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音感
绝对音感(Absolute Pitch、Perfect Pitch),又称绝对音准、绝对音高,是指一种能够在没有任何参照音的情况下,仍能够辨认出由乐器或周围环境发出的任何音调的能力。
1876年,皇家音乐协会学报首次对这种特殊能力进行研究。1883年,卡尔·斯顿普夫对该能力拥有者进行了音高识别测试,并将其命名为绝对音感。20世纪早期,巴赫姆设计了绝对音感分类体系,提出绝对音感来源于遗传。1969年,萨金特证明绝对音感与早期音乐教育有关。1983年,大卫·伯吉斯将音调色度和视觉颜色进行了类比,进一步阐释了绝对音感的含义。到了20世纪末,由于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使得对绝对音感的研究进入到神经音乐学的研究阶段,并在绝对音感的形成机制和原理方面出现了新的成果。
绝对音感作为一种罕见的听觉现象,一般受遗传基因、早期音乐训练和语言环境影响而形成。已知的拥有绝对音感的代表人物除了历史上的著名作曲家巴赫、莫扎特、路德维希·范·贝多芬,还有流行音乐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周杰伦等等。在绝对音感的测试方法中,音高命名测验法将绝对音感能力界定为能够识别所听到的乐音的实际音名。音高命名测试法认为绝对音感能力的形成主要基于早期音乐训练。而音高感知稳定性的甄别测验认为,绝对音感能力主要基于遗传,相对独立于早期音乐训练。想要培养绝对音感则需要儿童在成长早期时接触音乐,并在固定音高乐器下进行持久地训练。
定义
绝对音感的英语Absolute Pitch直译为绝对音高,另一种说法Perfect Pitch则译为完美音高。绝对音感指个体在没有外部参照音时,仍能够准确辨识由乐器或周围环境发出的任何音调的能力,即判断并说出(或唱出)音高的具体音名和唱名的能力。
绝对音感能力需要从长期的训练经验中提取相应的音高信息与当前所接收的刺激匹配,同时尽快予以音高命名,所以绝对音感加工需要音高信息长时记忆和命名这两种最基本的能力。与绝对音感相对应的是相对音感(Relative Pitch,RP),指在有外部音高参照的情况下识别或唱出一个音名及唱名的能力。一般认为拥有绝对音感能力者在头脑中具备一个固定的音高模版,能将每一个音高与具体的音名及唱名建立固定联系,而拥有相对音感的能力者具备“移动”的音高模版,在唱名体系与特定结构的音高体系之间建立联系,反映了音高之间的相对关系。
具体来说,绝对音感者具有以下几种能力:
历史流变
19世纪早期,司汤达的《罗西尼传》(1823)中描写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来自陆军部的老职员被描述为拥有完美的音感(one justesse d’oreille tellement parfaite),当他经过一个建筑工地时,可以准确地说出工人用锤子敲击一块石头时发出的音调。甚至是一个装配不好的滑轮发出的刺耳声,或者一辆农用大车没有上油时车轮发出的声音。如果他听到管风琴走调,他就会喊出错误的音符。司汤达认为,即使这个人对音高如此敏感,被人们称拥有“怪异的天赋”,可他也不懂音乐。1874年,马西斯·吕西(Mathis Lussy)在《音乐剧的表达》中提到:“能够通过耳朵分辨出一首曲子是用什么调写的……是一种最稀有、最自然、最艺术的才能。即使是最坚持不懈、最有条理的练习也很难获得。”这个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绝对音感这种音乐能力,但并没有对它进行系统研究。直到1876年,亚历山大·埃利斯向皇家音乐协会提交了《音乐中耳朵对于音感的敏感度和音感的变化》一文。据估计,大约只有万分之一的人拥有绝对音感能力。而后,关于在钢琴上命名音符的能力是一种天生天赋还是后天习得的问题上,引发了一场悬而未决的讨论。
绝对音高认知能力(德语Absolutes Gehör)最早创造于卡尔·施顿普夫(Karl Stumpf)的《Tonpsychologie》(1883)一文中。施顿普夫是柏林洪堡大学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也是绝对音感的拥有者。他对自己和其他三位拥有绝对音感能力的人进行了音高识别测试,其中包括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大卫·波普尔(David Popper)。测试发现每个音调都是根据其特定的性质来识别的,也就是所谓的音调色度(tone chroma、pitch colour)。他还发现,人们在音高识别能力上的差异很大。被测试者中,波普尔的能力远远优于他人。
施顿普夫的研究启发了许多后续研究,但早期研究未能理解绝对音感认知的本质。一些实验人员声称成功教会了成年人绝对音感。他们能够将音高识别率从每场测试平均5到9个半音的错误减少到只有4到6个半音的错误,但绝对音感的识别误差只能在大调三度以内,因此这些人并未真正学会绝对音感。这些研究也引起了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家巴赫姆(Bachem)的强烈反对。1937年至1955年,他在《美国声学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上撰写了六篇文章,对103例绝对音感拥有者案例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分类体系。他将实验对象分为真正的绝对音感拥有者、准绝对音感者、伪绝对音感者三类。实验证明真正的绝对音感拥有者对于音高的判断是迅速、明确、准确的,即使出现错误,也通常是半音或八度音高的错误。此外,他还发现准绝对音感常常存在于小提琴家之间,他们往往能记住调音时使用的A音音高,并以此作为比较音程的参考音;或者在歌手间,他们用自己所能唱出的最低音作为标准音,同时这些最低音需要先经过一些哼唱才能得出。而伪绝对音感组只是猜测音调的高度,虽然经过训练可以达到很高的准确度,但这不是真正的绝对音感。
