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小泉

张小泉

张小泉(明朝万历年间——康熙初年),南直隶徽州府县会昌乡(今属黟县)人,张小泉剪刀创始人。

张小泉自幼随父经营店铺,学习锻造手艺。1628年继承父业,将”张大隆“招牌名改为”张小泉“。同年,逃难到杭州市。1663年,将”张大隆“店号正式改为”张小泉剪刀店”。此后经营店铺,精进手艺,直到康熙帝初年,染病去世。

张小泉因为手艺精湛,被人们称为“剪刀王”。他创立的品牌经久不衰,2006年,“张小泉刀剪锻制技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物生平

人物出身

明末万历年间,张小泉生于南直隶徽州府黟县,父亲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市学艺。万历年间,张思佳在黟县城边创立品牌“张大隆”,他改良后的剪刀更加锋利,广受好评。张小泉在父亲的指教和自身不断实践中,也练就了一手制剪的好手艺。清兵入关时张小泉带儿子张近高逃到杭州市,在吴山脚下的大井巷内,开设了“张大隆”剪刀作坊,悉心研究铸造技艺。

崇祯年间,黟县一个小村庄的张姓人家,村民都叫男人“张铁匠”。张铁匠的妻子即将生产,某天,妻子突然感觉到胎儿有异动,肚子开始疼痛,希望回到婆家生产。他妻子走到半路的时候,疼痛难忍。记起以前曾经听人说过,水有助于生产,于是走进路边温泉生产。随后孩子出生。张铁匠害怕妻子无人照顾,就请假回家探望妻子。正巧,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张铁匠赶来后,将妻子和孩子带回了家中。妻子向张铁匠询问起名的建议,张铁匠想到孩子在泉水中出生,就给孩子起名为张小泉。

手艺启迪

据史料记载:张小泉定居杭州大井巷以后,一天,大儿子张近高到铁匠铺前面的水井里取水,归来告诉张小泉今天的井水总是浑浊腥臭。井是当地的凤水井,村里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讲述了一个传说:凤水井直通钱塘江,江里有两条大蛇,每隔五百年到井里生小蛇,到晚上出来抓小孩喂小蛇。张小泉听了这个故事,就喝了雄黄酒跳到了井里与大蛇搏斗。搏斗后,张小泉除掉了乌梢蛇,拎着蛇尾爬出了井圈,大井里的水又恢复了原样。张小泉是个有心思的人,见蛇尾弯曲,就蹲在地上观察,不由灵光一现,在泥地上画出一个图样来。后来按图样,在蛇颈相交的地方安上一枚钉子,把蛇尾弯过来的地方做成把手,又把蛇颈上面的一段敲扁,磨得飞快飞快。这就成了张小泉造出的第一把大剪刀。

经营店铺

张小泉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手艺,他锻打剪刀重“三功”(火功、锤功、装功)。1628年,张思佳死后,张小泉从其父亲手里接管店铺管理,清兵入关时张小泉带着儿子张近高逃难到杭州市,在吴山脚下的大井巷内,开设了“张大隆”剪刀作坊,自产自销,为了避免其他店铺的假冒,将“张大隆”的招牌改为自己的名字“张小泉”。为了提高工艺,张小泉多次前往绍兴市学习吴越锻造“龙泉宝剑”的经验,在剪刀上首次“镶钢”锻压,并用苍山刀石和镇江市泥砖磨砺,制成的剪刀“硬剪铜皮不卷口,软剪丝绸不打滑。”1663年,张小泉将“张大隆”的店号正式改名为“张小泉剪刀店“。传说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时,微服私访,路过张小泉的剪刀店,张小泉觉得其人气质与他人不同,就猜想他是乾隆,便一直附和,乾隆大喜,于是命人带几把剪刀回到宫中,宫女一用就说它是剪刀中的上品。从此,张小泉剪刀被列为钦点贡品。

染病去世

康熙帝初年,张小泉染病去世,其子张近高继承父业,为防止冒牌,将“张小泉剪刀”改名为”张小泉近记”。

人物评价

王忆萍在《张小泉一一小剪刀,大品牌》评价到:“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这是近代剪刀行业中的两名“状元”。

浙江档案在《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中评价:张小泉制作认真,质量上乘,打造的剪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剪切锋利、开合和顺、样式新颖、手感轻松。

刘丰在《张小泉剪刀》中评价到:张小泉研究出了刃口“嵌钢(又称镶钢)”的制作方法,打铁的本领更比其父高明。制成的剪刀镶钢均匀,刀口锋利。因其做工精细,剪刀轻便,开闭自如。采用镇江市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磨制,使剪刀光亮照人,他人制作的剪刀无法与他匹敌。

剧作家田汉评价张小泉制作的剪刀“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市何止如并州。”

荣誉成就

张小泉创立的品牌“张小泉剪刀“,经过不断的传承发展,获得多个国际奖项。

1910年获南洋劝业会银质奖。

1915年获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二等奖

1929年张小泉剪在首届西湖博览会获得特等奖

1965-1988年期间,张小泉剪刀连续五次的全国剪刀质量评比中荣“五连冠”。

1997年,“张小泉”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06年,张小泉剪刀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张小泉”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

