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智诜

智诜

智诜(609年—702年),唐代名僧,中国禅宗静众,保唐禅派奠基人。汝南(河南)人,俗姓周。其弟子处寂继承了智诜的禅宗学说,并在资州德纯寺等处弘扬禅法,后处寂传法与无相禅师,无相传无住,由此开创了中国禅宗的静众。保唐禅派。

人物生平

十三岁出家,初从玄奘习经论,后投冯茂山五祖弘忍。尝住资州(今四川资中)德纯寺三十余载。据近代敦煌出土的《历代法宝记》载,万岁通天二年(696)七月,则天武后诏入内,赐予达磨所传、慧能所持之袈裟。长安二年示寂,世寿九十四。著有《虚融观》三卷、《缘起》一卷、《般若心经疏》一卷。

相关事件

师从弘忍

唐显庆二年(657年),智诜熟知佛教的经藏和论藏后,对日益兴盛的禅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便辞别唐僧,到荆州黄梅县凭茂山投奔弘忍禅师学习禅法。智诜拜见弘忍,弘忍法师问:“你从何处来?”智诜答:“我从唐三藏处来。”弘忍有所思,说道:“你兼有文字性啊!”因为禅宗的核心,是不列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对看重经纶文字的智诜来说,必须从此改变学佛的方法和途径。弘忍最后收下这个徒弟。智诜从此舍弃经文,一心悟禅,终于升堂入室,成为弘忍的“十大弟子”之一。

武皇赐衣

天授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钦命天冠郎中张昌期迎请六祖慧能禅师入京供奉,慧能称病不去。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再次迎请,慧能仍旧不去。于是钦差转告则天皇帝的旨意:“慧能法师既然不来京城,就请带上达摩的传信僧衣,朕于内伽蓝供养。”慧能无可奈何,只好捧出达摩袈裟,郑重地交与钦差。则天收到达摩袈裟,非常高兴,虔诚地迎入内道场供养。

同年,武则天还迎请了弘忍座下的十大弟子来供养他们,德高望重的智诜禅师就是其中的一位。把十大高僧请到内廷受供,武则天就请问佛法,就说各位高僧大德,还有七情六欲没有?其他高僧大德都回答得非常玄妙,惟有智诜说了大实话,就说人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说明他不否认个人的欲望,这正合则天皇帝一生充满各种欲望的想法,也表明智诜确实是一位参禅开悟的高僧,她深知智诜的思想境界在神秀等人之上。他虽说“有欲”,但对金钱名利等欲望并不感兴趣,而寄意于山林之乐,禅定之趣。这一大实话式的回答正好符合了武则天一生充满各种欲望的想法。最后武则天龙颜大悦,把达摩的木棉袈裟赐予智诜,并允许了智诜回资州德纯寺修行的夙愿。

作品一览

《虚融观》三卷

《缘起》一卷

《般若心经疏》一卷

史籍记载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十二祖弘忍五世旁出一百七人

第一世一十三人

北宗神秀 嵩岳慧安国师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已上三人见录)

杨州奉法寺昙光禅师

隋州禅禅师 金州法持禅师

资州智禅师 舒州法照禅师

越州义方禅师 枝江道俊禅师

常州玄禅师 越州僧达禅师

白松山刘主簿(已上一十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历代法宝记

资州德纯寺智诜禅师。俗姓周。汝南县人也。随官至蜀。年十岁常好释教。不食薰莘。志操高标。不为童戏。年十三。辞亲入斋醮科仪。初事唐三藏学经论。后闻双峰山忍大师。便辞去玄奘法师。舍经论。遂于凭茂山投忍大师。云。汝兼有文字性。后归资州德纯寺。化道众生。造虚融观三卷。缘起一卷。般若心疏一卷。后至万岁通天二年七月。武则天敕天冠郎中张昌期于德纯寺请。遂赴西京。后因疾进奏表。却归德纯寺。首尾三十余年。化道众生。长安二年六日。命处寂扶侍吾。遂付僧衣云。此衣是达摩所传袈裟。则天赐吾。吾今付汝。善自保爱。至其年七月六日夜。奄然坐化。时年九十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