后来巴赫姆又提出绝对音感是一种受遗传影响的天赋。真正的绝对音感无法在成年期获得,除非存在某种天赋,否则也无法在幼年期获得。因此绝对音感出现在极具天赋的音乐家(神童、指挥家、作曲家和音乐会钢琴家)身上的频率明显高于一般音乐家(管弦乐队演奏者、钢琴教师和钢琴调音师)。而这种精英主义的观点引起了音乐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反对。他们主张淡化或轻视绝对音感的能力。1963年,明尼苏达大学的教授迪克森·沃德(Dixon Ward)在《Sound》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绝对音感的文献综述并总结道:“不要将孩子的眼睛蒙住来训练他们的绝对音感能力,他们不太可能为此感谢你。
1969年,萨金特(Sergeant)研究发现:对于5岁之前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儿童来说,具有绝对音感能力的比例可高达95%。而对于超过12岁后才施以音乐训练的儿童来说,获得绝对音感能力的比例仅为5%。这反驳了巴赫姆所认为的绝对音感是少数人所有的特殊天赋的观点,证明绝对音感与早期音乐教育有关。
到了20世纪末,由于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使得对绝对音感的研究进入到神经音乐学的研究阶段,并在绝对音感的形成机制和原理方面出现了新的成果。
1983年,大卫·伯吉斯(David Burge)在《绝对音感》中,用易于理解的类比解释了绝对音感。因为音调色度和视觉颜色都涉及对波频率的敏感性,伯吉斯将二者进行了类比。“绝对音感就是能在乐谱中听到颜色的能力——非常类似于用眼睛在视野中看到颜色。”他揭露绝对音感是一种纵向的听觉体验,它通过穿透音调的深处来识别音色。又强调绝对音感不会阻碍音乐,反而对听力有好处,还能提高听力和写作技能、记忆力、凭耳朵演奏和即兴创作的能力。
1984年,克莱因(Klein)比较了绝对音感能力者和相对音感能力者在听音乐时P300的脑电位活动状况,发现具备相对音感能力的人在听到音高变化时P300会产生电生理现象,而具备绝对音感能力者的P300的电生理现象却不明显。进而推断:为能对外在刺激音做出正确的音高判断,相对音感不仅需要比较外在刺激音和存在于长时记忆中的音,还要对一些短暂记忆进行更新。而具备绝对音感的人却无须该比较和更新过程,因而P300神经很少活动。
1988年,普罗菲塔(Profita)和比德尔(Bidder)首次证明了绝对音感能力的产生与家族史有很大关系,即与基因遗传因素有关。1998年,格雷格森(Gregersen)等人又从早期音乐教育和家族背景角度出发,调查发现有15.8%的被调查对象没有受到过任何早期音乐教育,而且他们和他们的亲属在绝对音感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
同年,塞尔玛克(Siamak Baharloo)等人调查了早期音乐训练与绝对音感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几所专业音乐院校和乐团中的600多名音乐家和学生的调查和统计发现,早期音乐训练与绝对音感能力的获得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其效果与训练的开始时间(称为关键期)有着直接的联系。
基于脑部成像技术,加拿大神经科学家查托雷通过测量大脑不同部位血液的流量,进而判断出脑部相应的活动区域,从而推断绝对音感能力现象的本质。研究认为:不具备绝对音感能力的人在进行音程判断时,需要经常性地对长时记忆信息进行更新。而具备绝对音感能力的人则不需要进行工作记忆的更新,从而不会激发右下额叶皮层的活动。
进入21世纪以后,多伊奇(Deutsch)研究团队对比了中央音乐学院学生和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学生的绝对音感能力。为减少相对音感能力对实验结果的不良影响实验素材为一组横跨三个八度范围的从C3(131Hz)到B5(988Hz)的音符并且相邻音符间的距离都大于一个八度。实验结果表明: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绝对音感能力普遍高于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的学生。
影响因素
早期音乐训练
大量的研究表明,多数绝对音感被试者在9岁之前就已经开始音乐训练,而9岁后才开始音乐训练的被试者出现绝对音感现象比较少。而在4-5岁就开始音乐训练的被试者中出现绝对音感的数量最多,亦有研究认为早期音乐训练的关键期在3-6岁之间。
行为遗传
绝对音感被试者的左侧平面显示出更大的不对称性,而且不对称的特征在出生前就表现出来了。研究者Saffran和Griepentrog(2001)发现,在特定情境下婴儿会优先使用绝对音感线索,而不是相对音感线索。这意味着婴儿可能天生就拥有绝对音感感知能力,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缺乏音乐训练而逐渐丧失了绝对音感能力,就如同面孔识别一样,发生了知觉窄化现象(perceptual narrowing)。此外,研究还发现8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完成需要绝对音感参与的感知觉学习任务。
