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夏

大夏

大夏(中亚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一个古国名)在古希腊文献中被称为 Tochari,在中国史籍中,斯基泰人居住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地区通常被称为大夏。“大夏”应为Tochari的汉译,又称吐火罗、睹货逻。大夏所属的范围在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脉以北地区,位于今阿富汗北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南部一带。

公元前6世纪左右巴克特里亚地区被居鲁士大帝征服,纳入波斯帝国版图,此后200余年间巴克特里亚逐渐“希腊化”。在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隶属于其部下塞琉西帝国建立的塞琉古帝国。公元前256年,狄奥多特在巴克特里亚地区建立了独立的王国,即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又称希腊—大夏王国,巴克特里亚进入迪奥多图斯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30年,索格狄亚那的总督欧西德穆斯自立为王,巴克特里亚受到欧西德谟斯王朝统治。公元前206年,塞琉西王国与欧提德摩斯达成协议,承认巴克特里亚王国。公元前200年左右德米特里一世即位,开始向印度征战以扩大版图,至公元前2世纪70年代,巴克特里亚在欧西德谟斯王朝统治下发展至鼎盛。公元前约174年,欧克拉提德斯自称为巴克特里亚之王,建立了欧克拉提德斯王朝,希腊—巴克特里亚以兴都库什山脉为界分裂为北部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和南部的印度—巴克特里亚王国,此后国力逐渐衰弱。公元前141年前后,吐火罗人侵入巴克特里亚地区结束了希腊人的统治,建立了以吐火罗四部为统治集团的国家,即大夏。为了稳固政权,吐火罗人也由游牧转为定居。约公元前130年,大月氏西迁至妫水河阿姆河)流域,征服了大夏王国,此后大夏的的城邑臣属于大月氏。

政治方面,巴克特里亚的统治者以神明或半神的身份自居行使统治权,社会有严格的阶级划分。经济方面,巴克特里亚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基础好,种植业以小麦、稻谷和葡萄为主要作物,养马业是其传统畜牧业;当地手工业生产以象牙加工、雕刻、陶瓷制作等为主,深受希腊艺术风格与技艺影响,其手工业制品多以宗教为主题;商业方面巴克特里亚王国地处交通要道,希腊人、叙利亚人、亚美尼亚人在此从事丝绸贸易,丝绸之路以途径此地,故对外贸易发达。文化方面,巴克特里亚地区受希腊影响显著,佛教信仰与文字都带有希腊化的特点,并衍生出独特的犍陀罗艺术。

国号

公元前 2 世纪之前,亚历山大征服中亚后建立的殖民地为巴克特里亚(范围在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脉以北地区,位于今阿富汗北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南部一带),当时使用希腊语希腊文明将该地称为巴克特里亚。公元前 2 世纪中叶,游牧民族从里海北岸向南迁徙到巴克特里亚。根据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的地理学记载,这些游牧民族的主要群体被称为“斯基泰人”、“塞人”。此后,该地区出现了大月氏人。

大夏其地在《史记》中称 “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 ( 阿姆河)”,是涉及巴克特里亚即吐火罗所在阿富汗北部地区,张骞所用的名称,均为“大夏”。据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地理著述中记录,南下的巴克特里亚游牧人中有一支自称为 “吐火罗”( Tochari)。

地理

地理位置

巴克特里亚王国(Bactria),南枕兴都库什山脉,北接帕米尔高原,阿姆河上游灌溉形成的这块谷地是相对封闭但难以独立的争夺之场,独立的区域文明在世界史中世纪就消失在了大帝国的统治下,直至今日依旧分处3个不同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之内。库尔姆河、巴尔赫河形成冲积扇绿洲。因此,阿姆河两侧都分布着一些宜于定居、发展灌溉农业的地理单元,即北侧的河谷平原和南侧的沙漠绿洲,但面积都不大,且彼此分离、不能够连接成片。

