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救护
《中国救护》是由bilibili与西安笃影文化联合出品,人民卫生出版社监制,任茹执导的一档大型院前医疗急救纪录片。该纪录片于2023年10月6日起每周五21:20在天津卫视和哔哩哔哩播出。
《中国救护》聚焦于中国天津、重庆市、杭州市三座城市的急救工作现场,通过24小时纪实跟拍,真实记录了急救现场的工作状况,展现了急救人员的专业与热忱,以及他们争分夺秒挽救生命的过程。
剧情简介
《中国救护》驻扎在天津市、重庆、杭州三座城市一线急救工作现场,通过24小时纪实跟拍,真实记录了急救现场的工作状况,从120调度中心、急救车厢,到医院急诊部,进行多地多机位拍摄,透过九集真实鲜活的院前急救案例,展现了急救人员的专业与热忱,以及他们争分夺秒挽救生命的过程,展现温暖动人的中国故事。
制片信息
参考资料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中国救护》是一部深刻揭示生命急救现场的真实记录片,自2020年筹备以来,于2022年开机,由总导演任茹带领团队深入家庭和医院,捕捉120急救的突发状况和真实瞬间。该片巧妙地将日常医学常识和急救技巧融入故事中,以轻巧温暖的方式向观众传递实用医学知识,同时在感受生命的珍贵和温暖的同时,增强观众的生命守护意识,让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拍摄过程
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采用了多机位、多地拍摄的方式,深入120调度中心、急救车厢以及医院急诊部,全面记录下急救过程中的每一个真实瞬间。为了更加真实地呈现急救现场,摄制组还使用了Go Pro等纪实摄像头,以及医生胸前的纪实小摄像头,积累了大量的珍贵素材。在经历了308天的拍摄,超过600次急救任务后,实拍素材量高达196TB,为观众呈现出一部内容丰富、视角全面的纪录片《中国救护》。
在紧张而有序的拍摄过程中,为捕捉现场真实情况,摄制组设立了A、B两个拍摄小组。A组全力以赴跟随救护车出警,记录下紧急救援的第一现场;B组则专注于医院内部的拍摄,全面展现急诊部的忙碌与挑战。然而,由于现场环境的紧张与复杂,两个小组之间的沟通成为了拍摄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现场导演在紧急的救援时刻无法立即判断素材的质量,也没有时间审看拍摄的素材,这使得无论是A组还是B组,都无法准确了解自己到底拍到了哪些镜头。尽管面临挑战,摄制组成员仍然凭借专业素养和团队合作,克服了困难,为观众呈现出一部真实、感人的纪录片《中国救护》。
后期制作
面对庞大的素材量和管理难题,天津市、重庆市和杭州市三地的导演团队通过详尽的手记复盘和评分系统,对海量素材进行了筛选和梳理。他们将患者配合度低或案例常规的素材评为C级,而将更具价值和深度的故事标记为B级以上,并进行后续的深度挖掘和追踪。经过精心编辑,制作组最终从1620小时的素材中精选出37个故事,串联成了9集纪录片《中国救护》。这部作品不仅包含了急救过程中的喜悦与悲伤、汗水与泪水,更以客观冷静的视角探讨了医患关系,展现了社会万象中的治愈瞬间,以及对生命深深的敬畏。
音乐原声
所获奖项
宣传与发行
前期宣传
播出信息
《中国救护》于2023年10月6日起每周五21:20在天津卫视和bilibili播出。
作品评价
与其他医疗类纪录片不同的是,《中国救护》的镜头所聚焦的是最容易被大众忽视,同样也是情况最紧急的环节──院前急救,将日常相关的医学常识、急救技巧融于整个纪录片,并透过更轻巧、更温暖的形式将知识点输出给观众,让更多人在被善意治愈的同时,了解和掌握疾病和意外发生时“急救的正确打开方式”。跟随纪录片镜头,观众不但能感悟生命可贵与人间暖意,也能收获实用的急救医学知识。(天津日报 评)
在《中国救护》里,除了感动温暖的瞬间,还有医护人员各种与死神赛跑的高燃瞬间。这些关于病人求生的勇气和战胜死亡的意志,急救人员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病患及家属的善意,都被《中国救护》的镜头一一记录并呈现,以不动声色的穿透力与辐射力,直击痛点的同时,也直击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今晚报 评)
意义
《中国救护》将日常相关的医学常识、急救技巧融于整个纪录片,并透过更轻巧、温暖的形式将知识点输出给观众,更多人在被善意治愈的同时,了解和掌握疾病和意外发生时“急救的正确打开方式”。
参考资料
中国救护.哔哩哔哩.2023-10-10
聚焦一线急救工作现场 《中国救护》开播.微信公众平台.2023-10-10
当120警笛响起 为生命争分夺秒(图).天津日报数字报纸-导航页.2024-03-20
《中国救护》今晚开播.天津日报数字刊平台.2024-03-18
#中国救护#.新浪微博.2023-10-10
2023年度中国影响力十大纪录片系列推荐活动发布.澎湃新闻.2024-03-18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公布 2023年第四季度优秀网络视听 作品推选活动评审结果的通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4-03-18
一口气发布36部纪录片,B站持续押宝长视频.界面新闻.2023-10-10
《中国救护》今晚收官.中工网.202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