后天语言环境
音乐训练与语言获得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表现为听音乐可以提高语言技能,所听到的语言也影响被试者对音乐的知觉。绝对音感领域的研究也支持了语言加工与音乐加工的相关性。有研究者认为母语为音调语言的人,比母语为非音调语言的人更容易形成绝对音感能力,语言因素使得以音调语言为母语的使用者更多地运用绝对音感来辨别音乐音高。实验显示,中国与美国学生中绝对音感的发生率不同。同样年龄的被试者中,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存在更多的绝对音感被试。具有明显声调特征的东亚语系(汉语、朝鲜语、日语等)对绝对音感能力形成有明显影响。这为绝对音感能力与不同的语言能力、以及音乐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测试与培养
测试方法
目前,甄别拥有绝对音感能力的测验主要分成两大类别。一类为音名命名法,一类为非音名测试法。这两类方法基于的理论各不相同。音名命名法支持“绝对音感是因早期音乐训练而产生”的理论观点,只能用于甄别有过正规音乐训练的个体是否拥有绝对音感能力,而无法用于甄别未受正规音乐训练的个体是否拥有绝对音感能力。非音名测试法则基于“绝对音感与非绝对音感群体对音高记忆保持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理论观点出发,着重从音高感知稳定性角度来甄别个体是否拥有绝对音感能力,适用面更广。比如,非绝对音感被试的记忆很容易被4-7个干扰音所破坏,而绝对音感群体却能很好地保持音的正确性。
培养方法
绝对音感具有一定的数理属性,这与固定音高的乐器密切关联。所以获得绝对音感能力需要经常接触用固定音高演奏的乐器。也正因如此,从事器乐学习与演奏(键盘或管乐)利于绝对音感的培养。此外,由于人们音准听觉的形成,往往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规律。因此,培养和训练绝对音感宜进行早期训练。特别是在儿童时期,在教师的正确训练与引导下,让孩子学习钢琴、手风琴、长笛等固定音高的乐器。这是培养和训练儿童绝对音感的一种最佳且最有效的途径。总而言之,绝对音感的培养关键在于两点:一、儿童的早期培养;二、在固定音高乐器下进行持久训练。
相关研究
绝对音感与生理机制
婴幼儿脑神经元之间的互连互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今后的智力水平。婴儿刚出生时,大脑已经拥有千亿计的神经元,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脑发育已经完成。婴儿出生后,随着外界环境刺激的不断丰富,神经元之间也不断发生着新的连接(连接的部位称为突触)。研究表明:大脑学习的过程就是新的突触的形成过程,并且突触数量越多,密度越大,人的学习能力就越强,智力活动的水平也就越高。在婴幼儿期进行绝对音感的相关训练非常有助于增加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从而对其智力水平的提高很有意义。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2004年的报道,具有绝对音感能力的人平均智商确实比普通人高出许多。脑结构研究也发现有绝对音感能力的音乐家的某些脑区皮质厚度低于没有绝对音感的音乐家。
绝对音感与人脑音乐加工能力也有着密切关联。研究表明在音程和旋律加工方面,绝对音感者对非C调音程和转调旋律的加工存在困难,但当音程和旋律加工任务不要求运用相对音感能力时,绝对音感者的表现比非绝对音感者更好。同时,绝对音感者对旋律句法和旋律记忆加工也存在优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音乐加工策略的差异。如果任务要求运用相对音感策略,则绝对音感者必然存在劣势。绝对音感者的优势集中在对绝对音感信息的加工方面。这种加工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先天的基因因素的影响。
由于人的大脑被颅骨封闭,观察脑的活动比较困难。因此过去对脑的研究往往都是通过行为实验的方法来进行。随着科技的发展,以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简称ERP)为代表的脑成像技术成为窥视和研究大脑活动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绝对音感者对音高的加工不仅比非绝对音感者更准确,也体现出更快和更自动化的加工能力,且P300也成为判断绝对音感者音高加工能力的脑电成分之一。
在脑成像方面,研究者考察绝对音感者的大脑结构发现,绝对音感者大脑结构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左侧颞平面、双侧颞上沟、左侧额下回以及右侧的缘上回等区域,区域之间的神经元连结强度也更强。而功能神经成像也观察到左侧额叶背侧后部和左侧颞叶平面具有显著的绝对音感信息加工特征。这些神经机制与音乐其他方面的加工也密切相关,比如,颞平面与音乐句法,左侧额下回与音乐句法以及音乐情绪的加工均有密切联系。因此,绝对音感者的音乐加工可以追溯至他们大脑神经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
