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语
古希腊语(阿提卡方言: Ἑλληνικὴ γλῶττα;伊奥尼亚方言/多利亚方言:Ἑλληνικὴ γλῶσσα;英语:Ancient Greek)是印欧语系希腊语族语言,为印欧语系中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语言之一,古希腊语主要使用在希腊本土和爱琴海沿岸岛屿,后来其共同语随着希腊化进程传播到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在基督时期,地方语言还是亚拉米语,Aramaic)和埃及等地中海沿岸和北非地区。古希腊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时期的迈锡尼希腊语,经过古风时期、古典时期以及希腊化和拜占庭时期,于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战役陷落后被近代希腊语代替。古希腊语大体可分为阿提卡-伊奥尼亚方言、阿尔卡底-塞浦路斯方言、爱奥利斯方言、庞菲利亚方言、西希腊语多利安方言等五种方言,其中阿提卡方言为主要方言,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共同语(koine),即考伊尼希腊语。古希腊语通用的文字是希腊字母。
希腊语是希腊人自我定义和民族认同的内容之一。前希腊语的实际记载是在外围区域发现的。尚未详解的克立特文字(线形文字A)是前希腊的,这种文字的一些样本已在大陆希腊发现。希腊语较大的方言群的演变,可以回溯到希腊人进入希腊的远古时期。可是,所有希腊方言都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由此推知有一个时期希腊语是相对一致的。荷马史诗中所描述的英雄时代的希腊人,讲的是以阿提卡-伊奥尼亚方言(Attic-Ionic)、伊奥利亚语(Aeolic)和阿卡地亚—塞浦里亚语(Arcadian-Cyprian)方言为代表的“古希腊”(Old Hellenic)方言。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接受的是阿提卡希腊语的教育。由于他统治版图扩大,这种语言与种种不同的语言接触并受其影响,使之有了轻微改变,这就成了希腊化世界的公用方言(考伊尼希腊语,Κοινή διάλεκτος)。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语是现代希腊语的源泉。随着古希腊语的长期发展,它不断吸收拉丁语,甚至斯拉夫语和土耳其语的成分。
古希腊语共有24个字母,分为元音字母与辅音字母,元音7个,辅音17个。词类分为九类:定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副词、连词、介词、小品词。古希腊语具有高度屈折、多样的格功能。古希腊语的许多词汇在形式上会有屈折变化,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的形式变化称为“变格”,动词的形式变化称为“变位”。虚词的特点是形式上没有屈折变化。古希腊语的最早文献见于克里特岛上克诺索斯王宫废墟里的泥板文书,这是公元前15世纪前期希腊阿卡亚族人征服克里特岛时的遗物,用“乙种线形文字”(原为克里特岛本土民族的文字,后为希腊人采用)刻写,希腊本土的迈锡尼和庇洛斯城也发现这种文字。随着多利安入侵希腊,迈锡尼文化衰亡。伊奥尼亚的希腊人开始采用腓尼基字母,并把原来只有辅音符号的腓尼基字母改为兼有元音符号,从而创立了希腊字母体系。
古希腊语具有清晰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能够准确地反映古希腊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文学、历史、哲学、科学、民族特色以及城邦政治制度等。历史上欧洲许多经典文献是用古希腊语写成的,在欧洲传统教育中古希腊语也具有很高的地位。对于学习和理解欧洲各种现代语言,古希腊语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欧洲文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研究古希腊哲学、文学、历史学,以及基督教神学《新约圣经》等领域,古希腊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发展历史
起源
迈锡尼希腊语是原始希腊语的方言之一,其书写形式是线形文字B,为目前已破译的最古老的希腊语。迈锡尼希腊语在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2世纪之间广泛地使用于克里特岛和希腊大陆上,散落在克诺索斯、迈锡尼、皮洛斯和梯林斯等古城的泥板文书见证了这一古老语言的应用,而米诺斯人使用的线形文字A是现存最早的希腊语书写形式。
古希腊语的最早文献见于克里特岛上克诺索斯王宫废墟里的泥板文书,这是公元前15世纪前期希腊阿卡亚族人征服克里特岛时的遗物,用“乙种线形文字”(原为克里特岛本土民族的文字,后为希腊人采用)刻写,希腊本土的迈锡尼和庇洛斯城也发现这种文字,随着多利安入侵希腊,迈锡尼文化衰亡。伊奥尼亚的希腊人开始采用腓尼基字母,并把原来只有辅音符号的腓尼基字母改为兼有元音符号,从而创立了希腊字母体系。这一重要发明给古典时期希腊语和希腊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各地的希腊部族采用这种字母书写各自的方言。
古风时期
古希腊语并没有伴随着文明的衰落而式微。随着族群之间的相互交流,不同地区之间的方言得以发展融合。
