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光明之城

光明之城

塞尔本在1990年首次得知《光明之城》的存在,同年12月,他在马尔凯大区的一个藏家中看到了这部写本。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塞尔本获得了藏家的许可,得以在藏家的监督下检视和阅读写本。最终,他在1991年9月成功解读了这部写本。

书籍简介

《光明之城》是由[意]雅各·德安科纳撰写,[英]大卫·塞尔本编译的作品,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3月出版。

书籍概论

光明之城——泉州市

这篇文章虽然不属于我的专业领域,但我有幸提前阅读了《The City of Light》,并在国际汉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我想向国内学术界传达相关信息。

内容简介

《光明之城》是一本游记,作者是雅各·德安科纳,编译者是大卫·塞尔本,由李脱·布朗出版社于1997年秋季出版。封面宣称:“在马可·波罗之前,有一位意大利犹太商人冒险前往东方,他的目的地是中国的城市,被称为光明之城。”据记载,这位商人兼学者雅各的旅行发生在1270年至1273年间,他在1271年,也就是南宋赵禥咸淳七年间,抵达了光明之城,即中国的泉州市。因此,《光明之城》被认为是比《马可·波罗游记》更早的欧洲人访问中国的游记。

译者简介

编译者大卫·塞尔本是一位多产的学者,出生于伦敦,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在牛津大学取得了卓越的法学成绩。他曾在芝加哥大学和印度新德里的“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工作,并在牛津的拉斯金学院任教长达20年,目前居住在意大利中部的乌尔比诺。乌尔比诺靠近安科纳,均位于意大利的马尔凯大区。安科纳是亚得利亚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始建于公元前四世纪,拥有众多古迹。《光明之城》的作者雅各·德安科纳的名字意味着他是安科纳的雅各。

《光明之城》原件

塞尔本对藏家的身份和住址保密,他表示这是为了遵守与藏家之间的协议。因此,写本的来源和所有权并不明确。书中并未提供写本的照片或完整的原始文本。

写本的具体情况如何呢?塞尔本描述道,它是用一块17世纪的丝绸包裹着的,丝绸上绣有华丽的蓝粉花卉图案。写本本身是纸张制成的,尺寸为25.5厘米×19.5厘米,共包含280页,装订的是已经褶皱褪色的皮革封面。纸张质量优良,绝大多数页面是双面书写的,平均每页有47行。字体小而清晰,通常采用连写斜体。还有一些修改和页边批注,其中有些与正文出自不同人的手笔。

这部写本没有标题,也没有划分章节,译文中的标题都是后期添加的。原著使用的语言是中世纪意大利方言,主要使用托斯卡纳语,受到了多种语言的影响。塞尔本在书末附加了一篇名为《雅各的语言》的研究性文章,但由于较为专业化,此处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写本中有不少希伯来语,均由熟练的手抄而成,还有一些拉丁文,以及少量的希腊文和阿拉伯语。塞尔本推测,这可能是雅各晚年,即1290年左右的亲笔草稿。

写本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尚不清楚。塞尔本提到了在写本末尾下方,有一个用另一种笔迹和墨水写下的名字“盖·波纳尤蒂”,这是一个犹太人的名字。据考证,有一个名叫这个名字的人,在1430年前曾在安科纳与他人合伙开办银行,1433年又与其他犹太人在乌尔比诺开设银行。雅各在写本中提到了一些姓氏为“波纳尤塔”或“波纳尤多”的亲属,估计这只是不同的拼写形式。

这一点可能与塞尔本听说的情况有关:写本是由当地的犹太家族“世代秘密保存”,随后才转移到当前的藏家手中。这个藏家并非犹太人。

关于《光明之城》写本为何长期保密,塞尔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写本包含了宗教内容。书中有多处站在犹太教立场上批评基督教的内容,在中世纪基督教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的。1553年,乌尔比诺发生了严重的焚书事件。这部写本被犹太家族隐藏起来,秘而不宣,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真伪之辩

《光明之城》是意大利安科纳市的犹太商人雅各所写的一本游记。雅各和他的同伴在1271年8月13日抵达刺桐泉州市),并于1272年2月离开这座中国南方的著名港口城市。雅各在手稿中记录了他在泉州停留五个月期间的经历,描绘了南宋末年泉州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情况。