音高族
从人对音高的感受角度来说,音高族是音高的另一个维度。音高族是指在不同的八度里的同一个音调组成的音的集合,如:C、C1、C2等,它们组成了一个音高族。虽然同一个音高族中的各个音的频率各不相同,但人耳并不能有效地区分它们。实验研究发现:对于同一对音程,一部分被试验对象认为是上行序列,而另一部分被试验对象却认为是下行序列。这就是著名的“半八度错觉”。对于确定的音来说,虽然其音高是固定的,但人耳并不能准确感受其音高,即:人耳并不能确定音在音高族上的确切位置。1990年又有研究发现:半八度错觉与日常说话的语音频率有关。音高族圆环的最高点与语音频率范围的上限有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日常语音频率范围与音高族圆环的方向有显著的相关。由于日常说话的频率与语言直接有关,因此他们推断语言与音乐感知之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多年的实验研究后,研究者发现在不同方言背景下的被试对象对于音高的感知是不同的。而音调语言者比非音调语言者(如英语)绝对音感能力更强。
其他
绝对音感能力普遍出现在威廉姆斯综合症患者和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之中,占比高达30%。一种非语言钢琴匹配方法发现,自闭症与绝对音感之间的相关性为97%,非自闭症观察者的相关性为53%。
代表人物
巴赫(1685-1750),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著有《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等等。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故被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他对调音的执着以及对于乐团演奏失误的高敏感度,显示他应该拥有绝对音感。他甚至能观察出建筑构造对声音带来的影响。
莫扎特(1756-1791),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在巴洛克和古典时期的作曲家中只有莫扎特有证据记载,他在7岁时就表现出了绝对音感的能力,被誉为音乐神童。代表作有《魔笛》《费加罗的婚礼》等。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代表作中,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等九部交响乐最为出名。专家们从贝多芬的信件摘录中猜测贝多芬拥有绝对音感。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与巴赫、贝多芬并称为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在勃拉姆斯五岁时,父亲用邻居的钢琴教他弹奏音符,他看着窗外却能正确地说出每个音符的名字。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代表作有:《c小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等。
乔治·比才(1838-1875),法国作曲家,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就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他能够背着琴毫不犹豫地说出所有和弦。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乐,以及法国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贝拉·巴托克(1881-1945),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是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主要作品有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等。他七岁的时候,父母很高兴地发现他有绝绝对音感。他的母亲曾写道:“他在另一个房间里听到音符甚至和弦,都能立刻辨别出来。
迈克尔·杰克逊(1958-2009),美国著名歌手、词曲创作人。代表作有《颤栗》《Black Or White》等。一生中三次入选摇滚名人堂,他拥有13支美国冠军单曲。2010年被授予格莱美奖终生成就奖。他能够正确地识别、说出和演唱音符,还善于从音符中找出音程。
惠特尼·休斯顿
美国歌手惠特尼·休斯顿(1963-2012)不仅有完美的音高,还能用完美的语调唱出选定乐器的最高音。她拥有十一首全美冠军单曲、七个格莱美奖和超过四百个音乐大奖、畅销电影原声带等纪录。 代表作:《I Will Always Love You》。
美国流行歌手兼词曲作者查理·普斯翻唱阿黛尔的《Someone Like You》而走红网络,后凭借与维兹·卡利法合作的单曲《See You Again》爆火,该曲在公告牌百强单曲榜获得冠军。他平时会在Tiktok上发布视频,在视频中他能准确地说出他听到的任何音符的音高,即使是来自随机的日常噪音,比如狗叫或汽车喇叭声。
