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牙人

牙人

牙人,又称牙郎、牙商、牙侩,女性则称为牙婆、牙,是旧时居于买卖人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人。牙人在中国商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没有现代交易所和经纪制度的时代。在现行台湾法律上,有性质相似的商人被称为牙保。

词语解释

旧时居于买卖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

薛用弱《集异记·宁王》:“宁王 方集宾客话之际,鬻马牙人 麴神奴 者,请呈二马焉。”

魏源《道光丙戌海运记》:“止 上海 牙人赴北之行,定商艘到 津 停泊之界。”

范文澜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五节:“牙人招揽买卖,协议物价,官府和商人交涉,有时也使牙人出面。”

历史发展

在西周时期,这种中介人称为质人,到了西汉就称作驵侩,最后唐朝以后才叫牙人,唐朝官牙办事员称为牙郎,到了北宋末年确立了官牙制度。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牙商人数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工会,称为牙行。清代著名的广东十三行,就是指经营国际贸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除了做生意之外,十三行还要与来华洋商打交道,从货物买卖到日常起居,事无巨细,都必须通过十三行。不过,这里的牙行数目并不固定,时有增减,所以广东十三行只是最兴盛的十三家。

由于一些牙人狡猾,存在着侵渔百姓、欺行霸市、欺诈哄骗、钻营渔利、收取高额佣金、损害交易双方利益的行为等危害,故对牙人常有负面评价,女性牙人也因此列为三姑六婆之一。传统上牙人社会地位不高,在一些时代甚至属于贱民阶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以后,政府不鼓励牙行和牙人的发展。随着规范的交易所的建立,多数牙行和牙人被取缔或自行消亡。现代社会里替代牙人的商业中介组织主要为各种交易所、信托公司、经纪人等等。

工作

最早的牙人的工作是在城市或乡村的市场中,为买卖双方顺利完成交易过程,并从中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

后来商业不断发展,牙人行的种类也变得多样化,如:说合贸易、拉拢买卖,接受委托、代人经商和代收商税等,牙人在契约买卖和赊欠贸易中的担保作用也非常重要。非正式的个体牙纪,一般称之为“经纪”。一些具有某些专业经验的牙人,专门撮合某类商品的成交,如“牛经纪”、 “驴马经纪”等。而牙行就为买卖双方提供信息、场地、撮合成交并从中提取佣金的地方,也就是牙人的办公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