参加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栏目,一番演说感动了无数人。

西北村妇的小梦想

我叫马慧娟,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和村里其他400多个回族女人一样,农忙时,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农闲时我们三五成群结伴在村子附近打零工。我们都有各自的名字,却总是被称呼为“某某的老婆”或“谁谁谁的妈”。

除过和我一起干活的搭档,我还有另外一个好搭档,那就是我的手机。上台之前,导演让我自称手机作家,我不认为自己是什么作家,我只是喜欢在劳作之余写东西。这几年写出了几十万字,写坏了七部手机,也让我的搭档们用异样的眼光看我。

大家可以想一下,和她们一起干活的时候,只要一闲,我就在捣鼓手机,闲言碎语肯定少不了。

我有第一部手机的时候是2008年,那是我用打工积攒的钱买的。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在我的手里从通信工具变成了写作工具。别人凑热闹的时候,我在摁手机;别人看电视的时候,我在摁手机;别人夜里都休息了,我还在摁手机。不知不觉用坏了七部手机,我爱人很不高兴,说多好的手机到你手里都得坏,还时不时给我甩脸。我老妈更是训我“你一个农村女人,一天到晚摁手机,写那些东西干吗,难道还能改变你农民的身份?”

在我们那里,农村女人的生活状态就是一直在忙碌,要种地,要喂牛羊,要伺候老人,更要看顾一家人的吃喝拉撒。每天重复着这些活计,我看不到我们的未来。作家们笔下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在我眼里只是无尽的重复和劳累,看着搭档们一天天苍老的面孔,疲惫的神情,我从心里觉得疼痛。就想,如果我能书写下关于我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等我们老了,我再读给她们听,是不是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我从小就爱读书,梦想着把自己喜欢的事物都用笔记下来。但是在当时的西北农村,大部分女孩早早就会失去读书学习的机会,根本没有梦想可言。初中毕业,我也辍学在家。我渴望继续上学,但我也深深地理解父母的艰难。那段时间,我时常对着我的书本默默地哭,父母亲看见我这样也不停地唉声叹气,但是我不能再去读书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转眼到了二十岁。在农村,二十岁的女孩再不嫁人,就会被说闲话,所以,我感觉一切的梦想,在我婚礼的那天破灭了。

紧接着,两个孩子出生,为了养活一家人,丈夫外出打工。我一个人带着孩子,种着八亩地,动不动连饭都吃不到嘴里。常常是孩子哭一场,我跟着哭一场。那时日子过得没有一点指望,长年土地上的劳作让我觉得我生活的地方,天与地都是一个颜色。

有了手机之后,我突然看到生活有了新的色彩。当我发现QQ空间里可以写字发表的时候,我的惊喜,不亚于打工多挣了钱。

那时候,我一边在家种地打零工,一边在网络空间里耕耘,我渴望地里能有好收成,没想到网络空间给了我更大的惊喜。我的文字被越来越多的网友喜欢,他们一起分享我的文字,也分享我的生活。

有一天,一位网友姐姐问我,为什么每次只写一百多个字,还没看呢就没了。

我说自己没流量,不敢写。

姐姐很惊讶,竟然会有人因为流量的原因,而控制自己的写作字数。

萍水相逢的姐姐要走了我的电话号码,她说流量她给我,让我想写什么就写,不要因为流量而委屈自己,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没有了后顾之忧,那一年,我在劳作之余用手机在空间写了十几万字。与此同时,我的另外一个网友帮我投稿。2014年底,我的四篇小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发表在了《黄河文学》上,编辑部寄来了930块钱稿费。当我把这个消息在空间发出来时,我的网友们沸腾了,纷纷为我喝彩!我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价值,感受到了写作的力量。

去年,我又萌生了新的梦想,我想凭借自己的努力,去看一看江南的春天,因为我从网上知道,江南的春天不同于西北,有着用文字难以言说的美妙,我想去看看鼓励帮助过我的网友们,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文字。

这是我的故事。虽然此刻,我继续在种地打工,但我还会接着写,写我和我的搭档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写过去,写现在,写未来。

书籍目录

行走在春天的风里

被风吹过的夏天

乡 愁

和 解

野 地

农闲笔记(一)

农闲笔记(二)

我们苦中作乐的生活

瓜女子

二愣老汉骑车记

写在儿子生日

那年,那驴,那记忆

旅途散记

今日罗山脚下

在田间追寻我的梦

我是这个城市匆忙的过客

吃火锅

相 亲

那些年,那些坏

丧家狗

我的儿子我的羊

隆德县随笔

又见花母鸡

黑眼湾

曾经的千纸鹤

病房里的那些事

二哥家的喜事

写在父亲周年忌日

我的挣扎

背帘子的大哥

让我们一起留在黑眼湾

黑眼湾旧事

我的中学时代

网络记事

浮生一日

看着月亮爬上来

春日滚泉梁

童 年

变 脸

听风所感

念你如初

一窝斑鸠

排外是一种天性

关于儿女

苍白的道理

买个车车去种地

红寺堡区之春

春日随笔

我们村的“教授”