个人生活

明末黟县会昌乡人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市学艺。张小泉在父亲的指教和实践中,也练就了一手制剪的好手艺。 明朝末年,张思佳和张小泉父子二人,以制剪为业。张小泉经过反复琢磨,创制出嵌钢制剪的新技术。他们选用闻名的“龙泉”钢为原料,制成的剪刀,镶钢匀,磨工精细,刀口锋利,开闭自如,因而名噪一时。

张小泉在泉水里出生,便起名张小泉。

张小泉这人生性暴躁。爱打抱不平,所以得罪了财主富绅,流浪到杭州市,在大井巷里开起铁匠铺来。

张小泉定居杭州大井巷以后,一天,大儿子张近高到铁匠铺前面的水井里取水,归来告诉张小泉今天的井水总是浑浊腥臭。井是当地的凤水井,村里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讲述了一个传说:凤水井直通钱塘江,江里有两条大蛇,每隔五百年到井里生小蛇,到晚上出来抓小孩喂小蛇。张小泉听了这个故事,就喝了雄黄酒跳到了井里与大蛇搏斗。搏斗后,张小泉除掉了乌梢蛇,拎着蛇尾爬出了井圈,大井里的水又恢复了原样。张小泉是个有心思的人,见蛇尾弯曲,就蹲在地上观察,不由灵光一现,在泥地上画出一个图样来。后来按图样,在蛇颈相交的地方安上一枚钉子,把蛇尾弯过来的地方做成把手,又把蛇颈上面的一段敲扁,磨得飞快飞快。这就成了张小泉造出的第一把大剪刀。

以前,人们还不知道用剪刀,生活很不方便。张小泉造出剪刀以后,裁衣剪线就方便得多了。因此大家到张小泉铁匠铺来买剪刀。

张小泉剪刀的名气后来越传越大,便成了闻名全国的杭州市特产。张小泉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各立门户,三家铁匠铺都用“张小泉剪刀”的招牌。张小泉还收过不少徒弟,于是,也都挂起这个招牌来。经后世相传,杭州的“张小泉剪刀”店也就越来越多,所以到后来,杭州的刀剪铺挂的都是一色“张小泉剪刀”店的招牌。

后世影响

首次上市中国刀剪股

2000年前后,杭州市上海市”张小泉”改制;2006年,张小泉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2012年,杭州张小泉、上海张小泉“合体”,张小泉品牌完成了整合。2021年9月6日,“张小泉”成功登陆创业板并在创业板上市,在上市首日,张小泉股价便大涨394%,市值最高达到了60亿。

传承中华品牌

品牌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也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品牌的传承与发扬是新一代张小泉人的历史使命。张小泉”品牌是中国刀剪行业为数不多的百年品牌,2006年,“张小泉”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张小泉在多年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秉持百年老字号二次创业的心态,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与传统刀剪产业深度融合,推行“管理采取新手段、生产采用新装备、营销引进新模式、研发导入新思路”的“四新”策略,顺应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2007年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还走出国门东渡日本,在海外办展引起轰动。

相关纪念

张小泉博物馆

1993年,为纪念张小泉,在杭州市的张小泉剪刀厂内,建成了中国当时唯一的一家以收藏剪刀、研究剪刀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张小泉剪刀博物馆。博物馆内展出剪刀、刀具、指甲钳、书画作品、剪刀生产工具等五个品类共1500余件藏品,并收有大量古代剪刀图片、文字资料及复制品。

张小泉刀剪科教基地

张小泉刀剪科教基地集传统文化展示、品牌传承宣传、社会教育交流于一体。通过“视、听、感、触”全方位认知新体验,促进人们对民族品牌的认知和认同,推进民族品牌的复兴。是学校师生接受社会教育实践的重要场所和世界认识和了解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认识了解“张小泉”的一个重要窗口。基地主要开展老字号文化科普教育、制剪工业发展科普教育、剪刀锻制技艺体验等活动。张小泉刀剪科教基地通过非遗活态演示、校企博共建等活动形式,面向青少年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传播优秀的民族品牌文化

参考资料

张小泉剪刀.杭州档案.2023-11-07

..2023-11-13

..2023-11-13

..2023-11-13

张小泉.张小泉.2023-11-07

非遗中国:张小泉剪刀制作技艺.手机新浪网.2023-12-10

..2023-11-13

张小泉剪刀的传说.中国华文教育网.2023-12-10

一把剪刀撬动亿级产业 400年的张小泉能否剪出新故事?.百家号.2023-12-10

张小泉:历经400年传承与创新的中国刀剪品牌.网易手机网.2023-12-10

断刀、刷单、被罚,近400年的张小泉究竟怎么了?.新浪财经.2023-12-2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1-13

..2023-11-15

徽州故事|制剪名家张小泉的故事.今日头条.2023-12-21

400岁的张小泉成功上市,60亿“老字号”焕发第二春?.澎湃新闻.2023-11-15

张小泉:民族品牌的瑰宝.中国品牌总网.2023-11-15

..2023-11-15

张小泉刀剪科教基地.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