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借用腓尼基字母,重新造就了一套适用于自身语言的书写系统,沿用至今。彼时希腊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不同地区的方言有明显差异,同时期主要的方言类型有:伊奥尼亚方言;爱奥利亚方言;多利亚方言;阿卡迪亚州塞浦路斯方言和潘菲利亚方言等等,各个方言下又有不同的分支。其中阿卡迪亚-塞浦路斯方言成为迈锡尼希腊语的直系后裔。
公元前五百年前希腊西向殖民以后,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王国的大部分是希腊人的控制范围;在北非海滨,在高卢与西班牙也同样是希腊殖民地;希腊的其他殖民地也遍及爱琴海北岸和黑海沿岸。所以,现在讲希腊语的地区,除了丧失了小亚细亚半岛海岸以外,实际上仍是西向殖民和马其顿王国征服以前的旧希腊世界。
《荷马史诗的故事》中所描述的英雄时代的希腊人,讲的是以阿提卡-伊奥尼亚方言(Attic-Ionic)、伊奥利亚语(Aeolic)和阿卡地亚—塞浦里亚语(Arcadian-Cyprian)方言为代表的“古希腊”(Old Hellenic)方言。荷马的语言是古爱奥尼亚语,但混和了伊奥利亚语的形式。后来的一切史诗都模仿荷马的语言,主要有希西阿德(Hesiod)以及悲歌(elegic)和短长格体(iambic)诗人如爱奥尼亚的阿奇洛卡斯(Archilochus),雅典的梭伦和麦加拉的提俄格尼斯(Theognis)等。
古典时期
古典时期,波奥提亚、色萨利、莱斯博斯岛等地区仍使用爱奥尼亚方言,萨福和米提列涅的阿尔卡埃乌斯皆以此写作。与此同时,阿提卡方言从伊奥尼亚方言中独立,成为古典时期希腊灿烂文明的见证者。
公元前五世纪,由于雅典优越的政治和文化地位,阿提卡语成了戏剧的公用语言,而公元前五世纪末的散文也是用阿提卡语写成的。最早的散文作家如修昔底德就摈弃了某些有着阿提卡方言味的语调,例如不用本地的ΤΤ和ρρ(如πράΤΤω, ἄρρην),而用爱奥尼亚语的σσ和ρσ。雅典伟大的作家包括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历史作家修昔底德和塞诺芬;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演说家德摩斯梯尼,都使用这种语言,阿提卡语成了确认的文学散文语言,也就是说古典希腊语就是阿提卡希腊语。
公元前4世纪时,由于雅典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卓越成就,阿提卡方言逐渐在伊奥尼亚城邦采用,形成了一种以阿提卡方言为基础并带有浓厚的伊奥尼亚色彩的语言,后来成为希腊文化世界的交际语,称koine,即“共同语”。从《荷马史诗的故事》起一直到公元前4世纪散文时期的希腊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都用希腊方言写作。《荷马史诗》的语言就是伊奥尼亚方言加上爱奥尼亚方言写的。
阿提卡方言已经成了文学的、散文的规范语言以后,希腊的大多数城邦在公私文书甚或在国与国之间的文书上,比如在不同的城邦之间的条约仲裁决定及外交往来等都各用各的方言。
希腊化时期
希腊化时代,古希腊语各种方言中文史哲传统最为丰厚的阿提卡-伊奥尼亚方言发展出了所谓的“共同语”(koine)。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和西亚后,希腊“共同语”在地中海沿岸、北非及中近东各地广泛传播,在遥远的东方和叙利亚、巴勒斯坦(在基督时期,地方语言还是亚拉米语,Aramaic)和埃及,希腊语成为有文化的、接受教育的共同语言;甚至在罗马统治下,它也是官方用语;亚历山大自己接受的就是阿提卡希腊语的教育。由于他统治版图扩大,这种语言与其他不同的语言接触并受其影响,使之有了轻微改变,这就成了希腊化世界(亚历山大帝国)的公用方言(Κοινή διάλεκτος),希腊语从而由古典时期进入考伊尼希腊语时期(从公元前330年到公元330年君士坦丁修建拜占庭)。
《圣经·旧约圣经全书》于公元前3至前2世纪译成希腊共同语,《圣经新约全书》在成书的时候即是用希腊共同语撰写。这种书面共同语受当时口头共同语的影响。
考伊尼希腊语是约公元前280年在亚历山大里亚由七十位学者翻译的《旧约圣经全书》所用的语言,因而这个译本便叫做Septuagint译本,而《新约全书》也同样是用这种宿言(即所谓“圣经希腊语”)翻译的。在希腊语历史上的每一个时期,希腊语一方面用作文学的和正式的演说,另一方面用作普通谈话、写书信等等的本土语言。古典时期希腊文学的乡土语言就有一种被保存下来。1世纪,基督教兴起,《圣经》流传于地中海沿岸各地,希腊共同语成为基督教《圣经》传播的主要媒介。
但是,由于部分地区活语言的自然发展(甚至在雅典也是如此),由于它在非阿提卡希腊人中流行,这种希腊化希腊语变得和古代阿提卡作家们所用的阿提卡语大不相同了,雅典式(Atticism)一词便是对变革的抗议。
希腊化时期的语言是现代希腊语的源泉,许多被拉丁语采用,其中一些是在罗马统治时期,另外一些是在早期拜占庭时期,以后还假借了一些斯拉夫语和许多土耳其语。词汇的搀杂是大多数现代欧洲语言共有的情况;在发音、造句以至在词义上也有改变,欧洲语言也不例外。
公元532年,在意大利和西西里,高卢与西班牙的殖民地的罗马化完成。在阿拉伯帝国征服之后,非洲的整个北部和东地中海,都是讲阿拉伯语的区域。斯拉夫人占领了许多从前希腊化了的色雷斯和马其顿。土耳其人的征服使小亚细亚半岛都讲土耳其语,只有滨海的和一些散处内地的村社才是例外。
拜占庭时期及后
拜占廷时期(5~15世纪)的希腊语称中古希腊语,是希腊共同语的继续,也是近代希腊语的前驱。近代希腊语一般认为从君士坦丁堡陷落时(1453)开始。希腊语使用的范围大为缩小,只在希腊本土和爱琴海沿岸的岛屿及在其他国家的希腊人移民区使用。近代希腊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口语,称“民间语”;另一种是比较接近于古希腊语的书面语,称“纯语”。拜占庭时期,学术活动在希腊本土殆已停止,只是在拜占庭、小亚细亚半岛以及一个时期的亚历山大里亚还在继续研究希腊语言文学。
