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朱耷

朱耷

朱耷(1626年—约1705年),谱名朱统𨨗,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时释名传綮,汉族,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1626年,朱耷出生在一个封建贵族家庭,袭封为辅国中尉。祖父朱多炡,善诗词,精书画,父亲朱谋觐,擅工书画。朱耷8岁就能作诗,11岁就能作画,少时,他就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后朱耷先后在进贤、新建、奉新山中隐居。清顺治帝五年(1648年),朱耷削发为僧,6年后,他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朱耷36岁的时候,来到南昌城南郊的天宁观道院做主持改信道教,后将天宁观改为青云圃。康熙十七年(1678年),朱耷受临川县令胡亦堂的邀请在临川居住了一年多,但这也导致他发了狂病。病愈后,朱耷回到青云谱,在那里度过了60岁的生日。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朱耷离开青云谱区,隐居在南昌附近几处寺庙道观中。这段时间,朱耷访友作画,画作颇多,这也是他创作的旺盛时期。之后他在南昌市城搭建了一所草堂,名“寤歌草堂”,直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朱耷寿终,享年80岁。

朱耷擅书画,早年书法取法黄庭坚。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三百年来,八大山人一直备受关注,无论人品、画品、书品,都堪称“上品上”,是公认的继往开来的艺术大师,在美术史上产生巨大影响。其后的中国画坛,无数画家都或多或少受其启迪,从石涛到清中叶“扬州八怪”再到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诸名家,都对其极为推崇。朱耷一生,画作颇多,代表作有《孔雀竹石图》《古梅图》《河上花图卷》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626年,朱耷在出生在南昌一个传统封建家庭,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九世孙子。宁王封地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市等地,共分八支,朱耷是弋阳王七世孙。朱耷祖父朱多炡是一位诗人兼画家,他的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朱耷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但在中年患暗疾去世,他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十五岁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自缢身亡,明朝土崩瓦解,朱耷身为王孙,被清军追杀,他先后逃至新建和新丰的山中藏身。

削发为僧

明王朝陷落之后,南逃的明朝官僚在南京建立了小朝廷,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瓦解了,清军入关之后开始推行剃发令,在这种情形下,汉族遗民生活越来越艰难。顺治五年(1648年),朱耷妻子亡故,他便奉母带弟在进县出家当了和尚,法名传綮,朱耷出家后,潜心礼佛。顺治十年(1653年),朱耷拜进贤介冈灯社的耕庵老人为师,在出家五年后正式成为耕庵老人(弘敏)的法嗣弟子。朱耷在修禅之余,很快就在书画中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顺治十六年(1659年)朱耷画了《传綮写生册》。清政府入关之后,为了加强寺院的控制,开始对寺院人员登记验明身份,朱耷担心自己王室身份泄露,于是离开介岗灯社前往芦田耕香院。康熙四年(1665年),清政府对寺院的管控放松,朱耷逐渐走出耕香院,开始了云游生活。在这段时间,朱耷结识了不少有识之士,诗画应酬逐渐增多,还结识了裘琏及其岳父胡亦堂。

改信道教

朱耷三十六岁时,想“觅一个自在场头”,于是他找到了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宁观。1662年,朱耷改建天宁观,并将其更名为“青云圃”。在之后的两年,朱耷往返于南昌城与青云谱之间,青云谱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青云谱重建之后,朱耷便定居在此处,朱耷在此居住十多年后,改信道教,成了青云谱的开山祖师。改信道教之后朱耷取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朱耷的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不在于宗教信仰,而是为了逃避清朝满洲贵族对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借以隐蔽和保存自己。

还俗

康熙十一年(1672),朱耷的老师与益友弘敏禅师圆寂了,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七日,朱耷的僧友黄安平居士应他的请求为他绘制了一幅全身肖像,即现在传世的《个山小像》。康熙十六年(1677)秋冬之间,朱耷携《个山小像》请饶宇朴题跋,并郑重其事地请饶宇朴“以后直以贯休、齐已目我矣”。康熙十七年(1678年),朱耷临川县令胡亦堂的“延请”,勉强在临川住了一年多。康熙十八年(1679),朱耷参加了胡亦堂举行的“梦川亭”雅集,他的才华获得了文士学人的敬佩,都愿意和他交往。康熙十九年(1680),胡亦堂被调任京官,朱耷和裘琏多年交往也因此中断,他在临川已经无法呆下去。这期间,因为长期的压抑抑或是先天遗传的原因,朱耷患病,发病时他会时而哭泣、时而大笑,还会将僧衣焚毁。疯癫的朱耷走出临川,回到了南昌。到南昌后,朱耷被一个族侄认出领回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才恢复正常。经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朱耷冲破禅关,回到世俗。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朱耷创作了《古梅图》,展现了内心的激烈矛盾。朱耷的作品逐渐增多,作品艺术也逐渐成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朱耷在作品落款中首次使用“八大山人”的白文方印,从此以后,“八大山人”的署款一直到他去世。

