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明王
孔雀明王(梵语:梵名Mahā-mayūrī-vidyā-rājñī,藏语:རྨ་བྱ་ཆེན་མོ།),梵名音译为摩诃摩瑜利罗阇,汉名又译孔雀大明王,也称大孔雀明王菩萨、佛母大孔雀明王、孔雀多罗菩萨、孔雀度母,简称孔雀明王。
其起源自《孔雀明王经》记载的佛经故事,主要有“佛祖化身”、“阿育王与孔雀王的融合”两种学说。汉传佛教与东密认为其是大日如来、释迦牟尼佛的化身,藏传佛教视其为佛母五大明王之一。其形象多为一面四臂,因为其能够消除毒害与病苦、护国息灾、祈雨停雨等神力,民间多有其造像、画像,以求其保佑。诸如《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也有其艺术形象。
主要记载孔雀大明王的佛教典籍是《孔雀明王经》,其存在诸多译本,译名有《佛说大金色孔雀王咒经》《孔雀王咒经》等,也是最早传入中原地区的密教经典之一。由于修持孔雀明王法门所获得的诸多现世利益,因此,深得僧俗两界广泛的传持,演绎出众多写本、版本。孔雀明王信仰无论是在汉传密教、滇密、藏传密教,抑或是日本密教,都是给予了高度重视。
名号
孔雀明王,由梵名“Maha^ - mayu^ri^ - vidya^ - ra^jn~i^”音译为摩诃摩瑜利罗阇。汉名又译孔雀大明王,也称大孔雀明王菩萨、佛母大孔雀明王等。孔雀明王是光明之主的意思,拥有摧破烦恼业障的德性。
源流
孔雀明王及其陀罗尼为世人所知的开始,源自于佛经故事。据唐不空译《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记载,莎底比丘刚出家不久,为众比丘们砍柴烧水时,被一条大黑蛇咬伤昏睡过去,阿难陀为救被蛇咬伤的比丘,去告诉佛陀,佛陀讲了孔雀王咒,此咒能解除毒害,莎底比丘果然得救。另外一则故事则讲有金曜孔雀王居住在雪山,每天都念诵孔雀王咒,生活安稳,但是某日由于与孔雀女的玩耍,忘了念诵护咒孔雀王咒,所以被猎人捕捉、绑住。幸好这位金色光明孔雀王及时记起持诵孔雀明王法,从而逃生。
化身说
竺法护所译的《生经》卷五《佛说孔雀经第五十一》佛陀本生故事中有佛祖告诉众比丘说,那时的孔雀就是他本人; 密教经典中也有记载孔雀王是大日如来的化身。上述种种,说明“孔雀”“孔雀王”是佛陀的本身,被世人称为孔雀明王。
阿育王说
也有学者认为,孔雀明王在古印度出现,与当时极力扶持佛教的孔雀王朝有着密切的关联。孔雀王朝的图腾就是孔雀,阿育王也被称作孔雀王,后来阿育王就把国家的守护神孔雀神吸收为佛教的守护神了,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与孔雀王的形象相融合,最终成为密教的孔雀明王。四川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大佛湾第13号中央有孔雀明王巨像,左壁上层还刻有向上直伸展的一只巨手,上面刻有云饰。关于巨手的意义,陈灼先生认为: “是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时‘一手遮天’的故事。”
宗教角色
佛母五大明王之一
佛母五大明王(五位女性明王)指:大随求明王、大千摧碎明王、随持密咒明王、大寒林明王、大孔雀明王五位佛母,与之相对的有:《大随求陀罗尼经》《守护大千国土大明王陀罗尼经》《大威德神咒经》《尸多林经》《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五部经典。不空将孔雀明王作为诸佛之母般若的代表,北宋施护甚至将《孔雀明王经》等同于一切如来,强调其降伏诸魔、息止灾变、护持佛法及国界的功能。
密教四大法门之一
此尊相传为毗卢遮那佛或释迦牟尼佛的等流身,密号为佛母金刚、护世金刚。在密教修法中,以孔雀明王为本尊而修者,称为孔雀明王法、孔雀明王经法,又称孔雀经法,为密教四大法门之一。这是一个可以消除鬼魅、毒害、恶疾的修持法门,是依据 《佛母大金耀孔雀明王经》 或 《孔雀明王仪轨》,以孔雀明王为本尊所修之秘法。
道教宝月光皇后
在道教中也有一部《孔雀明王经》,共三卷,全称是《太上元始天尊说宝月光皇后圣母天尊孔雀明王经》。其中提到“佛中即孔雀如来,道中乃是宝月光皇后”,这即是说道教的孔雀明王就是佛教的孔雀明王,被尊称为宝月光皇后。道教持诵此经也是为了消灾解难,护国济民。