亚历山大曾试图东征抵达的最东边是印度的边界,包括恒河以及该地区以东的大海,也就是“远东”。也就是希腊人在巴克特亚为中心的区域活动或直接影响的地区。这个地区的范围大致从伊朗高原的西部延伸到兴都库什山脉,北至里海咸海一线,南至印度洋阿拉伯海,东南以印度河流域为边界。这个地区基本涵盖了现代中亚腹地和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其中,阿姆河和印度河流域是该地区的核心区域。在历史上,这个地区曾经属于波斯帝国的统治,后来被亚历山大征服,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一部分。

历史

波斯统治与希腊化时期

巴克特里亚地区地处阿富汗北部边缘,约公元前2000年这片地区便已孕育出灿烂的文明。公元前6世纪左右,居鲁士大帝征服巴克特里亚,该地区被纳入波斯帝国版图。在被波斯统治的200多年间,许多希腊人迁居至巴克特里亚,也有很多被俘的希腊人被波斯帝国流放至此,巴克特里亚逐渐被“希腊化”。至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其东征至巴克特里亚,并发现该地希腊化特征明显,故鼓励其将士与巴克特里亚人通婚,亚历山大本人就娶了巴克特里亚贵族罗克珊娜为妻。

迪奥多图斯王朝时期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其部将塞琉西帝国占据了叙利亚巴克特里亚王国地区,建立起了塞琉古帝国。公元前256年,塞琉西王国的总督狄奥多特在巴克特里亚地区建立了独立的王国,即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又称希腊—大夏王国,受到迪奥多图斯王朝统治,其疆域包括索格底亚那和马尔吉亚那东部等地区。

欧西德谟斯王朝时期

约公元前230年,大夏北部地区索格狄亚那的总督欧西德穆斯夺取了狄奥多特家族的政权自立为王,巴克特里亚进入欧西德谟斯王朝时期。公元前 208 年,塞琉西帝国王国的安条克三世围攻巴克特里亚王国,但并取得未成功。直到公元前206年,双方达成协议,安条克三世承认巴克特里亚王国,欧提德摩斯可保留其王号,但必须和安息王一样塞琉西王国纳贡称臣。约公元前200年,德米特里一世即位后,向南侵入印度,吞并了中亚喀布尔、喜马拉雅山西北印度河上游地区的犍陀罗和旁遮普省。至公元前2世纪70年代,巴克特里亚在欧西德谟斯王朝统治下蓬勃发展,其领土南至恒河中游,东至喜马拉雅山脉,西至波斯沙漠,南至孟买湾,北至锡尔达里亚河。

欧克拉提德斯王朝

在欧西德谟斯王朝的德米特里一世统治期间,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王朝发生了分裂。公元前约174年,欧克拉提德斯趁德米特里常驻于印度,自称为巴克特里亚之王,建立了欧克拉提德斯王朝,控制了兴都库什山脉以北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而兴都库什山以南则称为印度—巴克特里亚王国。两个王国对峙的局面致使巴克特里亚王国势力衰弱,领地锐减,其疆域仅限于阿姆河中上游一代,北部的游牧民族也给其带来了巨大压力。

吐火罗时期

约公元前141年前后,吐火罗四部驻地被斯基泰人侵占,迫使吐火罗人越过锡尔河侵入巴克特里亚王国地区,希腊人在巴克特里亚地区的统治彻底结束。吐火罗人在巴克特里亚地区建立了由吐火罗四部为统治集团的国家,即大夏。由于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巴克特里亚地区统治、建设了400余年,当地农业、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迁居至此的吐火罗人也由游牧转为定居,以稳固其政权。这一时期巴克特里亚地区的居民以吐火罗四部和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遗民为主。