晚年生活

还俗后的朱耷先是被族侄收留,后来又搬到西埠门。朱耷还和南昌城北北兰寺的住持澹雪过从甚密,现存作品中,留有他为澹雪所作的《芝兰清供图》。在为北兰寺绘制壁画的工作中,朱耷还结识了画家罗牧等人。朱耷还俗后依靠卖画维持生计,但对于他不认可的官吏,朱耷也借手中的画笔对他们表达了讽刺和不屑。他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为当时的江西省巡抚宋荤所画的《孔雀图》,就被认为是对宋荤的讽刺。在这一年的秋天,朱耷和一个叫邵长衡的士子相识,邵长衡钦佩八大山人的气节,两人在雨夜畅谈,邵长衡被八大山人传奇跌宕的人生经历所震撼,写下了的《八大山人传》。1694年,朱耷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盖了一所草房,题名为“寤歌草堂”。朱耷晚年一直居住在这里,主要靠为人作画或卖画维持生计。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朱耷在“寤歌草堂”去世,享年80岁。

主要作品

画作

作品鉴赏

《眠鸭图轴》,是朱耷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创作于1689年,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此画及其怪诞,鸭子的身体紧紧的贴在一起,其形状像礁石,立于沧溟之间,分不清是鸭子变成了礁石还是礁石变成了鸭子。画作恍恍惚惚,没有一个定性,表现了朱耷荒诞的内心世界。

《孔雀图轴》,是朱耷创作于1690年的 画作,这也是他最经典的作品,此画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一幅讽刺画。画上,一对瞪眼鼓腹的孔雀立在危石之上,孔雀背后是几笔浓墨写就的竹叶和以淡墨勾勒的牡丹石壁,石壁上题了一首七绝诗:“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1974年台湾的李霜叶先生考证了此画后认为,朱耷此画是讽刺的清代江西巡抚宋荤,孔雀的三根羽毛象征的是清朝官员帽子上俄花,孔雀脚下的危石象征着清朝摇摇欲坠的统治。这是朱耷对清廷官员的讽刺、挖苦。

《孤鸟图轴》,是朱耷晚年的一副精品力作,此画最能代表朱耷的构图风格。这幅画是朱耷在1692年创作的,此画及其简介,画面左下角有一支树枝,树枝上站着一支雏鸟,右上角则有朱耷的题款。

书法

朱耷在书法方面有《临兰亭序轴》《临“临河叙”四屏》《传綮写生册》,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诗书轴册等,都在国内外的博物馆、院中珍藏。朱耷的书法作品,除开单独的书法作品,大多散见于书画中。

艺术风格

朱耷在艺术创造上有杰出成就。他一生以绘画为主,并结合诗、书、篆刻进行艺木创作。在题材上,他常画花鸟鱼鸭、山水树石,还善画鹿、龙和人物等,其中尤以花马画最为出名。在画法上,他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而精工之作也非常高妙。在创作上,突出的特点是 “少",描绘的对象少,用笔少,七八笔便成一幡画。他取法自然,独创新意,笔画简练,达到“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朱耷的作品,表现了鲜明的爱憎。画中以鼓腹的鸟、瞪眼的鱼,其至一足着地的禽鸟,表示与清廷势不两立:还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级起来草写,形似“哭之"“笑之”字样。此外,还有许多隐晦的诗词跋语,以其含蓄深奥的象征手法寄寓他对清廷永不屈服的态度。他的《孔雀图》及其题诗,辛辣地讽刺了,头戴三眼花翎乌纱帽汉族大地主屈膝求荣、投降新主子的奴才丑态,成为中国最早的一副讽刺画。