1453年,君士坦丁堡战役(原拜占庭)失陷,希腊语在东正教(Orthodox Church)里仍然使用。希腊人民也在口头讲笔头写。在这一时期,希腊语是一种非学者的俗语和一种文学语。例如,希腊报纸就尽力固守“文学的希腊语”(Καθαρεύουσα),所谓考伊尼希腊语时期的倾向,在现代希腊语里继续表现出来,例如ἵνα在非结果从句中的使用,就是这种倾向在现代希腊语中的标志。
1829年,希腊独立战争胜利之后,纯语被定为官方语言,在文件、标语、科学著作、希腊语字母表、新闻报道等正式场合作为口头语使用。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存在着民间语与纯语之间的争论,到20世纪初民间语才取得了优先地位。
1974年,希腊军政府垮台之后废除了纯语的官方地位。1976年,卡拉曼利斯政府颁布了新的法律,将民间语定为标准的现代希腊语,从而确立了其官方语言地位。
使用范围
地域变迁
迈锡尼希腊语在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2世纪之间广泛地使用于克里特岛和希腊大陆上。
公元前五百年前希腊西向殖民以后,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王国的大部分是希腊人的控制范围;在北非海滨,在高卢与西班牙也同样是希腊殖民地;希腊的其他殖民地也遍及爱琴海北岸和黑海沿岸。所以,除了丧失了小亚细亚半岛海岸以外,实际上仍是西向殖民和马其顿王国征服以前的旧希腊使用古希腊语的范围。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和西亚后,希腊“共同语”在地中海沿岸、北非及中近东各地广泛传播,在遥远的东方和叙利亚、巴勒斯坦(在基督时期,地方语言还是亚拉米语,Aramaic)和埃及,希腊语成为有文化的、接受教育的共同语言;甚至在罗马统治下,它也是官方用语;随着亚历山大统治版图扩大,这种语言与其他不同的语言接触并受其影响,使之有了轻微改变,这就成了希腊化世界(亚历山大帝国)的公用方言(Κοινή διάλεκτος)。
近代希腊语从君士坦丁堡陷落时(1453)开始。希腊语使用的范围大为缩小,只在希腊本土和爱琴海沿岸的岛屿及在其他国家的希腊人移民区使用。近代希腊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口语,称“民间语”;另一种是比较接近于古希腊语的书面语,称“纯语”。拜占庭时期,学术活动在希腊本土殆已停止,只是在拜占庭、小亚细亚半岛以及一个时期的亚历山大里亚还在继续研究希腊语言文学。
语系划分
自从1780年威廉·琼斯(Wil1iam 'Jones)爵士发现梵语以来,学者们不久便证实: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哥特语(Gothic)、:克尔特语(Celtic)、日耳曼语、立陶宛语(Lithuanian)、斯拉夫语、亚美尼亚语(Armenian)和阿尔巴尼亚语都来自远古时期从印度到东欧使用的同一母语,因而这些语支都属于印欧语系。梵语和古代琐罗亚斯德教的圣书《阿维斯塔》(Avesta)所使用的语言是这一语系最古老的代表,这便是以后的希腊语。早期古希腊语及古典阿提卡方言保存了原始印欧语的元音系统,乐调重音也没有改变,但辅音变动较多。古希腊语的屈折变化比原始印欧语简单。原始印欧语有8个格,希腊语只剩5个,但还保存着双数、动词的中动语态、过去叙述时和愿望语气。句法有很大发展。通过连词、副词等的运用,希腊语可以表达思想上细微的关系。
内部分区
古典时期的希腊语分为阿提卡-伊奥尼亚方言;阿卡迪亚州-塞浦路斯方言、西部方言、爱奥利斯方言、庞菲利亚方言。
语言特点
语音
元音
古希腊语字母分为元音和辅音,其中元音有7个:α、ε、η、ι、ο、υ。其中,两个总是短音:ε、ο;两个总是长音:η、ω;三个长短音均可:α、ι、υ。
双元音一般都是长音,一个例外是名词的复数后缀-oL和-αr算为短音。在有的元音下面写一个t(所谓iota subscriptum“下写i”):q,n,p。这个“下写”没有发音。在大写的词中,这个v写在旁边,例如:l6o ( ado我唱),qor ( ode歌),'QLociov或'Q6eiov ( Odeion歌咏场),"ALonc( Hades阴间),分音符“..”表示两个元音分立,例如:'Atpectongc ( Atre-ides人名), mpatc ( pra-ys温和), 'Hociac ( Hesa-ias人名)。
辅音
( 1 ) mutes / stops三元对立现象
任意唇音(如 ) +→;
任意腭音(如) +→;
( 2 ) liquids:,;
( 3 ) nasals:,v;
( 4 ) sibilant:;
声调
古希腊语的声调和现代汉语一样,是古希腊单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古希腊语通行的时代,没有任何标注声调起伏的符号,直到通用希腊语初期的学者阿里斯托芬(公元前3世纪)发明了变音符号(但大约于公元4世纪初,通用希腊语却以轻重读完全取代了声调变化)。现代的学者能依据这些纪录,回推出古希腊语单词和短语的声调,但更长(如完整句子)的声调变化却几乎没有头绪。
扬抑与音拍
为了理解古希腊声调变化,学者定义所谓的音拍(mora),换句话说,一个音拍相当于一个短元音的长度(ᾰ、ε、ῐ、ο、ῠ和大部分字尾的αι和οι)。这样的话,长原音和大部分的双元音(除大部分字尾的αι和οι以外)的长度都是两个音拍。
οι与αι常被视为单音拍的理由,是因为ι就是字尾时可视为辅音/j/,这时οι与αι就被视为单音拍;反之,若ι后有其他辅音字母,则倾向于把ι视为元音,这时才会把οι与αι划分为两个音拍。
