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狭口蛙
云南小狭口娃生活时背部土褐色,镶有米黄色细边的深棕色斑纹对称分布其上,始自两眼间,呈倒置三角状,后端在枕部分叉,向两侧斜行至胯部,断续不一,体侧各有一条与之平行的深色斜纵纹,生活于山区水域附近。群体数量多,雨后鸣声大,易于捕捉。分布于越南和中国四川、贵州省、云南省等地。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描述
雄蛙体长3.2 cm,雌蛙体长4.5 cm。头小,头宽大于头长,吻短而圆,不超出下颌;吻棱不显,上颌具齿,松果体不显;具鼓膜;褶明显;犁骨齿发达,在内鼻孔后方左右横置成一长条;舌圆形,微具缺刻,后端游离。前肢长;皮肤较光滑。背部具疣粒,或呈狭长细疣,平行排列;口角后及肩部前方的腺体发达。胯部有一对醒目的深色眼点状斑;四肢均有横纹;腹面全为不规则云状斑,咽部色深。蝌蚪体扁平。口位于吻端,无唇齿或角质颌,口缘膜状;鼻孔黑点状,相距极近;眼小,位于头部两极侧;出水孔位于腹后部中线上。
分布区域
分布于越南和中国四川、贵州省、云南省等地,也可能出现于老挝和缅甸。多见于山区水域附近。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700至20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昆明。
生活习性
生活在海拔1900~3100米的山区,五六月份大雨后的夜晚常大量出现。群体数量多,雨后鸣声大,易于捕捉。
生长繁殖
6月可采到卵及蝌蚪,卵产于水塘边浅岸处的水草上或落在水内的树枝上,成单行粘贴于枝条上或成片状连在一起,卵径1.5-2.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