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秦

西秦

西秦(385—431年),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政权之一,由鲜卑族首领所建立。其国号“秦”以地处战国时故地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用西秦之名,以区别于和后秦。

公元385年,鲜卑酋长乞伏国仁在陇西称大单于,被前秦封为苑川王,都勇士川(今甘肃榆中)。公元388年,其弟乞伏乾归继位,称大单于,河南王,迁都(今西)。公元400年,降于后秦。公元409年,西秦复国,乞伏乾归重新称秦王,改元更始。公元412年,在西秦王权之争中脱颖而出,即位称帝,迁都(今东北)。他笼络汉族、内的有为之士,巩固政权,发展生产,东征西讨,使西秦进入了极盛时期。公元428年,乞伏炽磐因病去世,其子乞伏慕末继位,改元。公元429年,联合,进攻西秦首都枹罕,大败守军;被迫迁都南安(今东南)。公元431年,夏主围攻南安城,乞伏暮末被迫出城投降。不久,西秦王乞伏暮末及皇族五百人都被赫连定杀害,西秦灭亡。西秦传四主,历四十七年。

西秦疆域极盛时,大约控制了今天甘肃陇西与东部一部分地区,号称统有河、梁、秦、凉、东秦、商、益、沙、定等九州(一说十一州,还有北河、二州)三十四郡。国家政治制度基本上仿照汉魏以来内地汉族封建政权的形式,但又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乞伏鲜卑原是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迁入并建立政权后,经济上一部分进行农耕,一部分仍保持着游牧;文化上逐渐汉化,大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和意识形态,同时盛行佛教,是西秦宗教信仰与艺术水准的集中体现。西秦地处中国内地与中亚、欧洲、印度等地的交通要道上,为各个地区交通往来、文化交流的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

国号由来

其国号“秦”以地处战国时故地为名。其高祖乞伏干归称“秦王”。《十六国春秋》始用西秦之名,以区别于后秦

历史沿革

族源追溯

西秦政权属于原崛起于河西地区的乞伏鲜卑部族。乞伏鲜卑也被称为陇西县鲜卑。指陇山(今南段)以西。居于陇西的鲜卑有很多部,他们都是由外地迁入的。这些鲜卑中乞伏鲜卑发展最快,实力最强,先后吞并了其他陇西各部,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乞伏鲜卑包括乞伏、斯引、出连、叱卢等部。

大约在中后期,乞伏部已南迁至大阴山。在晋初年(公元265年左右),其首领率五千户,南迁到夏(或夏缘,今河套南),吸纳其他部族,部众增至五万人,随后又由此向西迁到乞伏山。乞伏山在今的东北段,距今较近。邻率部众打败了居于此地的鲜卑鹿结之部后,便开始居住于,即今宁夏固原市南的清水河。在乞伏结权为部落首领时,乞伏鲜卑迁徙到位于今东北的牵屯山,曾一度臣属于。在述延担任乞伏鲜卑的首领时,乞伏部落联盟有了进一步发展。述延先是讨伐鲜卑莫侯部,吞并了其部众两万余人,随后又迁徙到了苑川(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东北)。

在进入的众多鲜卑部落中,只有秃发部与乞伏部最终发展壮大,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以乞伏鲜卑为首的部落联盟迁到苑川后,占据了苑川、勇士川、牵屯山一带。述延死后,接任首领。由于的势力进入秦陇地区,乞伏傉大寒担心自己成为其下一个打击目标,便匆忙向北迁往麦田无孤山,进入今甘肃靖远境内。此后,这一带就成为乞伏鲜卑活动的中心地区。但石勒的后赵政权没有来得及进攻,就已经在冉闵之乱中被颠覆了。乞伏鲜卑虽然躲过了羯族后赵的进攻,却最终还是不得不面对氐族建立的的进攻。

