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财政理论
西方财政理论是西方学者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提出的理论体系,其核心理念是市场失灵导致财政的产生,财政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公共产品并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这一理论体系包含了市场失灵论、公共选择论、公共财政论、公共需要论和公共产品论等多个方面。
西方财政理论的具体内容
市场失灵论
西方财政理论认为,市场经济虽然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但也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此时政府的干预成为必要的。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参与纠正市场失灵问题,从而导致财政的产生。然而,这一观点忽略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财政现象。
公共选择论
公共选择论强调个人效用和偏好在政府财政决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代议制民主制度,社会公众的意愿得以汇集,进而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预算决策提供依据。西方财政理论特别关注选举原则、选举制度等因素对公共选择和公共决策的影响。
公共财政论
公共财政论主张实行单一的公共财政模式,政府的财政活动应限于市场失灵领域内。政府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活动应优先考虑为私人经济活动创造有利条件,而不是追求盈利。
公共需要论
公共需要论指出,政府财政的直接目的是满足社会公众对于公共产品的需要。公共需要专指社会公众的需求,不包括国家或政府的需求。
公共产品论
公共产品论认为,公共产品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政府财政应直接参与提供。公共产品构成财政活动的重要对象和基本内容。
西方财政理论的影响概述
中国在引入和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的过程中,财政研究出现了新的变化,包括研究视角的扩展、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微观财政理论研究的深化等。
借鉴与吸收西方财政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经济改革与财政改革的现实要求
财政理论与学科发展的要求
可能性
经济改革推动财政制度变革
“国家分配论”与西方财政理论的优势互补
西方财政理论对我国财政理论与财政改革的启示
以市场配置为主导,财政配置为辅助
财政支出安排的层次性
实行公共财政上的“量出为入”
财政法治化
分税制的应用
研究方法的借鉴
参考资料
第三章:西方财政理论 .百度文库.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