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分配
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居民和企业等各收入主体当期得到的初次分配收入依法应支付的所得税、利润税、资本收益税和定期支付的其他经常收入税。政府以此对企业和个人的初次分配收入进行调节。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涵盖收入再分配和财富再分配两方面,通过税收、慈善、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土地改革以及没收财富、财产分割等手段实现。这一术语尤指世界经济体层面而非特定个人间的再分配。再分配的解读因个人立场、政治意识形态和数据运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时也与“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
财产税
居民等财产拥有者,根据现有财产状况,依法缴纳的动产税和不动产税,如房产税、遗产税等,政府以此对居民收入进行的调节属于存量调节。
社会缴款
居民为维持当前和未来的福利,保证在未来各个时期能获得社会福利金,而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险计划或各个单位建立的基金所缴纳的款项,如失业保险、退休保险、医疗保险计划等。
社会福利
指居民从政府获取的、维持最基本生活的收入,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福利金(如失业保险金领取、退休金、抚恤金、医疗保险金等)和社会救济金(如生活困难补助、救济金)。
其他转移收支
包括政府内部转移收支;本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之间的援助、捐赠、会费缴纳等,对私人非营利性机构的捐赠、赞助等转移收支;居民之间的内部转移收支,如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收支。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
再分配的政治与道德讨论
再分配常见于政治领域,通常指将较富足人群的资源再分配到较困窘人群手中,但也有政策导致富人将财务负担转嫁到较低收入群体的情况。在税收领域,再分配与预分配有所区别,预分配强调在初次分配发生前保障收入分配的平等性,如国家规定企业应支付的维生工资,而不仅仅是最低工资。再分配制度的效用在道德和经济领域经常受到讨论,包括合理性分析、政策目标、政策方法以及有效性等方面。
预分配与再分配的区别
预分配是指国家在初次分配发生前首要保障收入分配的平等性,而不是通过收入和福利等手段事后再进行再分配调控。预分配的例子包括国家规定企业应支付的维生工资,以应对贫富差距拉大及恶性贫困问题。而再分配则是在初次分配后,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等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分配。预分配和再分配都是解决收入不平等的手段,但在实施方式和政策侧重点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