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宗敏

刘宗敏

刘宗敏(1607年—1645年),字捷轩,陕西蓝田人,明末农民起义军名将,李自成军主将。

刘宗敏出身于蓝田县的贫苦农家中,是当地一名铁匠。他的父亲因官府逼租税自缢,其母沦为乞丐,后母亲因冻饿而死,刘宗敏被舅父韩清收养。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李自成参加起义,并号称闯将。两年后,李自成已成为山西省境内各支起义军中的重要首领之一。崇祯七年(1634年),李自成的军队到了蓝田,刘宗敏投入其麾下,并因作战英勇,累立大功,深得李自成的信任与器重。李自成继任闯王时,刘宗敏已成为了他的得力将领。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在潼关遭险,刘宗敏随李自成突围进入商洛山,在此休养生息。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军四路围攻起义军,刘宗敏随李自成向西突围,并杀死自己的妻子,誓与李自成共存亡。他们辗转进入河南省,借收纳饥民数万人,并连克宜阳县永宁(今洛宁县)、偃师区等十余县。次年正月,李自成、刘宗敏攻下洛阳市,斩杀弘光帝朱常洵。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下承天后,自封“奉天倡义大元帅”,封刘宗敏为“权将军”。同年十月,起义军攻占西安市,改名西京。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京称王,并大封功臣,刘宗敏被赐封为侯,又自封为“中吉营左军都府左都督”。同年三月十八日,大顺军攻克北京,结束了明朝的统治,刘宗敏被封为“汝侯”。

李自成入主紫禁城后,命刘宗敏节制文官,主持对明朝投降官吏严行追赃助饷。勋戚、文武大臣皆被刘宗敏严刑拷打、索要贿赂,引得怨声载道。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吴三桂上书降清,并与清军一起发动了以剿杀大顺为目的的山海关战役。大顺军大败,被迫撤离北京。清军入关后,继续追击李自成及部。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李自成在九宫山遇害,随后而来的清军抓获了刘宗敏,并将其斩杀于军中。

作为李自成的左膀右臂,刘宗敏始终追随李自成纵横天下,为大顺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其后期的骄纵和暴虐,也是导致大顺政权迅速瓦解崩溃的因素之一。清代历史学家谷应泰就曾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评价刘宗敏为疯狗,意指勇猛但无谋。 当代学者蒋立文则认为刘宗敏对“大顺”农民政权的兴亡,起过特殊的历史作用。

生平

出身贫寒

刘宗敏出身于蓝田县的贫苦农家中,父亲因官府逼租税而自缢,刘宗敏与母亲相依为命,以乞讨为生。刘母因冻饿而死后,舅父韩清便收养了刘宗敏。少年刘宗敏曾拜铁匠为师,学习锻铁手艺,后来成为了当地的一名铁匠。

投奔义军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陕西省灾荒严重,李自成带领一批走投无路的群众,参加了张存孟(不沾泥)领导的起义队伍,号称闯将。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李自成成为山西省境内各支起义军中的重要首领之一。崇祯七年(163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杀到蓝田县时,刘宗敏投入了李自成部队,因其作战英勇,累立大功,深得李自成的信任与器重。崇祯九年(1636年),闯王高迎祥死难,李自成继任闯王,刘宗敏已是其麾下的得力将领。

累立战功

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在潼关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联合剿杀,麾下士卒悉数被击毙,他仅率刘宗敏等十八骑突围,逃往到商洛山休养生息。刘宗敏帮助李自成收拾残兵,扩充队伍,锻造兵器,重整旗鼓,为东山再起做准备。

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军四路围攻商洛市,李自成、刘宗敏等继续向西突围,却又被辅臣杨嗣昌围困于巴西、鱼腹诸山中。为了挽救起义军,刘宗敏杀死自己的妻子,誓与李自成共存亡。他们焚毁重,轻骑突围,一路辗转直奔河南省境内。借河南大旱之机,收纳饥民数万人,并连克宜阳县永宁(今洛宁县)、偃师区等十余县。刘宗敏在战斗中身先士卒,沉重地打击了明朝的主力军。次年正月,李自成、刘宗敏攻下洛阳市,斩杀弘光帝朱常洵,并将王府金银悉数赈济灾民。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下承天后,自封“奉天倡义大元帅”,并封刘宗敏为“权将军”。同年十月,潼关县被攻陷,西安市守将投降,起义军顺利进入西安。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定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并大封功臣,刘宗敏被赐封为侯,后又自封为“中吉营左军都府左都督”。之后的两个月,刘宗敏随李自成继续东征,并于三月十八日攻克北京,结束了明朝的统治,刘宗敏再次因功被封为汝侯。

追赃助饷

大顺政权建立后,降顺的明朝官员多达三千余名,除被录用的九十余人外,其余全部交由刘宗敏等人监押,对他们进行拷掠和追逼两江总督,以充实国库。拷掠之前,李自成曾指示刘宗敏等对投降官员要区别处理,但刘宗敏置之不理,对所有旧官不分良莠,共加刑杖,鞭打棍敲,炮烙火尺棚弦之法,无所不至,甚至还将无辜的富贾平民捆缚于军中,捞掠尽。作为军队最高长官的刘宗敏对将士却极其放纵,一些兵将“以宫窑花碙做马槽,文犀杯大者捣蒜韭,小者注油燃灯”,被兵政府侍郎申斥后,刘宗敏不仅不约束兵将,反而将兵政府侍郎罢职并逮捕入狱。当李自成对此行径进行干涉时,刘宗敏竟蛮横地反唇相讥。刘宗敏的行为,将大批本可以争取的地主、官员及富贾推向了大顺政权的对立面。诸官被释放后,虽有一部分仍送吏政府选用,但多数纷纷南渡或降清。