华语男歌手周杰伦曾在《中国新歌声》节目中展现自己的绝对音感,能够准确识别键盘老师随意弹出的音调。他的才华不仅体现在现场即兴创作能力和对乐理、各种乐器的精通,还体现在其不入俗套的创作思路。他在乐曲中融入各式东西方音乐,比如爵士乐、蓝调、艺术摇滚、那卡西、民俗音乐、嘻哈、美国乡村音乐、电子音乐等等。不仅将流行音乐进行复杂而微妙的相互融合,还大胆的运用与搭配各类乐器,从而创造出其不意的效果。
其他
目前已知拥有绝对音感的名人还有:弗朗茨·海顿、耶胡迪·梅纽因、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卡米尔·圣桑、约翰·菲力浦·苏萨、威廉·斯顿代尔·贝内特、巴拉基列夫、杜丽莎、吴青峰、川澄绫子、岚乐队的大野智等。
价值与影响
对音乐工作者
20世纪之后,作曲家习惯以全新音色组合、非常规调式甚至无调式的素材创作音乐,西方学院派无论在音乐创作还是音乐演奏上和传统调性音乐的距离越来越远,相对音感难以处理脱离了传统大小调式之后的音。因此,随着音乐的进步发展和人们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不同时期音乐理解的全面要求,绝对音感将变成愈为重要却可遇不可求的音乐工具。作曲家和指挥家对音乐听觉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乐队的音乐表现依托于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内心听觉,绝对音感可以帮助作曲家、指挥家建立稳定的内心听觉,更轻松地辨别乐队中各个声部的音响效果和音准。
对非音乐工作者
婴儿刚出生时,大脑便拥有千亿计的神经元,神经元之间也不断发生新的链接。绝对音感的相关训练有助于增加脑神经元之间的链接,对智力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绝对音感除了可以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更快地进步和更突出地表现之外,对与音乐相关的其他学科也表现出明显的作用,比如语言类学科。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到音乐和语言加工的共同点,大量的认知和神经科学研究结果表明,音乐和语言共享一些基本的加工机制。音乐欣赏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丰满和支撑具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对压力舒解、心理疾病治疗,生活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AP拥有者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还原音乐最真实的结构,反射至神经系统,让真实的音高直接作用到神经中枢。
衍生文化
绝对音感特殊少见,因而常常作为一种稀有的能力用于影视、动漫作品的角色塑造中,如动漫《名侦探柯南》就多次提到绝对音感。名侦探柯南剧场版:《战栗的乐章》更是围绕绝对音感展开,出现了江户川柯南、秋庭怜子、谱和匠等多位绝对音感能力者。动漫《网球王子》中的凤长太郎、《轻音少女》中的平泽唯、《奥特曼》中的风间真理奈也都拥有绝对音感的能力。
参考资料
绝对音感,绝对必要吗.中国知网.2023-12-21
Towards a History of Absolute Pitch Recognition.college music symposium.2023-09-18
Johann Sebastian Bach.qq音乐.2023-09-18
4岁孤独症男孩盲弹曲子准确率接近100%,绝对音感有多奇妙.搜狐网.2023-09-09
What Exactly is Perfect Pitch? And How to Achieve it.music in minnesota.2023-09-18
《中国新歌声》第4期:那英抢人遭围攻.腾讯视频.2023-09-18
认知理论如何帮助我们解释自闭症.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灵研究所.2023-09-07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清华大学图书馆音乐馆.2023-09-18
音乐神童莫扎特——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9-18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豆瓣音乐.2023-09-18
比才 Georges Bizet.豆瓣音乐.2023-09-18
迈克尔-杰克逊生平大事记.新浪娱乐.2023-09-18
《速激7》主唱Charlie Puth全新EP显露才华.中工网.2023-09-18
八面来风.凤凰网.2023-09-18
《歌手》第四期杜丽莎出局 " 金嗓" 不适合炫技舞台.搜狐网.2023-09-22
《乐队路透社》天生音乐人!吴青峰如何练就绝对音感?.爱奇艺.2023-09-22
川澄绫子唱歌(川澄绫子绝对音感).新广网.2023-09-09
名侦探柯南剧场版 战栗的乐谱 日语版.腾讯视频.2023-09-09
名侦探柯南:战栗的乐谱.豆瓣电影.202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