大月氏时期

约公元前130年,大月氏受乌孙攻击西迁至妫水(阿姆河)流域,大月氏占据了阿姆河北部的广大地区,征服了由吐火罗人建立的大夏王国。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西域抵达阿姆河流域的大夏时,巴克特里亚王国地区的的希腊人大部分已南撤至印度西北部。他所看到的是一个被大月氏部落控制的国家。其描述的“大夏位于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媳水以南”,与巴克特里亚的地理位置也相符合。但大月氏在征服大夏后并未进入巴克特里亚地区,仍然保持着其游牧生活的方式,对吐火罗人实施直接统治,大夏的城邑为其臣属。

政治

政治思想

希腊化时期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被专制主义所取代,巴克特里亚的君主们普遍使用神或半神的力量。亚历山大大帝以神之子的身份统治埃及,在希腊被奉为神明,受到歌颂和尊崇。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希腊诸国纷纷效仿。

等级制度

巴克特里亚王国实施严格的阶级划分,每个阶级的邻里和房屋也大不相同。碑文显示,希腊语是王国的官方语言,希腊字母经常被用来记录或转录当地语言。希腊的宗教、建筑、雕刻技术、钱币和金属制品在中亚和南亚北部十分普遍。

经济

农业

巴克特里亚境内自然地理条件优越,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灌溉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阿姆河上游的巴克特里亚以及下游的花剌子模成为中亚游牧经济中的农业绿洲巴克特里亚王国时期,中亚的农业和畜牧业获得迅速发展,种植小麦、稻谷、葡萄。来自希腊马其顿王国小亚细亚半岛的移民大规模地屯田开荒,兴修水利。公元前3世纪以后,城市经济繁荣。

养马业在巴克特里亚经济中的重要角色,并且马匹对外贸易也非常频繁。这一点可以从希腊和巴克特里亚的对外军事史中得到证明。例如,安条克三世曾率领一支拥有1000万头双峰驼骑兵的军队进行对外战争。这样庞大数量的骑兵需要发达的马匹养殖,因此养马业一直是巴克特里亚和粟特地区的传统产业之一。费尔干纳盆地以出产良马著称。

手工业

巴克特里亚地区的手工业生产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性的特色,尤其擅长表现宗教主题。在佛教传入之前,巴克特里亚人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即教)。一般认为巴克特里亚地区是该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的出生之地。因此,巴克特里亚地区建有许多用于祭祀阿耆尼的琐罗亚斯德教庙宇和物品。这些庙宇和物品展现了琐罗亚斯德教特有的宗教信仰和仪式,成为巴克特里亚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物品包括雕塑、壁画、器皿等,其制作精湛,并且充满了宗教意义。

巴克特里亚的手工业生产艺术受到了希腊艺术的影响。根据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制造工艺的发展,希腊人在中亚的影响下,对产品加工方法进行了部分改变。这些改变体现在手动风车的使用、象牙的加工和开发,以及使用车床进行零件加工等方面。希腊艺术对于巴克特里亚手工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艺技术和风格方面。希腊的雕刻和陶瓷制作技术在巴克特里亚得到广泛应用,手工艺品的制作精细程度和装饰细腻度提高了。这些希腊艺术的影响使得巴克特里亚的手工业生产艺术更加丰富多样。

商业

货币

巴克特里亚地处交通要道,为满足商业贸易和货币流通需要,历代国王都铸造了大量钱币,不同的统治者发行的钱币具有不同的大小、币值、图像和铭文,形象生动,铸造艺术高超。与当代货币不同的是,大多数巴克特里亚古代硬币旨在传达和体现尽可能多的时代信息。这些古代硬币在图像和铭文上经常展示了统治者的头像、标志性的建筑物、神话人物以及各种象征和符号。它们的设计精美,用以表达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发掘出的巴克特里亚王国货币在各遗址中,都发现有大量钱币(主要是银币),上面的王像和铭文,为研究者提供了有关王国的政治史、王室世系、编年史的信息。同时,这些钱币还证明了当时繁荣的社会经济交流。由希腊移民建立的巴克特丽亚王国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文化模式上都以古希腊文明为基础。然而,当这种外来文化被带到中亚腹地时,那里也存在着同样的古代文明,它不断受到印度和波斯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形成了一种以希腊文化为基础的 “混合”文化。这种文化对中亚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后来的钱币虽也继承了古希腊钱币的打制方式,但已经逐渐脱离巴克特里亚钱币的希腊风格。

