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蝶金小蜂
凤蝶金小蜂属于膜翅目金小蜂科的一种昆虫。在广州地区,这种昆虫的一年生命周期可以经历多达12个世代,其世代历期范围从最短的11天到最长的44天不等。在特定的环境条件(温度30℃,相对湿度约为76%)下,凤蝶金小蜂的卵期大约为70-80小时,幼虫期为70-120小时,蛹期为120-150小时。随着温度的变化,其世代发育历期也会相应调整,如在14℃时为49.1天,17℃时为39.8天,20℃时为25.8天,24℃时为17.5天,28℃时为15.5天,32℃时为11.8天。然而,在高温环境下(36℃),凤蝶金小蜂可能会因无法适应而在寄主蛹内死亡,未能成功羽化。
形态特征
凤蝶金小蜂的雌虫体型较小,长度通常在2.5-3毫米之间。它们的身体呈现出蓝黑色的颜色,并带有金绿色的光泽。雌虫的触角柄节以及足部除了基节和腿节中部以外的部分均为黄褐色,而触角的其他部分则是黑褐色。复眼呈现鲜艳的赤红色,翅膀透明且无色。头部横向宽度较大,几乎与胸部宽度相当,形状近似三角形。从正面观察,头部宽阔,单眼排布形成一个120度的钝三角形,两侧单眼之间的距离与其与复眼的距离大致相等。面部略微隆起,中间的触角洼区域稍显凹陷,颊部并不膨胀,复眼小巧,颊部长度与复眼的水平直径相等。触角生长在面部中央,柄节超过头顶的高度,梗节长度大于宽度,环状节细小,共有2节;索节共6节,均长大于宽;棒节由3节组成,末端并不尖锐。头部和胸部表面都具有刻点。前翅的亚缘脉长度不超过后缘脉。后足的胫节末端有一只爪子。并胸腹节上有显著的刻点,没有中脊线,具有侧褶,周围有镶边,其后端扩展形成球状的颈部。腹部无柄,呈卵圆形,第一节背板最长,约占整个腹长的三分之一,腹背部轻微隆起,腹面不形成脊状突起,产卵器不明显突出或者微微突出。雄虫的形态与雌虫相似,但在尺寸上略有差异,其索节较为粗壮且较长,颜色为黄褐色。
生活习性
凤蝶金小蜂的主要活动时段集中在上午,羽化的数量占全天总数的40%以上,羽化成功率高达89.6%。雄蜂通常比雌蜂更早完成羽化过程。羽化后不久,这些蜜蜂就会开始交配行为,交配主要发生在早上8点至下午4点期间,持续时间一般在5-25分钟,雄蜂能够进行多次交配。这种蜜蜂拥有出色的搜索能力,当发现玉带凤蝶的老熟幼虫即将化蛹时,它们会一直守候在附近,等待合适的时机——通常是寄主体内的翅芽部位——进行产卵。凤蝶金小蜂具备孤雌生殖的能力,但是未经交配的雌蜂只能产生雌性的后代。产卵准备阶段通常需要24-36小时,每次产卵的时间跨度在5-20分钟左右,最长可达40分钟。产卵期大约为11天,产卵高峰期出现在羽化后的第三至第五天,而在死亡前的一两天,产卵活动基本停止。在两性生殖的情况下,一只雌蜂至少能产卵四次,最多可达二十二次,平均产卵次数为九点五次。每个雌蜂的产卵数量变化幅度很大,最多的能达到六百一十五粒,最少的是三十九粒,平均值是一百九十八点三粒。这种蜜蜂擅长攀爬和跳跃,但是在阴雨天气里,它们的飞行能力非常有限。对于寄主新鲜程度的要求很高,如果寄主蛹龄在一天到两天之间,那么寄生率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如果蛹龄在三天到四天之间,寄生率大约为百分之五十;而当蛹龄超过六天时,寄生率就会显著下降。在玉带凤蝶的蛹体内,凤蝶金小蜂的孵化数量差异也很大,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二百三十九头,最低的时候只有二十五头,平均值为九十八点四头,其中雌性个体的比例最高可达百分之七十八点二,平均占比约为百分之六十。成年的凤蝶金小蜂主要通过吸取花蜜或者寄生蛹的体液来获取营养。如果没有食物来源,它们的寿命最长也只有八天,一般情况下的寿命为四到五天;但是如果提供含有百分之二十五浓度的蔗糖液或者蜜糖液,它们的寿命可以延长到二十三到三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