古希腊声调常有一套完整的扬抑(contonation)。详细来说,扬抑有可能是在某音节的尾音拍升起,并于随后音节的首音拍落下;也有可能是把这整套先升后降的过程压缩在两个音拍的音节内完成。而古希腊声调的一般规律是,扬抑到字尾(或发音时被视为一个字来连诵的短语的字尾)最多间隔一个音拍。这个规则把古希腊语的声调变化严格的限制在倒数三音节中,比如:
现代延续中古希腊语的传统,在字母上标注以下标点符号来表示古希腊语的声调:
(1)锐音符(ó):表示扬起的声调,即在某单音拍元音扬起或是在双音拍元音的第二个音拍扬起。
(2)抑音符(ὁ):尾音节锐音符的变体,也就是尾音节后没有后置语素或标点符号时,尾音节的锐音符须改为抑音符。实际意义现在学界还无定论,但有可能代表声调不要如单字单独的念法般扬起。
(3)扬抑符(ō或ὄ):代表扬抑压缩在一个音节内的状况。
声调符号(与粗气符、柔气符)标注在双母音的第二个字母上;但如果双母音包含被下标的Ι,则标在第一个字母之上。声调符号与粗气符或柔气符合写时,锐音符与抑音符置于粗气符(与柔气符)之后;反之扬抑符置于它们之上。
音节的术语
在讨论古希腊声调(或拉丁语的重音)时,虽然中文习惯以倒数第几音节来描述相关的规律,但外国学者习惯以下面三个拉丁语形容词来做说明:
附着语素
古希腊语的附着语素(clitic)是一群本身没有声调起伏,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单字。放在某单字前的称为前置语素(proclitic),反之称为后置语素(enclitic)。
常见的前置语素像是否定副词οὐ(但οὐ出现在字尾时会变成有声调的οὔ)、介词εἰς、ἐν和ἐκ与定冠词ὁ的阳性与阴性单复数主格,通常不会改变后面单词的声调。
常见的后置语素有不定代名词τις的大部分变化型、不定形容词τι、不定副词、系动词εἰμί“是”和动词φημί“说”大部分的现在时型态、某些小品词和代名词没有声调起伏的形式。
后置语素有可能会改变前面单字甚至是自己的声调:
声调的保守律
古希腊动词变化的声调大多遵守保守律(recessive rule),也就是只有锐音符且声调扬起到字尾间顶多间隔一个音拍;换句话说,若尾音节元音为短,则锐音符在倒数第三音节;尾音节元音为长则锐音符在倒数第二音节上。
词汇
古希腊语如果考虑词根的话,虽然词汇的本质基础是印欧语系,但相当多的术语是借用的。这些借词大部分取自原始希腊人到来之前居住在希腊的人们的习语。许多单词在第二个千年就已经渗透到希腊语中,因为在迈锡尼语中发现了与植物名称相对应的形式,例如elaiā “橄榄”、pyxos “黄杨树”和selīnon “芹菜”;动物名称,例如leōn “狮子”和onos “屁股”;物体的名称,例如asaminthos “浴缸”、depas “花瓶”和xiphos “剑”;以及材料的名称,例如elephās(象牙)、chrşsos(金)和kyanos(深蓝色珐琅)。
语法
词法
词类
词类分为九类:定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副词、连词、介词、小品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动词称为实义词或实词。副词、连词、介词、小品词称为虚词。古希腊语的许多词汇在形式上会有屈折变化,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的形式变化称为“变格”,动词的形式变化称为“变位”。虚词的特点是形式上没有屈折变化。
性、数、格
古希腊语中的实词,以名词为例,分为阳、阴、中三性。这三种性是从语法角度来分类的,不完全与自然属性相通。
古希腊语的实词(不含副词)的数,从语法上来分,有三类:奇数、双数(到共同希腊语时已消失)与复数。
古希腊语的实词(不含副词),有五个格,即主格、属格、与格(或间接格)、宾格及呼格。主格主要表示句子的主语(人或事物)等,属格主要表示类属,间接格主要表示其间接关系,也称与格,宾格主要表示动词的直接宾语,呼格,主要表示对某种人或事物的呼唤。这五种格中除了主格与呼格外,其他三种格都称之为斜格。
名词
名词的变格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变格(或称a变格),词干以a结尾的变格,可再细分为3种型。第二类变格,词干以ο结尾的变格,可再细分为3种型;(3)第三类变格,词干以辅音、ἱ或v等结尾的变格,可再细分为10余种型。此外,还有一些难以归类的变格,统称为不规则变格。
第一变格法(first Declension),主要用于阴性名词以α、η结尾,阳性名词以ας、ης结尾的情况。历史上,第一变格是较晚出现的一种变格方式,与第二变格在语法结尾上几乎相同。
第二变格法(Second Declension):,适用于奇数主格以-ος结尾的阴性或阳性名词,以及以-ον结尾的中性名词。这一变格法中,阴性/阳性名词和中性名词的变格方式有所区分。
第三变格法(拉帕特·昂蒙查翁 Declension):包括那些单数属格去掉词尾–ος后,词干以辅音、-ι、-υ、双元音结尾的名词。这一变格法进一步细分为阴性、阳性及中性单词的不同变格方式,并有特殊的sigma变化规则。
形容词
形容词变格
形容词有三类规则的变格(共8型),第一类(词干以元音结尾)“善”之型、“慎”之型、“简”之型。第二类(词干以辅音结尾)“真”之型、“幸福”型。第三类(混合型)“甜”之型、“黑”之型、“优雅”型。此外,还有一类不规则变格“大”之型。
不规则形容词
不规则形容词μέγας(伟大的)变格形式。
形容词的级
