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舟双楫
《艺舟双》是清代经世学者、作家和书法家包世臣撰写的文论和书论著作。它是包世臣撰写的《安吴四种》之一,也是中国书学理论的重要著作。
《艺舟双楫》包括了四卷论文和两卷论书,这两者合称为“双楫”。该著作的论文部分多评论了古文作法等内容,亦录所作的书序、碑传等。论书部分则主要叙述了学习书法的经验与心得。其论书部分包括了述书三篇、历下笔谭(后附四则)、国朝九品等内容。在论书中,作者一反清代书坛对于董其昌的偏爱,其书法理论的立足与方法也都与前人不同。该书品评了从汉代到当时的笔法流变,并且对于如何运指用笔也讲得十分详细。
《艺舟双楫》对改变清代书法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对近代的书坛有着很大的意义。
内容简介
《艺舟双楫》“论文”四卷,多评析古文作法和作者所崇向者,亦录所作书序,及碑版等。其中有书信、题词、书跋、诗序、行状等体裁,皆包氏文彩之精华。“论书”二卷(别名《安吴论书》)为阐述学书的方法。上卷分《述书》上、中、下等三篇,及《历下笔谈》、《国朝书品》、《答熙载九问》、《答三子问》、《自跋草书答十二问》、《与吴熙载书》、《记两笔工语》、《记两棒师语》与《论书绝句》等,下卷有《(书谱)辨误》、《删定(书谱)》、《(十七帖)疏证》、《邓石如传》以及诸题跋杂论等,均包氏论书之精华。其中《述书》,上、中两篇叙述了“始于指法,终于行间”的学书经历,而下篇则论述了侧、勒、努等用笔之法。《历下笔谈》分析了书体的演变,指出:“北朝隶书,虽率导源分、篆,然皆极意波发,力求跌宕。凡以中郎既往,、梁并起,各矜巧妙,门户益开,踵事增华,穷情尽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可见其崇尚碑学的书艺观点。《国朝书品》把清代书家分为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五类,而妙品以下,各分上下,共为九等。列“神品”一人,为邓石如的隶书和篆书,“妙品”上一人为邓石如的分书及真书,“妙品”下二人为刘墉小真书、姚鼐行草书,“能品”上、下共三十人,“逸品”上、下共三十一人,“佳品”上、下共三十二人,合计为九等,共“九十七人,重叠见者六人,实九十一人。”而于《答熙载九问》、《答三子问》、《自跋草书十二问》等文,则以问答的形式,详细地阐述了关于真、草、隶、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总之,包氏评析汉代以来笔法之源流,提倡碑学,开辟书法的新途径,对后世书风的变革,颇具影响。道、咸之后,北碑盛行,而《艺舟双楫》实具开山之功。它推动了大批有识之士,在艺术实践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从而形成了有清一代的书法新貌。但是,作者所论书派之源流,往往带有偏激之见。
其后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贻,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南海区人)增著《广艺舟双楫》(又名《书镜》),六卷。共分原书、尊碑、购碑、体变、分变、说分、本汉、传卫、宝南、备魏、取隋、卑唐、体系、导源、十家、十六宗、碑品、碑评、余论、执笔、缀法、学叙、述学、榜书、行草、干禄、论书绝句等二十七篇。所述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一、介绍“上书不达”后“以金石碑版自娱”而著书的成因。二、论述此书继包氏之风的特点,借“著书销日月,忧国自江潭”之题,发挥以书法变革与政治革新相提并论的观点。三、指明贬帖卑唐之所见,虽有特色,但疏于考证,且言之过激。四、与包氏之书鼓相应,扶北抑南,更有过之。由此可见:康氏的观点与阮元、包亟世臣颇合,且更为系统化地推崇碑学,反对帖学。所以,此书可与包书一起同时参阅。
版本
《艺舟双楫》一书,《艺林名著丛刊》本只列其文,不分卷,前有包氏自叙。《翠琅轩馆丛书》本分作六卷。又通行《安吴论书》本为二卷,上卷与《翠琅》本论书部分同,下卷则为题跋杂著等。其他还有《艺术丛书》本、《芋园丛书》本、祝嘉《疏证》本和朵云轩《历代书法沦文选》的选录本等传世。
作者简介
包世臣(1775—1855年)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号倦游,又号小倦游阁外史。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多称其为“包安 十吴”。官新喻知县,关心时政,主张抗英。工书、师承邓石如,初学唐宋,后法北碑,对咸丰、同治年问的书风颇有影响。著有《安吴四种》。《艺舟双楫》有论文四卷,论书二卷,故合称“双楫”。此为包氏《安吴四种》之一。
参考资料
《艺舟双楫》.《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3-27
包世臣.《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