外贸

巴克特里亚王国地处交通要道,居民多擅长商贾。商人们不仅在西亚的巴比伦塞琉西帝国等地,还去叙利亚埃及的集市中。此外,希腊人、叙利亚人、亚美尼亚人在巴克特里亚从事丝绸贸易,所以商业活动十分频繁,对外贸易也很发达。在塞琉古统治时期,国家极力维护东西方的商业贸易。当时的商路从爱琴海沿岸起,经过两河流域,到达巴克特里亚,然后继续往南通往印度,往东通往中国,往北通往中亚西伯利亚地区。塞琉古帝国统治者试图控制并扩大贸易网络,促进东西方之间的商业交流。在途经的城市和贸易中心建立了据点和港口,以方便商品的流通和交易。这使得巴克特里亚王国成为了重要的商业枢纽,连接了欧亚大陆不同区域的贸易网络。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建立后,农业和工商业规模不断扩大,贸易范围也进一步扩大,集市上聚集了不同信仰和语言的商人。无数织物、丝绸、甜品、香料、药物、黄铜、银和各种珠宝摆满了商店,巴克特里亚地区成为一个多元性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贸易中心。巴克特里亚的希腊定居者积极投身于他们的故土,中亚商人的传统也使当时的东西方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从中国西北部经中亚到西部或从中国西南部到印度的贸易路线都经过巴克特里亚,因此中间贸易非常发达。

城市建设

在公元前3世纪以后,希腊统治下的中亚地区的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巴克特里亚王国的首府巴克特拉尤其富庶,被称为“千城之母”,被希腊统治者视为统治的支柱。巴克特拉聚集了大量的兵力,还有厚厚的城墙环绕,与巴克特里亚地区的古代村落相似。这些城市的繁荣和富庶,与希腊文化的传播和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古代巴克特里亚地区,人们常常使用大泥块和生砖坯来砌墙,并修筑回廊式的成排狭小房间,围绕大厅或院落。屋顶结构主要采用立柱和横梁,也使用了拱形结构。这种建筑风格反映了当时的技术和建筑习惯,墙体更加坚固耐用,合理的空间分隔和布局安排,拱形结构也有着更好的支撑和稳定性。希腊统治下的中亚地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推动了当地城市的发展。

文化

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可以总结出张骞对于大夏文化的特征:一是小城林立; 二是城郭虽多而无大君长、但有都城; 三是城中居民过着定居生活、人口众多,“兵弱畏战”、军事力量较差,但商业贸易、经济活动较为突出。

宗教

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受希腊哲学影响大,其思想兼具印度与希腊哲学特点。而佛教在一定程度上希腊化后,也在巴克特里亚地区流行。佛教经典《那先比丘经》又称《弥兰王问经》或《弥兰陀王所问经》,记载了大量巴克特里亚弥兰王与那先比丘之间的对话。那先比丘带有古希腊哲学色彩的问答方式与内容,令弥兰王及其臣民接受,以及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故而接受了其希腊化的佛教信仰。巴克特里亚王国的佛教信仰是佛教希腊化以及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在中亚和南亚地区交融的体现,深刻影响了佛教的哲学发展。

文字

在印度东部禅爪克土各尔出土的赤土陶器,陶器上刻有妇女和文字,陶器上的刻字是两种书写文字( 卢文和婆罗米文字) 构成,即可以从里面也可以从左往右读( 婆罗米文字文的书写拼读规则就如此,不可以从右到左,佉卢文的书写和拼读规则) 。在佉卢文刻字的后面有希腊字母 chi( X) ,佉卢文刻字一直延伸到这位妇女的前面或者左面( 从观者角来看) 。从左到右和从里面可以被读作 xoizomo.刻字的词尾是希腊字母的第十五个字母 o,表明这种语言是巴克特里亚语。这种拼写规则被用于古代巴克特里亚王国( 阿富汗的北部) ,人们用希腊字母来书写这种语言。