归顺前秦

元年(公元371年),前秦率兵讨伐乞伏鲜卑,乞伏部首领、傉大寒之子统领三万骑兵在苑川抗击,前秦军队乘机偷袭度坚山。乞伏司繁被王统打败,其部五万余人投降王统,乞伏各部由此归附前秦。乞伏司繁请降,被苻坚拜为南单于,留在首都长安,后又拜为镇西将军。苻坚见其叔叔乞伏吐雷作战英勇,于是任命其为勇士护军,统率乞伏四部。乞伏部投归前秦后,因为势力较弱,没有引起前秦投资者的重视,于是能够继续留在苑川和勇士川附近,控制着这片领域,只是失去了名义上的独立。乞伏部也因此得以保全势力暗自发展。归附后屡建战功,他的儿子后来成为前秦的镇西将军,镇守勇士川,并借助前秦之威,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晋太元元年(公元376年),乞伏司繁死,其子乞伏国仁代替他继续镇守乞伏鲜卑之地。乞伏部虽然战败投降,但是与同样被前秦征服的鲜卑慕容部、拓跋部相比,乞伏部的力量较弱,没有引起前秦的重视,于是前秦没有对他们进行强制性迁徙。乞伏部仍旧牢牢地控制着苑川和勇士川附近这片他们栖息的土地,只不过名义上归附于前秦,其实力也因此得以保全。

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攻打,乞伏国仁被征为,领先锋骑。此时,乞伏国仁的叔叔在陇西反叛。命令乞伏国仁返回征讨乞伏步颓,随后苻坚在中被打败。

西秦建国

淝水之战后,前秦军队被东晋打败,而后苻坚也被所杀。北方重新陷入各族分立的局面。认为复国图霸的时机已经成熟,趁后秦混战之机,以平定其叔叔乞伏步颓的叛乱为名,率军占据陇西县,并召集鲜卑各部,聚众十余万,胁迫诸郡背叛前秦。

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九月,乞伏国仁自称、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建天子旗号,,筑勇士城为都城,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史称西秦。

乞伏鲜卑的政权建立起来了,但其面对的周边形势却极不乐观。东有前秦以及继前秦兴起的姚氏建立的后秦;西是将军吕光建立的;南有另一支鲜卑的势力正在兴起。在一定意义上,西秦从立国之初就处于强敌环伺的环境之下。

鉴于自己力量薄弱,不能与强邻相抗衡,采取了与前秦、后凉吕光、吐谷浑全部求和通好的策略。在威震北方的前秦君主被杀以后,前秦氐人残部逐渐会集在苻坚的孙子苻登的领导之下。乞伏国仁接受了苻登封赐的“大将军、大单于、苑川王”的封号。

在稳住周边的几个强邻之后,乞伏国仁开始逐一征服与乞伏鲜卑相邻的鲜卑各部。三年(公元387年),征服苑川东北六泉的鲜卑密贵、裕苟、提伦三部。次年,乞伏国仁又平定了乞伏鲜卑中原来的叱卢部首领叱卢乌孤跋发动的叛乱,加强了对乞伏鲜卑内部各部落的控制。接着乞伏国仁又击败鲜卑越质部。通过对其他周围鲜卑部落的吞并,西秦逐步增强了自己的国力。

建义四年(公元388年),乞伏国仁死。群臣因其子年幼,遂立国仁之弟乞伏干归为首领。乞伏乾归登位,为、大将军、大单于、,赦其境内,改元太初。乞伏乾归由勇士城迁都至(今西北),西秦的势力进一步增强。

在乞伏乾归继位后,东方的战事发生了变化。太初七年(公元394年),后秦展开了一场大厮杀。大败,苻登逃到,固守马髦山。但马髦山难以长期据守,苻登只得向乞伏乾归求救。作为交换条件,苻登愿意以其子为人质,封乞伏乾归为梁王,并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乞伏乾归。但乞伏乾归的援军未及赶到,苻登就已经被长子所杀。后来虽然逃回湟中,宣布继承王位,但前秦已经名存实亡。

前秦的衰弱导致其失去了屏障乞伏鲜卑的作用。于是,乞伏干归果断放弃长期以来与的和好政策,驱逐了苻崇。苻崇投靠天水市的氐族陇西王,与其联手共同攻打西秦。双方大战于(今甘肃中部偏北),乾归以少胜多,大败苻杨联军,苻崇、杨定战败被杀。乾归率军斩杀一万七千人,陇西、巴西地区归西秦统治。经过这场战争,西秦政权逐渐稳固下来。乞伏乾归于这一年的十二月改称秦王。