兵败被杀

明朝覆灭前夕,崇祯曾下诏吴三桂入京支援,吴三桂到达山海关时,京师已失陷。此时,李自成劫走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试图招抚他,吴三桂本想投降,但听闻其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抢走,一气之下返回山海关,率大军攻打大顺政权,李自成大怒,亲率十万大军抵抗。吴三桂生畏,遂上书向清乞降。辅政的爱新觉罗·多尔衮早打算入主中原,借机与吴三桂联合,在山海关与大顺军战。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万大顺军布阵于关内,清军相对设阵。双方均以精锐之士奋力搏战。交战良久,清军从吴三桂阵地的右边突然出击,冲击大顺军中坚。李自成原本挟太子在高岗观战,见清军突击,立即策马下岗奔走。清军追出四十里,大顺军大溃,互相践踏,死伤无数,尸横遍野。李自成逃到永平,清军紧随追击。吴三桂的前锋到达永平,李自成杀死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奔回京城。

回到京师后,李自成将强行索得的黄金以及宫中库藏、器皿,全都熔化,铸成千金饼,用骡车运回西安市。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称帝号,追尊七代以内祖先为帝后,立妻子慧贤皇贵妃为皇后,当晚焚烧宫殿以及九门城楼。第二天早晨,李自成挟持太子、永王和定王向西逃走。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三十日,大顺军撤离北京,李自成路经河南省时听信牛金星谗言,杀死李岩,使刘宗敏痛恨牛金星,认为牛金星“无一箭功,敢擅杀两大将(李岩和李牟) ,须诛之”。大顺军内部离心离德,节节退败。

顺治二年(1645)九月,李自成逃到了九宫山,亲率骑兵在山中抢粮食时,被村民发现,击中头部而亡。随后而来的清军抓获了刘宗敏,并将其斩杀于军中。

重要争议

《明亡述略》《四王合传》《甲申纪变实录》、陆次云的《圆圆传》、钮琇的《圆圆》都认为李自成夺取了陈圆圆,但这一说不大符合历史实际,为人们所不取。人们一般认为陈圆圆被刘宗敏所夺,或曰此时陈圆圆尚未归吴三桂,陈其年《妇人集》说:“李自成之乱,圆圆为贼帅刘宗敏所掠,我兵人燕京,圆圆归某王(指吴三桂)为次妃。”《庭闻录》的记载是“时有人卫之命,疾驰赴京,欲乘便取。中途闻刘宗敏踞田弘遇宅,挟沅日事酣宴,遂大怒,出关乞师”。全祖望《亭集》指出,陈圆圆“见系于刘宗敏,既而沅为宗敏所携去,不知所往。则国难时,沅尚未归吴也”。

轶事典故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李自成决定登基称帝,先后归附的明朝官僚和地主阶级纷纷支持。但刘宗敏却对此十分的反感,甚至发泄不满:“我与他 (自成)都是一起闯天下的人,为什么要向他行大礼?”在大顺丞相牛金星的极力敦促下,刘宗敏才同意参加登基大礼。登基大礼将行时,鸿胪寺官员递给刘宗敏一份文书,请求刘宗敏到时尊请皇上进宫登基,刘宗敏极不情愿问:“这是什么意思?为何要尊请?”官员解释了一番,最后说道:“诚请阁下尊从朝廷的礼仪。”登基大礼举行时,文武百官向李自成参拜行礼,刘宗敏坚持不拜,又是牛金星的再三解劝,刘宗敏才勉强拜了两拜。

人物评价

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伟业在《鹿樵纪闻》中评价刘宗敏骁勇善战。

清代历史学家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评价刘宗敏为疯狗,意指李自成手下如刘宗敏及白旺等人,虽勇猛但无谋。

明末清初学者钱只在《甲申传信录》中评价刘宗敏悍勇善战,是李自成的心腹,众士卒都称他为领哨刘爷。

当代学者蒋立文在《浅谈刘宗敏在“大顺”农民政权中的历史作用》中评价刘宗敏:提起明末义军名将刘宗敏,人们并不感到生疏。尽管他在当时各路义军领袖中,不论声望、地位和政治影响都比不上李自成张献忠,但他对“大顺”农民政权的兴亡,却起过特殊的历史作用。

著名史学家陈生玺评价刘宗敏,是仅次于李自成的第二号人物,他的行为和举止,对李军来说是举足轻重并影响全局的。

军事专家薄俊元曾写诗评价刘宗敏:义军总哨威名扬,荡闯拼搏若寻常。败隐商洛市志不矢,胜初荆襄气更昂。夺关斩将履平地,跃马挥鞭踏京邦。铁匠功过青史铭,后人启示思索长。

纪念场馆

2008年通城县塘湖镇润田村老刘家祠堂出土其石质灵位,其高115cm,宽77cm厚7cm,上刻有“迁崇始祖刘宗敏老大人勇将之神位”,旁有“永昌二年八月立”。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李自成座下第一大将刘宗敏的最后结局如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7).中华网.2024-05-06

红颜怨.豆瓣.2023-10-19

李自成.豆瓣.2023-10-19

双雄会.豆瓣.2023-10-19

碧血剑.豆瓣.2023-10-19

江山风雨情.豆瓣.2023-10-19

碧血剑(2007).豆瓣.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