家有牛千金

母亲和我

消失的露天锅灶

随笔几则

街角一瞥

婆婆来了

试读章节

行走在春天的风里

江南的朋友在空间发了一句:一墨烟雨,一纸江南。我猜江南的春天必是满眼的柳绿花红、草长莺飞;远山近树掩映在细雨迷蒙里,似一副苦心临摹的山水画。若撑一把雨伞漫步其中,人的心该是怎样的清新和陶醉?我一直觉得红寺堡是一个看不到春天的地方。风是这里的常客,尤其是春天的风,会带来持续不断的沙尘暴。风用最暴虐的姿势拥着尘土跳着疯狂的舞蹈,此时天地间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清楚。这样的天气,人们大都窝在家里,听风刮过房屋时发出凄厉的声音,悠长而骇人,大有把房子掀翻的架势。只有孩子是无所畏惧的,这样的天气他们也嬉戏在村道的水泥路上,聚精会神地赢卡片。他们的脸上落着厚厚的一层土,只能看清两只眼睛在眨,鼻涕被土粘成一片也顾不得,不一会儿就被风干成痂堆在鼻孔前。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心情,依旧大呼小叫,玩得不亦乐乎。一只啄木鸟孤单地站在房屋的烟囱上四处张望,不知是在思考何去何从,还是抱怨风太大?

门前的柳树已经有了鹅黄色的嫩芽,柳枝随风胡乱扭着身体,似乎想让绿叶快点长出来,好挡住这恼人的风。几棵杨属还是那么挺拔,努力不让树枝随风起舞,大有波澜不惊的高傲。只有经历了无数遍风的肆虐才能锻炼出杨树这样的气节。狗蜷缩在窝里用两只前爪托着脑袋,眯着眼睛看这飞沙走石的情景,任风沙肆意挤进它的窝,再散落在它的皮毛上,它都不肯改变姿势。频繁的风足以让任何东西都麻木和漠视它……

旷野里能被风吹动的东西都在滚动,被风带离原来的地方,随风流浪,风停时它们便漫无目的地停下,下一次又随风而起,反反复复,一年四季都在游离,居无定所。一大群羊像雪球一样在旷野里慢慢前进。不明白羊群在一片荒芜的沙土地上吃着什么,它们一个个那样肥壮,难道是在吃土吗?牧羊人是羊群的王者,戴着暖帽,穿着棉大衣,两

只手蜷缩在袖筒里不肯放出来,腋下紧紧夹着牧羊的长鞭。他不出声也不吆喝,只是随着滚动的羊群默默行走,在这风沙中如雕塑般深沉寂寞。他一年四季都是随着羊群行走的,直到老去,直到不能行走……突然想起一句话:这世界上最孤独的是牧羊人!

媒体评论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终日忙于种地、打工的宁夏回族妇女,6年来在田间炕头坚持用手机写了四十多万字的随笔和散文,光手机就摁坏了7部,记录了像她一样的西北回族女人的酸甜苦辣。

这些富有浓郁乡村生活气息、积极向上的文字让四五百名素昧平生的网友成为她的“铁粉”,鼓励支持她坚守文学梦。如今,马慧娟已在《黄河文学》《朔方》等文学刊物上发表散文20余篇,成为当地有名的草根作家。

—— 新华出版社

登上《我是演说家》,让马慧娟一夜之间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红人。7月16日,马慧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不敢妄称是作家,只是喜欢捣鼓文字,我是一个农民,不会幻想上了一个节目就能改变什么。”她只想好好生活、踏实写作。“写作就是我的目标,希望我的文字越写越多,有更多人喜欢我的文字。”马慧娟说,支持她继续写下去的,除了梦想,还有一直关注她的网友。

——央广网

马慧娟心中,一直有一个深埋多年的梦想,那就是有一天能到江南去看那里的春天。马慧娟告诉我们,只因一位南方的朋友在空间发了一句:一墨烟雨、一纸江南……自己便猜想江南的春天必是满眼的柳绿花红、草长莺飞,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亲眼看一看。对于未来的生活,马慧娟说,她将继续种地打工,但写作是不会放手的,她会继续把在生活中遇到的喜怒哀乐通过手机记录下来。

——《宁夏新闻网

她叫马慧娟,今年36岁,是宁夏红寺堡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用双手在田间劳动,也用双手在手机写作,六年来按坏了七部手机,写出了几十万字的作品。近日,她走上电视,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栏目的一番演说,感动了不少人……

——《银川晚报

参考资料

溪风絮语.book.douban.com.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