西秦的国力虽然上升,但仍无法与西方的相抗衡。为避其锋芒,乞伏乾归于太初八年(公元395年)将都城由金城迁到苑川西城。同年,鲜卑秃发如苟率众两万户来降。

太初十年(公元397年),后凉吕光率军进攻西秦,夺取了西秦金城等地。满朝臣子惊惧,都劝乞伏干归东奔纪城,避开后凉军队的锋芒。乞伏乾归没有听从,用反间计挑起后凉君臣之间的矛盾,又指挥西秦兵英勇杀敌,大胜后凉兵。兵败被擒,后斩杀,吕光逃走。同年,原来隶属于的秃发鲜卑的首领称西平王,向后凉发起了进攻。秃发鲜卑的军队攻下后凉刚刚从西秦手中夺取的金城,随后又在打败后凉将军窦苟。秃发部政权初建时即确立了联合西秦主攻后凉的国策,因而主动遣使与西秦和亲。后凉同时面对两个鲜卑族政权的打击,一时措手不及,这使西秦得到了喘息之机。西秦与秃发皇后的政权暂时结成联盟以对抗。次年,乾归又乘势开疆拓土,攻支阳,战允吾,又遣将攻吐谷浑王视以其子宕岂为质,求两国和好。这时,鲜卑叠掘河内,率户五千来降。经过开疆拓土和招降纳叛,乞伏鲜卑势力达至鼎盛。

附庸后秦

刚刚与秃发鲜卑联手稳固了西部边境的乞伏鲜卑,又面临后秦的威胁。西秦的强大,直接威胁了后秦的利益。公元400年,后秦派出姚硕德率领大军进攻西秦,乞伏乾归大败。乾归父子先逃往苑川,后走金城。走投无路的乞伏乾归投奔盟友,被安置在晋兴城,西秦灭亡。

在如何安置前来投奔的乞伏乾归父子的问题上,南凉镇北将军俱延认为乞伏乾归是无路可走了,才来投靠南凉,而不是真心地归降。万一乞伏乾归父子将来逃离,再去投靠后秦,一定会引导后秦的部队向西进攻,不利于南凉。因此他建议将乞伏乾归父子安置在前凉的西部、乙弗部鲜卑人中间,以断绝他们东归的道路。但是秃发利鹿孤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其后,南羌酋长梁弋招揽乞伏乾归,乞伏乾归心动,欲借他的力量复国。事情败露,派兵阻截。乞伏乾归惧怕为利鹿孤所害,送他的儿子做为人质,消除秃发利鹿孤的怀疑。同年十一月,乞伏乾归送乞伏炽磐到西平,自己奔向长安。后秦见乞伏乾归前来投奔,内心十分高兴,遂拜乞伏乾归使持节,诸军事、将军、河州,封其为归义侯,派遣他还镇苑川,配原来的部属给他。

西秦复国

乞伏乾归就又重新回归故地,重新发展壮大了势力。其后不久,其子乞伏炽磐也从西平逃到长安,后又从长安逃奔苑川,父子重聚。乞伏乾归趁这一时机,重新发展自己的势力。在乞伏乾归父子势力重新壮大的同时,后秦却衰落下去,先后败于、夏国,国力大减。晋五年(公元409年),乞伏乾归重新称秦王,改元更始,置百官,立其子为太子,西秦复国。

复国后,经过四年的征战,西秦不但恢复了原来的疆域,还不断向四周扩张疆土。其疆域东至平襄(今西南)、(今甘肃东南),西至(今西),南达层城(今甘肃西)、赤水(今岷县东北),北至度坚山(今甘肃西)以北。

更始四年(公元412年),乞伏乾归为其兄的儿子刺杀,其子乞伏炽磐迁都(今),击杀公府。即位,改元永康,称

乞伏炽磐即位后,确立了先削平河陇地区的割据势力,再东进问鼎中原的军事战略,二年(公元413年)打败,永康三年(公元414年)灭了秃发鲜卑建立的,接着又把的势力逐出湟河流域。西秦开始称雄。他笼络汉族内的有为之士,巩固政权,发展生产,东征西讨,使西秦进入了极盛时期。与此同时,北凉的通过几年的休养生息,羽翼丰满,也开始进攻南凉、,夺取了南凉国都,并灭亡了西凉。西秦与北凉成为河西、地区最强大的两个政权。与此同时,南方刘宋王朝、东方夏国正在兴起。元年(公元420年),乞伏炽磐以二子慕末为太子,改元建弘。