在古希腊语中,形容词有三种级,原级(Positive Degree)、比较级(Comparative Degree)和最高级(Superlative Degree)。这些等级用于表达事物的不同程度或比较。原级形容词是形容词的基本形式,用来描述事物的一般性质或特征。例如,“καλός”(kalos)意为“美丽的”或“好的”。比较级形容词用于比较两个事物。在古希腊语中,比较级通常通过在原级形容词的词根前加上“πλεῖον”(pleion)或“μᾶλλον”(mallon)来构成。例如,“καλός”的比较级是“καλλόνων”(kallonos)或“καλλίων”(kallikōn),意为“更美丽的”。最高级形容词用于表达三者或三者以上中的最高级。在古希腊语中,最高级通常通过在原级形容词的词根后加上“-ιστος”(-istos)或“-τατος”(-tatos)来构成,前面还需要加上定冠词。例如,“καλός”的最高级是“καλλιστός”(kallistos),意为“最美丽的”。
副词
副词构成
副词的构成由形容词构成副词的途径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后缀,将形容阳性复数属格结尾的-v改为-s即可构成副词(重音不变),例如,-ως(-ως),这是构成副词的最常见的后缀之一,“πρᾶγμα”(prā华语金曲奖,事务)变为“πρᾶγμαἔχει”(prāgmaechei,以事务的方式)。第二种是形容词的宾格中性(单、复数不论)都可用作副词,尤其是那些描述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例如,“γλυκύς”(glykys,甜的)可以作为副词使用,意为“甜蜜地”。
副词级的构成
在古希腊语中,副词的级(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成通常是基于相应的形容词变化而来。副词本身可能不直接变化为比较级或最高级形式,而是通过与特定的比较级或最高级的形容词结合来表达比较或最高级的意义。比较级副词通常是通过在形容词的比较级形式前加上介词“κατὰ”(kata,意为“按照”)或“πλέον”(pleon,意为“更多”)来构成。最高级副词通常是由形容词的最高级形式加上适当的介词构成。最高级形容词的构成是在形容词词干后加上后缀“-ιστος”(-istos)或“-τατος”(-tatos),并且前面要加上定冠词。
数词
基数词、序数词
有形容词作用的基数、序数,也可用作副词表示数目。
变格
基数词变格如下表
冠词
定冠词和所修饰的名词在性数格方面必须一致,在具体语境里,定冠词可视为判别名词(以及形容词)的性数格的标志。牢记定冠词表会使词形分析事半功倍。
代词
人身代词及其强调形式
代词分类
古希腊语中的代词根据意义和功能,分为几种类型,人称代词,加强性代词,指示代词及其派生词,反身代词、相互代词、物主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关系代词及其派生词。其中加强性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包括人称代词、反身代词、指示代词、相对代词和疑问代词。
代词变格
代词变格并非根据词尾进行分类,几乎每一个代词都很重要。
动词
古希腊语的动词有三种语态,主动、中动与被动。
古希腊语动词有五种语气,陈述,虚拟,希求,祈使及不定语气。所有主要的时态都有分词。前四种语气为了和不定语气区别,通称为定式语气。后面四种为要和第一种语气陈述语气区别,称为依存语气。
古希腊语动词有七种时态,即现在、过去未完成、完成、过去完成、过去片段、将来、将来完成等。
动词也与名词相似,有三个数,即单、双、复。
动词变位
古希腊语动词在形态上有时态(tense)、语态(voice)、语气(mood)、动词性名词(verbalnoun)、数(number)和人称(person)等方面的区别。
动词在词形上的屈折变化叫做动词变位(conjugation),动词变位涉及五个方面,时态、语气、语态、人称、数。
古希腊语动词有两类词干,时态词干(tensestem)、动词词干(动词stem)。
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
下面用表格形式展示了现在时态的变位形式。古希腊语动词还有过去时态、未来时态、不定式、分词、动名词等其他形态,每种形态都有其独特的变位规则。
分词变格
分词是一个非限定动词,所谓“非限定”,指的是分词在“人称”方面没有变化。分词兼有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单从词形上进行分析,分词的动词性主要表现在分词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而分词的形容词性则表现在分词有性数格的变化。根据各时态和语态的人称词尾变化对分词变格进行分类,共分为如下8型。
现在分词(PresentParticiple):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或状态。它通常以-ων(-ōn)结尾(阳性和中性)或-ουσα(-ousa)结尾(阴性)。
未来分词(FutureParticiple):表示将来要发生的动作。它以-σων(-sōn)结尾。
未完成过去分词(ImperfectParticiple):表示过去正在进行的动作,但这种分词在古希腊语中并不常见,通常使用现在分词来表示。
完成时分词(PerfectParticiple):表示已经完成的动作。它以-σθα(-sthā)结尾。
过去完成时分词(PluperfectParticiple):表示在过去某一时间点之前已经完成的动作。这种分词在古希腊语中并不常见,通常使用完成时分词来表示。
被动现在分词(PassivePresentParticiple):表示正在被执行的动作。它以-ομενος(-omenos)结尾。
被动未来分词(PassiveFutureParticiple):表示将来会被执行的动作。它以-σομενος(-somenos)结尾。
被动完成时分词(PassivePerfectParticiple):表示已经被完成的被动动作。它以-σθεισος(-sthestios)结尾。
介词