朱耷作品风格分承先启后时期、探索时期、成熟意境升华,三个时期。康熙帝十一年(1681),八大山人开始了山水画的创作,这时候他的花鸟画已经在享誉画坛,但是他的山水画创作才刚刚开始。早期,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在笔墨风格上承袭了董其昌倪瓒黄公望的画法,作品意境有孤寂之感,可以看出,这时期他还在还俗和不还俗之间挣扎。朱耷最早的传世山水作品是藏在北京博物馆的《秋林独钓图》,此图中山石的画法就模仿了黄公望的技法,山石轮廓坚硬,山体表达简约、俏丽,整体画作散漫随意,但是也富有古雅之味。

在八大山人61到65岁期间,他的作品已经初具八大山人的风格,笔墨风格奔放,构图完整。这时期,朱耷的绘画风格和前一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期间,朱耷的绘画已经从前期模仿先人绘画的风格中挣脱出来。他画作的构图已经趋于繁复,空间的层次感增强,画作的物件显得十分生动。这时期,他在勾勒山石时,会选择梯形、方形、圆形等形状进行创作,对于树枝也采取了各种技巧配合,这使得画中景致富有生机。而在笔墨技法方面,他的风格也由之前的冷峻转为柔婉、安谧、温润等方向。这时期,他的画作已经略具八大山人的风格,但是在画作结构方面还是有些零散,从《仿王蒙山水》《仿吴镇山水》可以看出,朱耷仍处于探索自己风格的转型时期。

在八大山人65到79岁期间,这一时期是他化作风格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时候,八大山人不断学习绘画理论,他的绘画风格也不再局限于“淋漓奇古”,而是转变为更加自然,更加天人合一的风格。从1693年起,朱耷的创作迎来高峰期,此时,他的师法传统越来越广。这时期,朱耷的画作中各类景致遗貌取神,不在进行实景创作,而是其胸中山水的展露。此时,他的花鸟画已经高于遗民情感,反而注重内心的情感表达。1694年,朱耷创作的《山水花鸟画图册》将花鸟和山水画结合,整体用墨潇洒,大胆构图,画中有大量留白,给人以虚幻之感。这一时期,朱耷的画作风格已经成熟。这时期他的画作笔墨丰富,技巧娴熟,画作中表现出朱耷空无的境界,这表示朱耷在晚年已经走出悲怆的心结,将心中的杂念祛除,自然和心灵已经结为一体。到晚年,朱耷的心境更为开阔,因此,他画作中的景致苏朗,空间层次感强烈。虽然在有些画作中,他的技法依然采取了董其昌的画法,但是他使用的更加从容不迫,画面中呈现的秀逸平和,都是前面画作都不具备的。

成就与影响

八大山人是中国近三百多年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与石涛髡残宏仁被称为“四僧”。石涛认为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无比,书法画法前人前。八大山人是公认的继往开来的艺术大师,在美术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在不仅当时便能“名满天下”,在其后的中国画坛,更是启迪了无数的画家,从石涛到清中叶“扬州八怪”再到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诸名家,都对其极为推崇。其中吴昌硕受八大山人影响甚大,他以深厚的篆书石鼓文为基础,在写意花鸟领域开创了一代新风,这正是八大创新精神的延续。到20世纪,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和笔墨技巧成为当时很多画家的学习典范。

作品收藏与拍卖

八大山人的作品现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馆中,其中大部分处于台北故宫博物馆,还有的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更多的收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近年来,八大山人的作品拍卖价越来越高,他的作品拍卖均价都在2000万人民币左右,而最高的一幅《竹石鸳鸯》成交价为1.187亿元。

人物关系

相关评价

学者黄锦祥赞其:“笔笔精奇妙不言!”

评论家王进玉说:“如果你真正读懂了,你会发现虽然扬州八怪风貌各异,且成就非凡,但他们加在一起却终究抵不过一个八大。” 

画家吴昌硕在《效八大山人画》中题曰:“八大山人真迹世不多见,予于友人处假得玉簪花一种,用墨极苍润,笔如金刚杵,绝可爱。临三四处,略有合处。作长歌记之。”

画家齐白石九十一岁在《蜂果轴》中自题:“此白石四十后之作。白石与雪个同肝胆,不学而似,此天地鬼神能洞鉴者,后世聪明人,必谓白石妄语。”

当代艺术大师潘天寿遥承八大山人,其艺术能得八大山人精髓。潘天寿在《听天阁画坛随笔》中多次赞扬八大山人的非凡人品、艺品。“画事以奇取胜易,以平取胜难,然以奇取胜,须先有奇异之禀赋,奇异之怀抱,奇异之学养,奇异之环境,然后能启发其奇异而能成其奇异。如张躁、王墨、牧溪僧、青藤道士、八大山人是也,世岂易得哉?”