由于雅各比马可·波罗早到中国四年,他所描述的南宋泉州的社会文明远远超过了当时欧洲的认知水平,而且很多内容都是鲜为人知的。因此,当英国学者大卫·塞尔本发现了这份手稿并将其翻译成英文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国际汉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这是继《马可·波罗游记》之后,第二部引发国内外学者大规模争议的关于泉州市中世纪游记。

“光明之城”的真实性如何?自从1997年这本书在英国问世以来,一场始于欧洲而后波及中国的国际学术界的大辩论仍在持续。这场争论与《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引起的巨大反响颇为相似,也许这本书也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争论才能得出结论。

关于《光明之城》的真实性之争,国内外学者形成了两个对立的观点。由于国内发表的相关文章过于分散,我们将逐步整理并分类为“支持观点”和“反对观点”两大类。我们暂且将认为《光明之城》不是伪造的文章称为“支持方”,将认为《光明之城》是伪造的文章称为“反对方”。我们还特意为大家开辟了一个辩论空间,不知道你是加入“支持方”阵营还是加入“反对方”队伍呢?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没有绝对的对错。然而,楚河汉界,泾渭分明,不存在中间地带。

《光明之城》一书的中文译本出版后,泉州市学术界议论纷纷,有人撰文肯定其真实性,也有人通过考证提出其虚假性。我怀着希望《光明之城》讲述的是泉州的真实故事的心态阅读了这本书,但是越深入阅读,我发现的问题越多,于是产生了怀疑。毕竟,一个外国人来到泉州,住六个月,要求他对泉州的历史没有任何错误是不可能的,有一些错误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光明之城》一书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普通的错误。

首先,“雅各”著、大卫·塞尔本译的《光明之城》一书,它的文体不是游记,也不是私人笔记。《光明之城》按照时间顺序组织,具有主题和中心思想,注重前后呼应,结合南宋的社会背景,经过精心设计,并综合了16世纪以来东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此外,《光明之城》出现了许多违反历史常识的事实。尽管本书的英译者大卫·塞尔本以意大利13世纪末的大地震出现在书中,为《光明之城》的完成时间设定为雅各回到意大利安科纳二十年后,但这并没有有助于解释许多重要的违反历史常识的事实。

最近了解到一些1997年西方学者对《光明之城》的评论,如《新闻周刊》和《纽约时报》,有的学者指责《光明之城》一书将“雅各”定位在比马可·波罗早四年到达中国,目的是要否定《马可·波罗游记》,从而制造轰动效应;有的则认为《光明之城》是借用了16世纪以来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否定了西方学者几个世纪来的辛勤学术成果。当然,也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光明之城》所记载的内容是真实的。一些西方学者则质问英译者大卫·塞尔本先生,既然愿意展示1270年“雅各”前往叙利亚印度、中国的出境担保书原件,为什么不展示“雅各”的手稿?

翻译经历

塞尔本认为写本的翻译相当困难。单是以作者自己的名字“雅各”为例,原文就有Iacob、Iacobbe、Giacobbe等多种拼写方法。特别是在书中对中国地区的描述中,有许多人名、地名、职务名称,例如历史人物可以识别的,有黄帝皋陶刘彻司马迁王莽刘庄,还有老子孔子曾子孟子杨朱韩非子杜甫李白王安石朱熹陈亮等等,无法识别的还有很多。

比《马可·波罗游记》更早的欧洲人来华游记,自然是备受关注的。《光明之城》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系列的争论。

众所周知,《马可·波罗游记》虽然流传已久,但它一直是个争论的焦点。1995年,英国英国图书馆的吴芳思博士的新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1997年南开大学杨志玖先生在天津《今晚报》以同题著文反驳(收录于《博导晚谈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看来争论还将继续。对于《光明之城》自然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包括书的真实性。

在国际汉学史上,确实有过伪书的出现。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乔治·撒玛纳札的《台湾史地纪实》(George Psalmanaazaar, An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Description of Fotmosa)。这本书有薛绚的中文译本,名为《福尔摩啥》。假名撒玛纳札的作者出生在法国,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在英国出版此书,随后有了法文、荷兰文译本,广受欢迎。事实上,作者从未踏足东方,书中所述全是虚构,他在晚年的回忆录中承认了这一点。