古希腊语中的介词(Prepositions)用于表示名词、代词、名词短语或整个句子与某些概念的关系,如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
句法
条件句
条件从句,主句称为后件。根据条件句蕴涵的时间性,分为两大类条件句,“开放的”条件)和“未实现的”和“遥远的”条件句。连接词有εἰ、εἰ、εἰμὴ、ἐάνπερ、ὅταν。
简单句
简单句可分为六种类型,陈述句(Statements)、假设句(Assumptions)、祈使句(Commands)、愿望句(Wishes)、疑问句(Questions)、感叹句(Exclamations)。
复合句
复合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组成。主句和从句各有其主语和谓语动词。主句可在从句之前,也可在从句之后。
副词性从句(状语从句)
副词性从句用来表示下列副词关系里的一种,目的,原因,结果,条件,让步,时间,比较。换言之,副词性从句是由某一个关系连词引导的从句,该关系连词可用来表示目的、原因、结果、条件、让步、时间、比较。
时间状语从句(TemporalClauses),连接词:ὅτε,ὅταν,ἐπὶ,πρὶν。
条件状语从句(ConditionalClauses),连接词:εἰ,ἐάν,ἐἰμὴ,μὴἐάν。
原因状语从句(CausalClauses),连接词:ὅτι,ὅπως。
目的状语从句(FinalClauses),连接词:ἵνα,ὥστε。
让步状语从句(ConcessiveClauses),连接词:σὺν,παρά,ἐάνπερ。
结果状语从句(ResultClauses),连接词:οὕτως,ὥστε。
比较状语从句(ComparativeClauses),连接词:ὡς,ὅσῳ,ὅσῳ,ὥσπερ。
名词性从句
宾语从句在句子中充当名词的角色,可以作为主语、宾语、表语或补语。名词性从句通常由特定的连接词引导,这些连接词有ὅτι、ὅπως、εἰ、ἐάν、ὥστε、ὡς、ἐκεῖνοςὅτι。
间接引语从句用于转述他人的陈述或问题,而不是直接引用。间接引语从句由连接词如ὅτι、ὅπως、ἐκεῖνοςὅτι等引导。
形容词性从句(关系从句)
形容词性从句(AdjectiveClauses),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这些从句通常由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引导,它们在从句中担当一定的语法角色,如主语、宾语或表语。引导词有ὅς、ἥ、ὅ、ὅπου、ὡς、ὅσῳ。
疑问句
疑问句是用来提出问题或寻求信息的句子。疑问词有τίς、τί、ποῦ、πότε、πῶς。
否定句
否定句通过在句子中加入否定词来表达否定意义。最常见的否定词是οὐ、μὴ,它们用于否定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或整个从句。
文字
古希腊字母传给罗马人,成为拉丁字母,中世纪时又传给斯拉夫人,成为西里尔字母。古希腊语最初使用线形文字。线形文字A(公元前18-14世纪)像两河一样书于泥板,书写文字不明,可能并非希腊语,但文字系统与线性文字B之间有发展关系。用来书写希腊语的线性文字B(公元前15-12世纪)为音节文字,即一个符号代表一个音节、并无单独的辅音字母,最初借助于文献中出现的地名等专有名词作为突破口成功破译(如克诺索斯拼作ko-no-so=Konossos)。希腊字母则起源于腓尼基字母。但腓尼基人的文字体系像埃及圣书体或是乌伽里特的楔文字母一样并不书写元音,希腊人创造性地将希腊语中不存在的不送气声门音字母(阿拉伯语‘埃利夫’,ا)以及咽音字母(阿拉伯语‘阿因’,ع)用来表示元音a(α)和o(ο),在此基础上还创造了新的字母用来表示长o、送气的清辅音p、送气的清辅音k、双辅音ps与ks。
希腊字母
古希腊语共有24个字母,分为元音字母与辅音字母。元音7个:α,ε,η,ι,ο,υ,ω。辅音17个:γ,δ,ζ,θ,κ,λ,μ,ν,ξ,π,ρ,σ,τ,φ,χ,ψ。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逗号“,”与句号“.”跟英语的一样,“.”表示冒号或分号,“;”表示问号。
气息音符号
送气符号
送气符(aspirate/roughbreathing)的符号为[῾],不送气符(unaspirate/smoothbreathing)的符号为[᾽],气息音符号(breathings)首字母为元音或双元音的单词,须标出气息音符号。送气音(Roughbreathing)发音与音标[h]一样。
变音符号
现代新约希腊文印刷版本应用三种不同的变音符号:1、(᾽):撇号(apostrophe),在以元音开头的单词的前一个单词,省略最后一个短元音。此过程叫作“省音(elision)”,如:δι᾽ αὐτοῦ代替διὰ αὐτοῦ;2、(¨):间隔符号(diaeresis),出现在两个元音通常组合成双元音,但需要分开发音的地方,如:Ἠσαΐας,发音为(Ἠ-σα-ι-ας),而不是(Ἠ-σαι-ας);3、(᾽):融接符(coronis),表示丢失一个或几个字母的两个单词的组合。此过程称为“融接形式(crasis)”。英文中类似的有I’m代替I am,You’re代替You are,如:κἀγώ代替καὶ ἐγώ,或κἀκεῖνος代替καὶ ἐκεῖνος。
重音符号
现代新约希腊文印刷版本应用三个重音符号:1、(´):扬音符(acute),或称为“尖音符号”;2、(`):抑音符(grave),或称为“顿音符号”;3、(῀):抑扬音符(circumflex),或称为“元音符号”。有些同样的单词,重音符号不同,会有不同的意思。
语言文化
文学