相关争议

名号争议

朱耷从1684年就开始使用“八大山人”的名号,但是关于“八大山人”的由来,学界中尚未定义,目前主要说法有三种。最初关于“八大山人”的推测是清代人陈鼎提出的“八大者,四方四隅 ,皆我为大 ,无大于我也”,但是这个观点遭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第二种观点是根据赵子昂书 《八大人觉经》而来 。据《南昌市县志》 载:“故家子示以赵子昂所书《八大人觉 经》。 山人喜而跋之 , 因以自号。”与八大山人有过直接交往的龙科宝 ,在《八大山人画记 》中说:八大山人“尝持八大人觉经 ,遂自号日八大 ”。但是据萧鸿鸣先生考证 ,八大山人跋此经卷的时间是康熙三十一年 (1692年 ),八大山人时年 67岁 。此时的八大山人.不仅使用 “八大山 人”名号 已经有八年的时间,而且其 名号 “八大山人”早已是名满天下了。因此以赵子昂的《八大人觉经》来推断朱耷的名号也不合适。而第三种观点是学者杨新提出的“八”表示朱耷是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王朱权的八代子孙,“大”则和朱耷的小民“耷”有关,“大、耷,取谐音字”,合起来就是“八大”。

生平争议

1960 年在江西奉新县奉先寺发现的《个山小像》上,有八大自题及他人题跋26 处,为研究八大生平身世最可靠的材料,从而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八大山人纪念馆首任馆长李旦,他发表了 《八大山人从考及牛石慧考》一文,揭开八大生平研究的序幕。此文认为八大山人就是清代修复青云谱区的道士朱道朗,从而认定八大“欲觅一个自在场头”,曾隐居于此。对于八大即朱道朗之说,北京学者汪世清作 《八大山人不是朱道朗》 进行反驳。之后叶叶也发表《读朱道朗〈跋耀仙吉肘后经〉后》一文,据此跋考证朱道朗并非八大,并将两人活动进行编年比较,找出年龄的差异与各自不同的封藩世系,以及在宗教信仰活动方面的显著区别,来证明朱道朗不是八大。

抗清争议

关于朱耷是否抗清,后世研究中也有争议。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李旦认为,朱耷曾经和邱维屏商议抗清事宜,而邵长衡在《八大山人传》中也含糊的写了朱耷“弱冠遭变,被逼山中”,这也是后世推断朱耷抗清的依据之一。但学者萧鸿鸣认为将朱耷与邱维屏相交作为印证朱耷的抗清的史实不合理,且邱维屏抗清也无史诗依据,因此,不能判断朱耷也抗清。

轶事典故

亦哭亦笑

朱耷,号“八大山人”,也又“亦哭亦笑山人”,因为朱耷在写“八大”的时候往往连缀笔划,写山人也是一样,这样看起来就像“亦哭亦笑”。

嗜酒如命

八大山人喜欢饮酒,对于邀请自己喝酒的人,他从来不嫌弃对方的身份,不管是贫士或者是市井中屠夫、卖货主人,他都不避贫贱,都欣然前往喝酒,而且必定一醉方休。醉后他必择酒笔墨,淋漓成书成画。他常在僧舍寄宿,小和尚们向他要画,拉袖子牵衣襟的,他也不在意,都坦然处之。那些寒士朋友向他要画,他也从不推辞。只是那些高官显宦要得他一字一画却是难上加难,即使出重金也不能买他的“一石”“一竹”。

后世纪念

纪念朱耷的建筑为八大山人纪念馆,位于南昌城郊的青云谱,此馆占地15亩,内有三进四院二楼一园,院内有众多名古数目。青云谱是一座古老的道院,早年,这个道馆名为岱山,朱耷来此定居后改名为青云谱。1959年,南昌市在青云谱的原址修建了八大山人纪念馆,馆内有5个陈列室,陈列了八大山人及其弟牛石慧百余件画作。1966年,纪念馆被占用,直到1980年,纪念馆才重新以八大山人纪念馆开馆,之后南昌市陆续对八大山人墓、牛石慧墓等建筑修缮。

参考资料

八大山人《竹石鸳鸯》1.187亿元成交——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