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杉边村

杉边村

杉边村Xuvillage白云区太和镇徐屋辖村,在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中心东北部。乾隆(清乾隆六年1741年),因乾隆年间徐氏宗族分支由中国广东省梅州东面向西南面迁徒至现地。1955年属广州市郊区。1989年属广州市白云区。1964年属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徐屋至今。主要姓氏:徐。

历史沿革

乾隆年间(清乾隆六年1741年),因乾隆年间徐氏宗族由中国广东梅县东面向西南面迁徒至现地。清末年(朝代史料记载最早的),属番禺区。民国时期,属番禺县禺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番禺第八区。1955年,属广州市郊区。1989年,属广州市白云区。1964年属太和镇杉边行政村至今。祖先从东面五华粘坑到广州东平横岗再迁来至现地定居而取名杉边马新村,东风西路杉边村,别名徐屋。现村于1980年在原地重建至今。

现地隶属关系演

清朝末年属番禺,民国时期属番禺县禺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番禺县第八区,1955年属广州市郊区,1989年属广州市白云区,1964年属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杉边行政村至今。

地理环境

杉边马新村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东北面,距离太和镇政府两公里。相邻自然村有东面马岭、和尚塘、G4京珠北高速、头陂,南面横岗背顶、打鼓岭,西面朝亮北路、沙亭岗,北面杉边市河、九太公路、金盆村。

徐姓氏及源流

杉边马新村徐姓起源源流

1、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徐若木于徐(徐若木),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

2、源于嬴姓,以部落为氏。周代初期,周公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裂分商朝遗民六个氏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氏族。3、源于改姓而来:①氐族徐姓东晋时期氐族,分布于今贺兰山地区和庆阳市地区,进入南北朝后,基本都同化为汉族徐姓了。②蒙古族改徐姓:苏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旗、大黄山,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多冠汉姓为徐氏。兀苏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后多冠汉姓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归附明朝,被朱棣赐汉姓为徐晟,其子孙称徐氏。③朝鲜族改徐姓:天宝百济王子扶余隆,改汉姓为徐姓。清代,居于今俄罗斯加斯西湖口的高丽族人,皆改汉姓为徐氏,为今朝鲜族徐氏来源之一。④满族改徐姓:清朝满洲八旗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徐,后成为东北地区的徐姓汉族

徐氏得姓始祖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先秦时期,徐姓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省山东省等地。秦汉,徐姓已经迁播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同时,也开始南迁至江西南昌、龙游县等地,但聚集区仍以黄河下游地区为主。魏晋时期,徐姓开始大规模南迁,但主要繁衍地在淮河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徐姓由石城县迁至上杭县连城县等地。元朝,徐姓在丰顺县梅州市梅县区海丰县等地繁衍。[迁移至广东梅县五华粘坑,清朝时期从梅县五华粘坑迁至广州东平横岗,清朝乾隆从广州东平横岗迁移至现地。

文化

宗族活动

杉边马新村主要宗族活动有参加梅州市五华县粘坑徐氏祭祖等活动,广州东平横岗、广州太和镇大源村南坑、增城区徐氏及徐屋杉边马新村还有中国各地徐氏宗亲,每年年初一下午舞醒狮去东平横岗庆贺,农历四月初八都会去广州东平横岗祝贺徐钦三郎宝诞。

旅游

景点

朝汉徐庶庙

乾隆年间(清乾隆六年1741年)徐氏宗族分支由梅州市东面向西南面迁徒至广州东平在迁至现地建起公祠,当时聂氏宗祠比较简陋以堂号命名为《东海堂》,2016年12月24日重建入伙命名为《朝汉徐公祠》。

古驿道遗迹

古道原路名:朝亮北路大官路至杉边墟徐屋。位置:朝亮北路与大官路交汇处。现状:现在为水泥硬面公路、路宽7米。现使用情况:现名为朝亮北路,

获得荣誉

经省爱卫会办公室组织对2011年下半年申报的广东省卫生村随机抽查复核,太和镇徐屋等632个村创建省卫生村工作已达到了《广东省卫生村标准》(粤爱卫〔2010〕17号)。省爱卫会决定授予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徐屋等632个村“广东省卫生村”称号。希望获得省卫生村称号的村继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日常管理,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

参考资料

徐偃王的最后岁月.宁波晚报.2016-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