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水孔蛸
印太水孔蛸(Tremoctopus violaceus)是水孔蛸科水孔蛸属下的一种大型章鱼,分布于全世界温暖海洋的远洋带,包括南海、日本群岛南部和爪哇海等地。该物种具有极高的两性异形,雌性个体可长达两米,而雄性个体仅有2.4厘米,体重差距可达10,000倍以上。直到2002年,才在大堡礁采集到五只雄性活体。雄性和体长低于7厘米的雌性个体时常携带有僧帽水母的触须,被认为是用于自我防卫或协助捕捉猎物。成年雌性个体触腕间的薄膜也具有抵御掠食者的作用,除了能让个体体型看起来更大之外,遭遇攻击时也能够轻易脱离摆脱攻击者。印太水孔蛸的完整粒线体脱氧核糖核酸为环状去氧核糖核酸,具有16,015对碱基。雄性个体体型比雌性小得多,胴长仅及雌体的二十分之一,腕间膜甚狭短,较长的A面和B面也仅及相应腕长的三分之一,A面不具裂口。
形态特征
雄体体型比雌体小得多,胴长仅及雌体的二十分之一,胴部后方较尖狭,腕间膜甚狭短,较长的A面和B面也仅及相应腕长的三分之一,A面不具裂口。右侧第三腕茎化,形态殊异,有如长长的"毛虫",茎化腕的顶部具19-22对吸盘,基部具27-29对吸盘,基部吸盘两侧具双叉边丝,顶端膨大成一个似桃形的囊,其后生有阴茎突起;性成熟前,茎化腕发育于右侧第3、4腕之间的囊中,性成熟后,从此囊中伸出,交配时能自行脱落于雌体的外套腔中。已知雄体的最大胴长为15毫米。两性的闭锁结构均简单,在漏斗基部仅为2个外翻的板状薄片,在胴腹内缘仅为2个薄而短的口套。漏斗器粗而宽,具20多个纵糟。中央齿为三尖型,第1侧齿很小,单尖型,第2、3侧齿较大,均为单尖型。内壳退化,仅在背部两侧残留2个近梭形的薄片壳针。
分布范围
我国南海,日本群岛南部,爪哇海,新几内亚岛,萨摩亚群岛,土阿莫土群岛,新西兰,夏威夷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阿曼湾,红海。
繁殖行为
雄性水孔蛸的交配行为是独特的,它们的第三条右臂被称为精囊臂,其中有一个装满精子的囊。当雄性准备交配时,囊破裂,精子释放到臂中。然后它切断这条臂并交给雌性。交配后雄性很可能会死去。雌性将这条臂存放在她的外套里,以便在她准备受精卵时使用。她可能同时存放来自不同雄性的多个精囊臂。
生活习性
大洋上层区系成员,在1957-1972年间,从印度太平洋区不同海域、不同月份采获本种的34个调查站中,有33个站采自表层,只有一个站的采获水深为500米;所采获的以雌体居多数。已经知道的采获表层水温为25.2-25.50℃,利用发达的腕间膜和各腕的交互作用游行或滑行于水层之中,也有上升和下降的垂直活动,通常,夜间在表层活动,白天下沉较深水层,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00米,垂直活动常受涌升流的影响,同时这种垂直移动一般不延伸到温跃层以下。在表层水域,常与僧帽水母、海神鳃和海蜗牛等浮游动物生活一起。在幼年期个体的胃含物中,发现大量翼足类的壳片,在成体的胃含物中,发现许多小鱼的骨片;帆蜥鱼有摄食本种的记录。在胴长5-15毫米的幼小个体和雄性成体的第1对和第2对腕上大都生有僧帽水母似的触手,能释放刺细胞,是它们的自卫与捕食武器,人被刺后,会引起肿胀,与被水母的刺细胞刺伤后的症状相似。在我国广东省南澳岛海域,印太水孔蛸主要出现于夏季,在灯光诱捕中国枪乌贼时,用抄网从表层可采获之,一般七、八成群,中国枪乌贼见其即速避开,故俗称"鱿鱼鬼";它们喷出的墨汁很特殊,是多色的,有红、紫、黑等各色,有时还呈蓝色,墨汁的粘性很大,人体接触后有痛痒的感觉。
性大小二型性
印太水孔蛸表现出了极高的性大小二型性。关于这种现象有几种理论。对于雌性来说,变大是有利的;它们的大卵需要大量能量来维持。雌性越大,她可以携带更多的卵,并且可以生育更多可能存活到成年的后代。精子不需要太多能量或空间来维持,所以雄性不面临变大的压力。僧帽水母触手的使用只在较小的动物中有效。因此选择可能有利于雄性保持较小的体型,以继续利用这种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与捕食者
印太水孔蛸的捕食者包括蓝鲨、鲔鱼和旗鱼。雌性水孔蛸可以根据需要卷起和展开它们的网状毯。这个毯子可以让章鱼看起来更大,雌性也可以切断毯子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1963年首次观察到雄性水孔蛸使用葡萄牙战舰的刺。章鱼的四条背部触手上附着着葡萄牙战舰的触手。目前尚不清楚水孔蛸是否对刺中的毒素免疫,或者它们只是将刺保持在不敏感的组织上。这些触手的使用既可以作为防御和进攻的机制。葡萄牙战舰的毒素可以驱赶捕食者,但也可以用来捕捉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