现存最早的希腊语文学作品荷马史诗所使用的语言就是一种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方言的混合语,它以伊奥尼亚方言为主体并混合了爱奥利斯方言和阿卡狄亚—塞浦路斯方言。这种人造的文学方言主要是为了适合史诗格律的需要。它虽然从未为任何地区和城邦的希腊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讲,但“它是希腊世界传播最广、尽人皆知的语言” 。因为荷马的两部史诗自古就被视为希腊文化精髓的体现,它们构成了整个希腊世界传统教育的基石。荷马史诗的语言是希腊语最早的文学方言,它对以后的希腊语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影响是巨大的。后来出现的若干诗体也都具有运用混合方言的特点。
到了公元11世纪,拜占庭公主安娜·科穆宁在其作品《阿莱克修斯传》使用的是高雅的希腊语,而非通俗粤语。在这一阶段,尽管有作家提到了语言上的“希腊化”一词。
在已知的希腊悲剧家中,只有三位具有完整记载: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是三人中最早的一位他幸存的作品包括《波斯人》《七人对抗底比斯》《恳求者》(一部在比赛中击败索福克勒斯的戏剧)、《普罗米修斯的束缚》《俄瑞斯忒亚》。作为俄瑞斯忒亚三部曲的一部分,他最著名的作品可能是《阿伽门农》,索福克勒斯是第二位伟大的悲剧剧作家。在他参加比赛的120部戏剧中,只有20部流传下来。他现存的七部戏剧中只有三部是完整的。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三部曲的一部分,是《俄狄浦斯王》或《俄狄浦斯王》,这是一部在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安提戈涅》之后16年写的剧本。希腊悲剧的第三位伟大作家是雅典人欧里庇得斯,他的戏剧——通常基于神话——在比赛中并不是很成功。他有90多部包括《希波吕托斯》《特洛伊妇女》《俄瑞斯忒斯》戏剧作品。
古希腊喜剧起源于纪念狄俄尼索斯的仪式,在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只有阿里斯托芬的一些戏剧存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最具有影响力;在《鸟》中,他举起雅典民主来嘲笑;在《云》中,他攻击了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吕西斯特拉塔,他谴责战争。他的戏剧中只有11部幸存下来。
在公元前4世纪,出现了以梅南德被为代表的新喜剧。梅南德的喜剧只有Dyscolus(厌世者)存在,并没有涉及阿里斯托芬所写的重大公共主题。梅南德的戏剧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些作品在公元前3世纪和2世纪由罗马诗人普劳图斯和特伦斯自由改编,甚至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深受梅南德的影响。
史学
希腊的古典时代产生了两位历史先驱: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希罗多德通常被称为历史之父,他的《历史》是西方文学中第一次真正使用散文。在这两者中,按照现代标准,修昔底德是更好的历史学家。他对资料的批判性使用、文献的收录和艰苦的研究使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对后世的历历史学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希罗多德《历史》的出现,历史学才作为史家通过调查研究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知识形式,真正地从神话中独立出来。希氏开篇便宣称,《历史》的内容是作者本人的调查研究成果。尽管希氏出于“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的撰述目的,基本秉持“有闻必录”的原则,“让记录同批评相比时拥有优先权”。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已经自觉地将自己实地观察、调查所得与目击者的证词、传闻等口述资料相区别,并且在撰述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史料批判方法,从而超越了其前辈赫卡泰乌斯。因此,学者们一般认为,希氏《历史》一书不仅意味着历史学的诞生,“还标志着批判性著述的开端,尽管它实际上还很朴素”。
第三位历史学家色诺芬,他的希腊语著作《Anabasis 》最为出名,这是他参加希腊雇佣军的经历,色诺芬还写了三部赞美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作品——《道歉》《座谈会》和《苏格拉底回忆录》。
哲学
柏拉图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著作,并且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学院。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如同许多古老的文献一样,柏拉图留下的文集残缺不全、存在许多争议。他记载的苏格拉底对话录成为后人研究他们思想的主要来源,但许多内容记载的是柏拉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苏格拉底的原意。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概念"论和巴门尼德的本体论,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也是柏拉图哲学的基石。他的"回忆说"认为认识就是回忆,坚持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他的理念论承继了旧氏族时代的"因袭的观点和思想方式",带有许多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因素。