面对强大的政权,西秦王感到了很大压力,于是准备投靠更为强大的,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建弘四年(公元423年),西秦向北魏称臣纳贡。北凉为了阻止西秦的进攻,与夏国结盟。

走向衰亡

弘七年(公元426年),乞伏炽磐遣使北魏请求出兵击夏。北凉说服夏国出兵,夏主乘西秦与北凉交战正酣,进攻西秦首都枹罕(今西南),迫使西秦回军营救。在夏与西秦的战争中,西秦连连败北,乞伏炽磐被迫迁都定连(今东南)。西秦由盛转衰。北凉最终消灭了,实力大增。的实力也有明显的增长。西秦再一次处于强邻环伺之中。次年六月,炽磐将都城迁回(今甘肃临夏西南)。

九年(公元428年),因病去世,其子乞伏慕末继位,改元。乞伏慕末即位后,一改乞伏炽磐笼络陇西汉族地主阶层的政策,把权力集中到乞伏氏王族子弟手中。乞伏部贵族与汉族豪门间出现了裂痕。乞伏慕末的尚书辛进,曾随乞伏炽磐游陵宵观,在用弹弓打鸟时误伤慕末的母亲,致使其留下伤疤。乞伏慕末对此怀恨在心,便借故杀死了辛进及其宗族27人。辛进的家族是陇西豪族,在河西地区影响很大,他的无故被害,使河西豪族对西秦乞伏氏产生了离心倾向。再次进攻西秦,乞伏慕末无力抵御,只好退到定连,派使者向北魏求援并请降于魏。当乞伏慕末率部东撤以便得到的保护时,发兵阻击。乞伏慕末只好退往南安(今陇西)。

四年(公元431年),夏主赫连定又派遣其叔叔北平公韦伐率众一万向南安进攻,断绝水源、粮草,造成人吃人的惨状。西秦将士纷纷出城投降。乞伏暮末及其宗族五百余人出城投降后被杀,西秦灭亡。

后世去向

西秦灭亡后,乞伏鲜卑人或投北凉或降。在夏国赫连定所灭后,夏政权控制下的乞伏鲜卑又转入吐谷浑政权,由于乞伏部与吐谷浑人同是鲜卑人的分支,这部分乞伏部人很快就融入吐谷浑人之中了。在之后,不仅统一了,也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统一了散布于中国北方的鲜卑各支系、各部落。北凉控制下的乞伏人以及未融入吐谷浑之中的乞伏人基本都进入到北魏的统治之下,与其他鲜卑人一起构成北魏的统治民族。在北魏时,已很难对乞伏鲜卑和其他鲜卑加以区分,乞伏氏贵族的籍贯大都改成金城或金城榆中、马邑等,与汉族士大夫、官僚无别。北魏灭亡以后,乞伏鲜卑与其他鲜卑一样,大多融合于汉族之中。

疆域与政区

疆域变迁

西秦建国之初,占据了约为今天的之间的地方。西秦疆域极盛时,大约控制了今天东部一部分地区,号称统有河、梁、秦、凉、东秦、商、益、沙、定等九州(一说十一州,还有北河、二州)三十四郡。430年,西秦故地全被占领。第二年西秦投降夏国后灭亡。

都城

元年(公元385年),建立西秦,建都勇士城。

太初元年(公元388年),国仁弟乞伏乾归继位,西秦迁都(今西北)。太初七年(公元395年),迁都苑川西城。太初十三年(公元400年),西秦被后秦击灭,乾归先奔,后又降后秦,被征入长安。

更始元年(409年),乞伏乾归逃回故地复称秦王,西秦复国,都度坚城(今南)。次年迁都苑川。

永康元年(412年)二月,乞伏乾归迁都谭郊。六月,乞伏乾归被杀后,迁都(今西南),直至西秦灭亡。

经济

西秦政权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缺少中原、河西政权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些有利条件,不得不借助战争掠夺维持生存发展基本需要,但仍然有游牧、移民、农业、贡赋、商业等多种渠道集聚劳动力和财富,支撑政权一定时期内的稳定运作,但这些也都只是作为补充,未形成稳固、持久、强大的独立于战争体系之外的经济基础。