由于没有看到《光明之城》写本的原件或照片,无法对其进行任何鉴定。不过,对于书中叙述的历史事件,仍可以通过研究加以核实。例如,塞尔本指出,雅各在泉州市与当地长老交谈时提到“最近降临我们的地震”,可能是安科纳1269年发生的毁灭性地震,就在雅各出发的前一年。

塞尔本写过一本《中国一瞥》(An Eye to China),《光明之城》使得他的名字在国际汉学界广为人知。至于书中关于宋末中国的记述有何价值,这方面专家应该能够做出判断。这本书有392页,详细的讨论可能只能等到大家仔细阅读之后了。

原文作者语

简述

以上介绍的文字,我在1998年夏天初写,曾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后来,南开大学杨志玖先生告知,《泉州晚报》海外版在1997年底对《光明之城》已有报道,天津市今晚报》1998年1月还刊登了秋凌《他比马可·波罗早到中国?》一文,所以我不算是在国内最先谈论这本书的人。

《中华读书报》的小文幸运地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关注。因为报纸上说我“已经开始翻译这本书”,引起了出版界的关注,让我难以放弃。在我的建议下,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邀请了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杨民程钢、刘国忠三位教授,以及程薇女士,开始翻译《光明之城》。

翻译所用的底本是李脱·布朗公司1997年的精装本。全书包括注释均已翻译完毕,只是将国内读者不太习惯的页边注和书末注合并,统一为脚注,将以地名为主的“词汇表”和“人名表”改为“中外人名对照表”和“中外地名对照表”。1998年,李脱·布朗公司的子公司阿巴库斯(Abacus)出版社发行了《光明之城》的平装本,增加了“平装本后记”,注释稍有改动,译者也参照了。

今年二月底,大卫·塞尔本先生访问泉州市,参加了关于《光明之城》的学术研讨会。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帮助下,杨民先生亲自去会见了他。后来,塞尔本先生指出,底本中有一些错字,删除了一些注释,并要求不翻译“平装本后记”,译者都已遵照执行。

目的

翻译这本书,首先是供国内读者研究和鉴别。正如前面所说,《光明之城》在英国一出版,就引发了真伪的争论。据我所知,最早的质疑评论是伦敦的巴雷特先生所写,标题为《只缺筷子》,发表在1997年10月30日的《伦敦书评》上(T.H. Barrett, Everything bar the Chopsticks, London Review of Books, 30 October 1997),此后持类似观点的文章不少。对《马可·波罗游记》研究有重要贡献的杨志玖先生,在阅读了《光明之城》摘要后,认为“不是伪书”(《文汇报》1999年2月13日),并撰写了《我对〈光明之城〉的初步观感》(《泉州晚报》海外版,1999年3月2、6、9日)。我希望杨先生和其他学者专家对这本书有更多的研究和讨论。

鸣谢

我认为,我们应该感谢中译本的几位译者。《光明之城》的内容涵盖范围极广,所用语言古老复杂,而且这本书刚出现,不像《马可·波罗游记》那样经过无数中外学者的分析考证。译者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这项工作,实在是令人钦佩。译本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我相信在读者的帮助之下,一定会得到补充和完善。

还要特别感谢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高华先生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王连茂先生为《光明之城》中译本撰写序言;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各位先生在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特别是责任编辑曹利群女士为本书所做的大量工作,精神极为感人。

说明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光明之城》这本书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书中雅各·德安科纳根据他个人的犹太教观点,对其他宗教,尤其是基督教,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批判。同时,书中关于中国及其国家社会的描述,有一些失实或过度的地方,都来自于作者的观点。对于这些问题,译者遵循翻译惯例,未做更改,请读者注意。

参考资料

雅各·德安科纳.豆瓣读书.2024-08-21

光明之城.豆瓣读书.2024-08-21

上海人民出版社.豆瓣读书.2024-08-21

马可·波罗游记.中华典藏.2024-08-21

牛津大学.牛津大学.2024-08-21

杨志玖.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