宗教形象
依据《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所载,孔雀明王的法相为一面四臂之相,骑一只金色孔雀,故曰孔雀明王。明王非忿怒尊, 现慈悲相,全名佛母大孔雀明王。一般都是白色,穿白缯轻衣。有头冠、璎珞、耳珰、臂钏等装饰。四只手臂从右至左分别持敷莲花、俱缘果、吉祥果和孔雀尾。手中的四种持物,表示密教成就悉地的四种坛法,即敬爱法、调伏法、增益法、息灾法。莲花表敬爱,俱缘果表调伏,吉祥果表增益,孔雀尾表息灾。
民俗信仰
祈雨
《孔雀明王经》与祈雨有着密切的关系,《宋高僧传》卷一《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中记载了有关唐朝不空三藏法师依凭孔雀明王法祈雨之事。天宝五年,不空遍游五印度,再次返回长安,住净影寺,为玄宗灌顶。因为干旱,皇帝下诏祈雨。不空设立孔雀王坛来祈雨,不到三天,果然下雨。皇帝十分高兴,赐给不空紫僧衣一副,并且亲自为他披上,还赏赐绢二百匹。
相关典籍
孔雀明王的经典是《孔雀明王经》(Mahā Māyūrī Vidyā Rājñī),有许多不同译本,包括:东晋帛尸梨密多罗译《佛说大金色孔雀王咒经》1 卷,高丽藏佚译者名,元藏、明藏题帛尸梨密多罗译。释藏中尚存两本,实则为一,只是其中一本译文较长而已。高丽藏中两本皆名《佛说大金色孔雀王咒经》,元藏、明藏一名《佛说大孔雀王咒经》,一名《佛说大孔雀王杂神咒经》。失译者名《大金色孔雀王咒经》1 卷(今附秦录)。后秦龟兹鸠摩罗什译《孔雀王咒经》1 卷,文末译有孔雀王咒场,不过现在学界基本认定为中土伪经。南朝梁僧伽婆罗于 516 年译《孔雀王咒经》2卷,为此经的首次全文翻译。唐义净于 705 年译《佛说大孔雀咒王经》3卷,附有《坛场画像法式》。唐不空译《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3 卷,附有《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1 卷。
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译本,原因有二,其一为当时印度本国形成的《孔雀明王经》文本就比较多,而且又不断地陆续传入中国,时人对该经非常 重视,故有新本传入,就常常会有新的译本出现;其二为密教经典中咒语的梵音用汉译难以完全准确地表达,时人对该经典极为崇奉,认为如果翻译有误就会导致咒语的法力不灵验,所以才有同本异译的文本接二连三地涌现出来。因此,如此之多的译本在不断的被有名望的高僧重视并翻译,可见孔雀明王信仰传入中土之后,在佛教传播过程中之重要性。
艺术形象
关于孔雀明王的故事亦代有传承,在 《夷坚志》《西游记》等小说里,在大足石刻的雕像间,在敦煌壁画里等都有关于孔雀明王诸多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夷坚志》中有大量持诵孔雀明王经咒故事,如“陈二妻”这条就记载了农民陈二妻怀孕期间,在佛前求取《孔雀明王经》一部,不久就生了一个男孩,但是因为很久没有去还愿,而双目失明。之后还了愿,双目复明。《孙悟空之真假美猴王》中第七十七回中也讲述了孙悟空大战金翅鲲,最后找到大日如来方才收服此妖。这其中就提及如来被孔雀吃掉后,在诸佛劝说下封其为佛母孔雀大明王。
雕塑形象
盛唐时期不空在义净译本的基础上对孔雀明王仪轨进一步完善,使得一面四臂孔雀明王像最终定型,一面四臂孔雀明王像随之流行起来。在中国石窟寺中遗存最多的孔雀明王图像是川东地区的大足区、安岳石窟及河西地区的莫高窟与榆林窟。川东地区的孔雀明王造像主要集中在大足、安岳石刻群中,如大足北山第 155窟、北山多宝塔第36 龛、石门山第8窟、玉滩第2窟、宝顶山第13龛、安岳孔雀洞、七拱桥第4 窟,其中七拱桥第 4 窟现已不存在,其余保存较为完整。
壁画形象
敦煌石室中所绘壁画共有9幅。1幅属于中唐,3幅为五代时期,另外5幅是宋朝时期。其中五代十国一幅在榆林窟,其余都在莫高窟。敦煌市孔雀明王像的分布十分有规律,除一铺绘于甬道南壁(133窟)外余均绘于甬道顶。
中唐