艺术

亚历山大东征至巴克特里亚地区后,希腊文化也传入该地区,在希腊人后裔建立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统治时期,当地艺术风格希腊化明显。犍陀罗艺术风格就是巴克特里亚地区希腊化文化艺术的代表。犍陀罗艺术(Gandhara Art)的起源和形成发生在印度西北部,并在希腊化远东广泛传播,这是巴克特里亚文明的特殊文化现象。由于相关的文献记录非常有限,因此该地区具有犍陀罗艺术特征的文化遗存以及其他壁画、雕塑、钱币、器物、饰品上所反映的希腊神话素材就显得格外珍贵。通过它们的再现,凸显出巴克特里亚王国希腊化文明的基本特征:希腊文化与印度、波斯、草原游牧文明之间的深度互动与融合。

巴克特里亚地区的雕塑艺术传统可追溯至青铜时期。在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区,出土了许多形态抽象的人物和动物雕像。当希腊雕塑艺术传入后,当地的工匠们开始利用本地产的黏土、赤陶和灰泥等材料创作雕塑作品,采用希腊古典写实主义风格。这些材料不仅易得,而且在艺术塑造上也更加便利。这一创新为巴克特里亚地区的雕塑艺术带来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争议

大夏与巴克特里亚

许多学者认为大夏即吐火罗四部在巴克特里亚地区建立的政权。“吐火罗”( Tochari) 音读,与古汉语 “大夏” ( dat - hea) 音读近同。因此,将 “吐火罗”转译成 “大夏”,从语音角度看,自然并无太大差距;但是, “大夏”毕竟不是 “大”和 “夏”两字组合成的新词,它在华夏民族古史中,在先秦甚至秦朝时代,已是一个具有特定时空概念的古族、古国、古地称谓。《唐书·西域传》中记载:“吐火罗,居葱岭西乌浒河之南,古大夏地。 ......大夏即吐火罗也。” 可见四世纪之后的史籍中出现的名为吐火罗族都被看作大夏后裔。

也有学者认为大夏应是指从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建立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由于至128年前占领过巴克特里亚地区的斯基泰系的种族之一,即希腊史学家所称的Tochari。

与大月氏

大夏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史记》中,而经常与大夏一起出现的国名是大月氏。后来,在《汉书》《后汉书》中,大夏和大月氏这两个名字的记载方式与《史记》相同。《三国志》中没有提到大夏和大月氏。《晋书》中,在"大宛国 "部分只提到了月氏。

隋书》中列有吐火罗国,在“康国”条中提到了月氏之名。《旧唐书》中无大月氏国和吐火罗国,但在“(ji)宾国”条中提到了大月氏、在“波斯”条中提到了吐火罗。《新唐书》中列有吐火罗:“吐火罗,或曰土豁罗,曰睹货逻,北魏谓吐呼罗者。”按《新唐书》的说法,《魏书》和《北史》中的吐呼罗就是吐火罗。《新唐书》中还记载:“挹(yi)(da)国,汉大月氏之种。大月氏为乌孙所夺,西过大宛,击大夏臣之。治蓝市城。大夏即吐火罗也。”由此可见《新唐书》所提到的大夏,显然是指汉时大夏。观古籍可知,大夏之名见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中,而吐火罗之名(或同音异字)则见于《魏书》《北史》《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大夏和吐火罗之名分别出现在两个时期,即汉时西域有大夏、大月氏而无吐火罗,北朝及以后的西域则有吐火罗、大月氏而无大夏。

鉴于北朝及以后的史籍中吐火罗和大月氏并列出现,所以将吐火罗对应于大月氏显然不妥,就是对应于大月氏的一部分也是很牵强的。相反,大夏与吐火罗之名的分期出现,则为大夏即吐火罗一说带来了较为有利的信息和旁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