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广陵王玺”金印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是东汉广陵王刘荆的佩印,于1981年在邗江区甘泉山二号墓附近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该枚印章材质为金。印台近似正方形,边长2.372厘米,高3.066厘米,宽2.375厘米,重122.87克。印纽是龟纽,印面是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
该印制作精良,纹饰精密,是迄今为止考古出的唯一一枚汉朝刘姓诸侯王金印;同时“广陵王玺”金印既验证了中国古代诸侯佩印文献的准确性,又证实了日本1784年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的真实性,为中日外交史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
名称
因为印面阴刻篆书“广陵王玺”四字,故名“广陵王玺”金印,广陵王即东汉光武帝第九子刘荆。
“广陵王玺”印文最后一个字是“玺”,很多人认为只有皇上的印章才称为玺,但是在汉代,皇帝、皇后、诸侯王的印章都可被称为玺。比如卫宏《汉旧仪》记载“西汉皇后之玺,金虎钮”,应劭《汉官仪》记载过“诸侯王,黄金玺”。作为东汉广陵王,刘荆属于诸侯王级别,理论上是可以使用黄金玺印。
文物特征
“广陵王玺”印章材质为金,总重量达122.87克,印台近似正方形,长为2.372厘米,宽为2.375厘米,台高0.945厘米,印纽通高2.121厘米。“广陵王玺”金印的印纽是一只伸头直立的乌龟,龟背上刻有六角形龟壳纹,龟壳边缘、眼睛及四肢均刻有鱼子纹。印文是阴刻篆书“广陵王玺”四字,布局疏密有致,字体圆润有力。作为已发掘的唯一一枚汉代刘姓诸侯王佩印,“广陵王玺”金印是极难得的艺术珍品。
出土发掘
发掘过程
20世纪70年代末,南京博物院组织了考古队对邗江区甘泉山一带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出甘泉山一号墓和二号墓两处遗址。1981年2月24日,甘泉公社老山大队社员陶秀华在二号墓旁碎石堆里捡到一枚方印。因陶秀华丈夫曾在考古队当过民工,他认为这枚印章不同寻常,于是夫妻俩请南京博物院专家鉴定。通过对比该印“广陵王玺”印文和墓穴出土其他文物铭文,该印被确认为是东汉广陵王刘荆的佩印。后来,陶秀华夫妇将金印上交国家。
出土环境
由于甘泉山二号墓随葬品中的铜雁足灯镌有“山阳邸铜燕足长蹬建武二十八年比十二”的铭文,考古队推测墓葬时代为东汉早期。考虑到刘秀第九子刘荆受封为广陵王之前曾受封为山阳王,因此初步推断二号墓为东汉广陵王刘荆的墓葬。
刘荆,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九个儿子,在建武十五年(即公元39年)被封为山阳公国,建武十七年(即公元41年)进爵为山阳王。刘秀死后,刘庄即位。刘荆不满意刘庄称帝,暗中想联合刘疆发动政变,取代刘庄。但是刘疆拒绝,并向汉明帝告发。明帝考虑到刘荆和自己是同母兄弟,只撤销山阳王称号,徙封为广陵王。后因借巫师祭祀诅咒皇帝一事被人告发,刘荆畏罪自杀,广陵国被废,改为广陵郡。
甘泉山二号墓规模很大,封土堆直径达60米,高13米,全为夯筑而成,宏大的砖砌墓室位于此封土堆的中央。这座墓早年间曾被偷盗过,等考古队抢救时其墓室已经塌,墓内不少文物有幸保存下来。经过一段时间,考古队共抢救出90多件材质包括金、银、铜、铁玉石、珍珠、玛瑙和琥珀等文物,其中就有后来被确认的鎏金博山炉和错银颐和园铜牛灯等等,甚至出土了玻璃器这种来自地中海的舶来品。
制作工艺
铸法
“广陵王玺”金印是用高纯度黄金合范浇铸,浇口在龟纽顶部。该印的制作经历了设计、制模、浇铸、修纽、抛光等工艺流程。印台四壁亮,抛光技术十分娴熟,龟纽与印台相接处的痕迹不少已被磨损。其龟纽形体虽小,但工艺精细。龟背竹甲壳亚门线是用刀一笔一笔刻出,现在仍能见到滞刀痕迹。龟甲边缘和四肢上的鱼子纹由细管状工具敲刻而出,乌龟双眼也运用了相似手法。
雕法
印文是凿刻而成,刀法稳健,收笔处有刻痕。字体是典型的汉摹印篆体式,匀称凝重。大多数笔画是以“一来一去一剔地”的三刀法刻出。工匠在字的短笔或转角处使用截刀以修饰整齐,使得笔画中段收敛而每端稍向外拓。在章法方面,“广陵王玺”四字之间的线条严格对应,比如“广”字和“陵”字的左竖均在同一条直线上。
文物价值
艺术价值
汉代是中国印章制度的鼎盛时期,“广陵王玺”金印是汉印的代表。这枚印章龟纽精致,重点刻画了其气势神态,寓动于静。印面布局密中带疏,印文坚挺饱满,有庄严感。这三样相辅相成,突显出汉朝雄健的时代风格。
历史价值
目前汉朝诸侯王印章发掘很少,已出土的只有汉王朝颁给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滇王之印”和“匈奴金印”,“广陵王玺”金印的出现填补了汉朝刘姓诸侯王金印的空白。此外,徐广曾在《后汉书·舆服志》留下“太子及诸侯王金印,龟纽,朱绶”的注解,“广陵王玺”金印证实了这一文献说法的准确性,也印证了中国古代典籍的记载。
以往有的学者曾经认为汉代诸侯王印章多为鎏金,称玺为西汉刘彻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以前制度,以后都只能称印。“广陵王玺”金印的出土证明了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一方面它为高纯度黄金制成,而非鎏金,另一方面,这枚印章为东汉广陵王刘荆所有,证明诸侯王印章在东汉仍称为称玺。“广陵王玺”金印的发掘对当代汉朝诸侯王典章制度的相关研究起到了突破作用。
另外,1784年,日本福冈县志贺岛曾出土了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由于缺少其他考古学证据,该印的真实性一直被质疑,直到1981年“广陵王玺”金印发现。两枚印章在尺寸上都符合汉代诸侯王印章规格,纹饰的刻法和印面的字体、布局、刀法也都十分相似。这些近似之处不仅证实了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的真实性,也证明了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流来往。“广陵王玺”金印成为中日两国交往的最早实物证据。
文物评价
艺术家杜志宇评价“广陵王玺”金印融合了正始之音和庙堂之气;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刚认为“广陵王玺”金印是“是汉代分封制度的重要证明,也是研究汉代印章制度的依据”;文物专家晏炳森评价“广陵王玺”金印外貌是“金光闪闪,色泽夺目”,认为它作为现在知道的唯一的汉代王侯金印,文物价值极高;日本大谷光男教授评价“广陵王玺”金印帮助日本政府确定了“汉委奴国王”印的历史真实性,还提高了奴国在日本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展览情况
2005年,南京博物院国宝级文物“广陵王玺”龟钮印在日本第四大国立博物馆九州馆开馆展览中展出。
2014年,南京博物院藏“广陵王玺”金印在山东博物馆“启航——海上丝绸之路特展”上展出。
参考资料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新任馆长岛谷弘幸一行赴南博交流.南京博物院.2023-09-11
近300件海上丝绸之路遗存珍品济南展出.南京博物院.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