莫高窟第144窟的孔雀明王画在东壁门南,应该属于胎藏界曼陀罗组成的一部分。孔雀明王僧人貌、天神相、无冠。一面四臂,这也是留存下来最早期出现的孔雀明王造像。
五代
莫高窟第205窟甬道顶部孔雀明王说法图像,画面完整清楚,色泽新艳,眷属较多,一面四臂的造像形式基本上遵循了仪轨的要求。莫高窟第208窟的孔雀明王画在甬道顶中央,也是一面四臂。榆林窟第33窟甬道顶部绘制有孔雀明王壁画,但已残毁过半。
宋代
莫高窟第133窟的孔雀明王像绘于甬道南壁, 甬道北壁绘迦楼罗王。莫高窟第165窟的孔雀明王像在甬道顶中央,无眷属。莫高窟第169窟甬道顶上的孔雀明王画像,主尊化佛冠,一面二臂,左手持一支孔雀尾,右手有持物,保存得比较完整。孔雀明王一面二臂,菩萨貌、慈悲相。孔雀立于莲上,无水池。 左手持一支孔雀尾,右手有持物。莫高窟第431窟孔雀明王像孔雀明王像画在甬道顶中央。孔雀立于池中莲花上,主尊一面六臂。 甬道两边和孔雀明王像连接处,依次各画五佛坐像。此窟早在北魏时就已修建,前室屋檐上刻有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重修题记,孔雀明王像即绘于重修之时。.莫高窟第456窟中的孔雀明王像绘制于形顶中央当中,孔雀站立于池中水莲之上,主尊像也为六臂,一左手执弓,一右手持果实,余臂所持物不明,无眷属相伴。
影响
在印度古代各地,僧俗二众,都非常盛行孔雀明王的修持文化,在藏传佛教也是非常重要的本尊修法之一。在日本真言宗(东密)和法华宗(台密)两大系统中,孔雀明王都不在男性五大明王之内(因为属于佛教的女性五大明王之一),但以孔雀明王为本尊的修法,是东密四大法(药师法、准提法、秽迹金刚法、孔雀法)之一。日本平安时代,自东密始祖空海在“奉为国家请修法表”中提及此经,强调‘孔雀明王经’之护国性以来,与“仁王经”、“守护国界主经”鼎足为三,认为此三经是:“佛为国王特说此经,摧灭七难,调和四时,护国护家,安己安他,此道妙典也。”此经融会显密,易学易诵,卷适中,感应迅速是其特点。此经为东密所特别重视,尤其广泽流以之为无双大秘法。
相关研究
孔雀明王的相关研究多围绕《孔雀明王经》展开,因其咒语晦涩,佛、药叉、龙王、大仙众生主等名号繁复,而且本子众多,此为其显著特点,学术界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诸本内容校释。
对《孔雀明王经》的研究,首推唐代不空所撰《唐梵相对孔雀经》,现已失传。20 世纪30 年代,王静如曾撰文从经名翻译、经中所称诸王名的数目和译名、经文的组织和翻译用诸词等 4 个方面,对梵汉藏夏本进行校释,考订出西夏本《佛母大孔雀明王经》。随后,他又对西夏本经中众神名号如龙王、大仙、众生主等,详加译释,并校以梵、藏、汉诸本,不仅进一步佐证西夏本译自藏本之论,且“得各本名号异同之大凡,订众译之失”。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西域、敦煌市等地考古工作的展开,大量古代写本得以重新问世,《孔雀明王经》梵语写本即其一。在对梵文古本翻译转写的基础上,通过与文言文《孔雀明王经》的比对,以确定写本内容。随后,列维( Sylvain Lévi) 对该经梵文本中关于“诸法夜叉名录”进行深入研究,指出:“梵文撰述之中,地名之丰富,无逾此经也。” 因此撰《大孔雀经药叉名录舆地考》一书,以梵本为基础,校以藏汉诸本,对经中涉及的药叉名录和地名逐一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充分揭示了《孔雀明王经》在保留印度历史地理方面的巨大价值。
日本对《孔雀明王经》的研究有据可查的是僧人灵云,曾于1868 年对勘不空本、义净本而撰《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异同》。此本已为日本释藏(应指明治本) 所录。由于日本孔雀明王信仰的发达,因此日本十分注重对《孔雀明王经》的注疏研究,可以看到的就有《孔雀经音义》《孔雀经开题》《孔雀经并仁王经法》《孔雀明王小供养法》《孔雀明王法》《孔雀经转读作法》《孔雀明王经读诵作法》《孔雀经结愿作法》《孔雀经御读发愿》《孔雀经御修法日记》《孔雀经法日记》等 10 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