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尚敏
梁尚敏(1928年10月—2019年6月4日)是中国财政经济学家,出生于湖南省涟源市。他在1940年至1946年就读于长沙市长郡中学初中、高中,毕业时校长鲁立刚先生为他题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946年,他考取湖南大学,但认为不是自己心目中的名校,于是重新参加高考,被天津南开大学录取。梁尚敏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教授。
人生经历
1940-1946年就读于历史悠久的湖南长郡中学初中、高中,由于学习刻苦用功,毕业时,校长鲁立刚先生为之题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946年考取湖南大学,自觉不是自己心目中的名校,就读一年后,重新参加高考,被天津南开大学录取;1947- 1951年在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财政系攻读本科,由于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1951年被中国人民大学免试录为财政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湖北财经学院),历任财政金融系财政教研室主任、财政金融系主任、财税研究所所长、中央财政管理干部学院特聘教授,长期从事财政理论研究;1995年退休后,到北京中央财政管理干部学院任教授,前后12年,继续发挥余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财税干部。
曾任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第八届人大代表、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老教协研究院财经研究所副所长等。先后赴美国、日本等国讲学和交流,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发展历程
在求学和任教的过程中,先生也经历过一些坎坷,上过山,下过乡,还被打过右派,但先生从没被困难打倒,相反,先生从不放弃学习,对财政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探索和创新,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学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是当代中国财政理论界颇有建树和影响的财政学家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五论”、“五化”体系:“五论”是分配过程论、分配机制论、分配体系论、分配均衡论和分配模式论;“五化”是分配的规范化、分配的一体化、分配的区域化、分配的综合化和分配的规范化。先生的很多学术观点入选《古今中外名人论财政》(李树义、李继纯,1999),被誉为“十年来财政理论界主流派代表人物之一”(《湖北省社会科学界名人》第1卷,1992年)。
学术贡献
迄今为止,先生完成《宏观财政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市场经济中的财政问题研究》等专著5部,主编《财政学》、《区域财政经济学》等教材15部,主编《中国非税收入的理论与实践》、《减轻农民负担对策论》等专题著作6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论文和著作多次获全国财政学会、财政部、湖北省一、二、三等奖。
先生作为改革开放以后我校财政学科点的第一代核心学术带头人,为我校财政专业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突出贡献。在学科建设方面,我校财政学科取得的一系列荣誉(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等)都与先生当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密不可分;在人才培养方面,先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与模式,把读书与思考、调研与实践有机结合,既强调扎实的功底,又注重学以致用,比如有不少青年人被先生送到实际部门挂职锻炼。先生的言传身教,先生的严宽相济,先生的言必行、行必果的处事风格和热情、平易、大度、睿智的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先生开创的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独特方法,培养出来的一大批中青年学子,早已成为我国财政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