农牧业

鲜卑民族是传统游牧民族,畜牧业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于周边势力的攻打和掠夺都是建立在兴盛的畜牧业的基础上的。同时地区的环境适合进行游牧活动,而西秦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征服的部分少数民族部落以游牧为生。因此畜牧业应是西秦经济的重要部分。在进入陇西并建立政权后,乞伏鲜卑部族一部分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但西秦国内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不是乞伏部人,而是原陇西地区广大的汉族及汉化了的羌、屠各、丁零等族人民。

经济模式

地区在汉末以来的战乱和冲突中,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减少,这种农业发展缓慢和人口稀少的环境特征始终制约着西秦政权国力的强大和封建化进程的推进。乞伏氏和西秦政权无法摆脱以战争手段维持生存保障发展,只能利用游牧民族部落组织军政合一、战争动员迅速、后勤保障供给简单便捷等优势,频繁发动对内对外军事行动,以保障核心区域稳定环境,争取周边区域更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因此形成了以战养战的经济模式。即通过采取虚边实腹的方式,人口多数用来充实和保卫环境相对安定的政权核心区域,疆域外围松散管理甚至限制发展,以保障核心区域劳动力、兵源的集中;通过对不同民族百姓进行分途使用的方式,使其以各种形式融入西秦军事经济体系中,成为守卫、开发地区的基础力量。通过战争掠夺人口获得劳动力和资源,又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越是如此,就越缺乏长久安定的外部环境和充足劳动力来彻底恢复地区的农业生产,游牧经济也就始终占据一定地位。西秦从成立到灭亡,其经济模式始终带有以战养战的掠夺经济特征。

政治

统治政策

在军事手段之外,西秦统治者采取了许多安抚、监视、震慑性质的和平手段巩固政权,慑服统治区域内叛服不定的各民族势力。这些恩威并施的笼络手段也起到相应历史作用,保证了西秦政权大部分时间内统治根基的稳固和军事实力的强大。如赦免、宽容处置统治区域内的各族叛乱分子和战争失败者,尽可能继续使他们作为地方管理者,带领统属的各族部众为己所用,承担相应义务。这有效避免了境内民族矛盾的激化。此外慎刑罚,不进行大规模株连与诛戮,只追究主谋,西秦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相对和缓。另外就是与归附政权者,安抚和监视对象,以及需要拉拢的外部政权进行联姻。在西秦历史中,这种方式往往与军事活动配合出现,频繁运用,既维护短期和平又扩大宗族势力。

官员组成

西秦政权早期官制简陋且带有游牧民族特色,但已经注意对其他政权的效仿,也吸取了同时代前凉、前赵、等政权的封建化成果,既保留少数民族的领导者称号,如大单于;也有封建制度官职,如司直太子和禁中录事。中后期职官设置主要渊源于两汉、魏晋,设置较为完备,具备一个成熟封建国家中枢机构完整特征。中枢官员有、太傅、为三公,尚书省、中书省为三台,六卿俱全。官制的调整变化中,可以看出效仿两汉、魏晋的尝试和适应过程。

西秦官制另一主要特征是对武职官员的偏重。武职官员数量多,因为西秦历史中战争活动频繁,必须依靠武力维持,也因为游牧民族部落组织往往存在军政合一特色,统治者依然要凭借武职和军权控制政权。

从官吏职能区分上来看,中枢官员中,设有丞相、丞相从事郎中、太傅、御史大夫此类“三公”之职,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属官,如尚书令、尚书郎、侍中、中书监等职,经济、监察、文化宗教、侍从、参谋辅助官员等均有设置;地方官员中,有、牧、郡太守、护军,体现了从核心区域到边疆边缘的行政与军事郡县制治理模式,也有仿汉魏以来的封爵制度。由于国家对战争的需要,军事官员设置较为健全,基本按魏晋以来汉族政权的军事体制设置,有大将军、上将军、禁卫(左右禁军将军)、庭掖(光禄勳)、镇京将军、“四镇”(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将军)、“四安”将军等等,包括统治境内少数民族的等,由内而外形成了完整的卫戍、管理体系。

西秦政权官制设置也兼顾到了民族差异,长时间有游牧民族政权色彩职官和来自后秦的封号,说明此前西秦胡族官制自上而下成一个体系,以适应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百姓的管控。此外大量吸收了河、陇地区汉族士族豪门和人才,形成以乞伏鲜卑为主,联合汉族豪门地主的政权。西秦官吏的民族构成,乞伏氏王族与汉族官员数量相对均衡。乞伏氏统治下的地区,较之同时代的中原、幽燕等地,民族矛盾确不突出,在频繁战争中也存在着地区安定、政治稳定局面。西秦政权武将中汉族官员数量也不在少数,侧面说明军事制度上也在不断变革、调整当中,让人看到汉族与其他民族的交融是全方位的。

军事扩张

西秦的疆域扩展基本策略是立足本土,经营枹罕、苑川一代,夺取和稳固、南安。西秦一方面加强对东方政权的防御和外交,另一方面向西、向南的积极拓展,参与到领土争夺的战争中。其中等政权,以及分布于今两省范围内的少数民族军事部落是其争夺疆域主要对象。掠夺对象和人口以非汉族的各民族部落人口居多。这些人口能迅速适应西秦环境,参与西秦经济活动,补充兵源,满足西秦以战养战的经济需求。反映了军事和经济活动目的目标合一的特征。

文化

教育

西秦政权对人才的延揽、吸纳和培养形成完整体系。根据清人《西秦百官表》记载,西秦承担文化、教育职能的官员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子司直”,炳灵寺石窟一六九窟北壁西秦供养人行列图中,有博士题名,博士掌管儒家经学研究和人才教育。

宗教艺术

五胡十六国时期佛教盛行于北方,乞伏鲜卑所建的西秦也不例外。到西秦炽磐在位时(412~428),达到了兴盛的阶段。至今在地区存有两个石窟,即,这两个石窟均与西秦有关。而永靖的,原称唐述窟。炳灵寺的位置与枹罕相距不远,是当时西秦国的上层显贵与僧侣们开窟造像、举行佛教活动的重要地点之一。学者周伟洲认为此地石窟可能开凿于晋初,到十六国西秦时,炳灵寺遂成为另一佛教胜地。至今该寺具有代表性的第一六九窟内,还保存着西秦元年(420)的墨书题记。

西秦统治者,特别是在位之时,崇信佛教,曾聘请名僧讲经。当时的禅宗宗师、秦地昙弘在天水麦积山修行,有徒百余人。还有一个外国僧人昙无毗也到了西秦,领徒立众,训以禅道。玄高率弟子们也“从毗受法”。僧人玄高曾担任西秦国师,此职位应为宗教事务领袖,有参赞国策能力,地位和作用不亚于三公。佛教思想在西秦深入人心。

学习汉文化

西秦统治者对汉文化的认同、吸纳,表现在学习、后秦等政权,倾慕汉族文化和士人,依照儒家传统的尊师之道,对才能、声望高的汉族士人给予高度礼遇,令其发挥帝王师友的作用,充分加以倚重。吸收汉族士人政策,也表现在与河西地区的交流中,河西当时儒学兴盛,人才辈出,一带受其影响颇多。西秦统治者利用军事、外交等活动,向河西和等地,招纳延揽后秦、等其他政权官员为己所用,弥补文化落后带来的统治人才匮乏。如汉族名儒焦遗就被乞伏干归封为太子太师,其对乞伏炽磐的教育自然也应是传统儒学的内容。此外在炳灵寺第一六九窟壁画内西秦供养人穿着汉族服饰,以及洞窟内题记和供养人题名均使用汉字中也可以推断其汉化彻底,其风俗和语言文字与汉族大抵相同。

西秦统治者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维系政权,借助汉族儒家的治国思想指导内政,利用佛教稳定人心,利用军事力量平定内忧外患拓展生存疆域。此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和维持了西秦这个成熟的封建割据政权。

外交

西秦尽管对内对外战事频繁,却并未阻断当时各个地区的交通往来、文化交流。西秦统治的陇右地区正处于中国内地与西方(中亚欧洲)的交通要道上,无论由入西域、欧洲的道路,还是由柴达木盆地至西域的道路,一般都要首先经过地区。在西秦存在的四十七年时间里,西秦承担了这一时间中西交通陇西段的重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由于政权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境内僧侣往来频繁,佛教活动兴盛。西秦和外界保持着文化和物质的交流,交流带来的相应工商业活动也发展繁盛。

君王世系

参考资料

「溯源甘肃」何为“五凉”.百家号.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