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苏格拉底。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在他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正确性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学院的学生,他探索的范围在今天看来不仅仅在哲学范畴。他还撰写了题为《论灵魂与修辞学》的论文。他的《诗学》对文学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2000多年里作为悲剧的解释。随着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22年去世,古希腊文学的古典时代接近尾声。在希腊文字的连续几个世纪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像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那样的成就。
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观点由他的学生阿利安(Arrian)收集在《论语》和《Encheiridion》或《手册》(见Epictetus)中。生活在3世纪的第欧根尼·拉尔提乌斯 (Diogenes Laertius) 撰写了《著名哲学家的生平、教义和谚语》,这是一本有用的资料书。另一位主要哲学家是普罗提努斯。他也生活在3世纪。他将柏拉图的哲学转变为一种称为新柏拉图主义的学派。在17世纪之前,他的《九型人格》对欧洲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宗教
到公元前3世纪时,生活在埃及托勒密王朝中的犹太人大多数都以希腊语为自己的母语。 据推测,他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圣经被局限在一个日益狭小的圈子里,于是委托从耶路撒冷王国请来的72位学者将之译成了希腊文。此译本便是所谓的“七十士子本”( Septuaginta)《旧约》。基督教的《新约》原文则是用公元初几个世纪中的希腊语写成的。 由此可见,希腊语既是希腊文化向外传输的载体,又是外来文化因素进入希腊文化的通道。1世纪基督教兴起,《圣经》流传于地中海沿岸各地,希腊共同语成为基督教《圣经》传播的主要媒介。《圣经·旧约》于公元前3至前2世纪译成希腊共同语,《圣经·新约》在成书的时候即是用希腊共同语撰写。这种书面共同语受当时口头共同语的影响。
基督教早期发展阶段的各类文本比如《新约全书》《七十子译本》和早期教父书信等都是以通用希腊语写成,所以通用希腊语也被称为圣经希腊语、新约希腊语、教会希腊语。
影响地位
思维的塑造
古希腊语语法深奥且复杂多变,常常给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让人望而却步。这种复杂性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思想范畴理论。尽管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十大范畴与古希腊语法范畴相对应,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范畴只在古希腊语语法中具有意义。事实上,像关系范畴、时间范畴、地点范畴等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无论在何种语言中都是如此。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一定的语言对一定的思维样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语言学价值
希腊语就语法而言,虽然是一门比较保守的印欧语,亦即具有不少源自原始印欧语的语法特征(名词三性、五格,动词三时、三体、四式、三语态);但词汇方面已经经历了一次“大换血”。比如古希腊语中常见的海、岛、橄榄、无花果、葡萄、月桂、水仙、风信子、牛至、鹰嘴豆、迷宫、雅典娜、克诺索斯等词汇从词源学的角度而言很可能都来自原先非印欧语人群的历史遗留(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些底层语言可能是其他的未知印欧语),故而很难与其他印欧语系语言的词汇构建起可靠的同源关系。总之,古希腊语尽管存在着许多非印欧语的痕迹,但对于原始印欧语的构拟仍旧至关重要。
早期古希腊语及古典阿提卡方言保存了原始印欧语的元音系统,乐调重音也没有改变,但辅音变动较多。古希腊语的屈折变化比原始印欧语简单。原始印欧语有8个格,希腊语只剩5个,但还保存着双数、动词的中动语态、过去叙述时和愿望语气。句法有很大发展。
在近代希腊语里,古希腊语的乐调重音变成送气重音,元音的长短音区别已经消失,词首元音吐气或不吐气符号已失去作用,都不吐气,但仍保留这些符号。在语法方面,近代希腊语已失去了双数、愿望语气和过去叙述时。民间口头语中名词变格形式也高度简化,书面语中还保留着一些日的变格形式和类别。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动词形态也有差异,特别在词汇方面,近代希腊语从邻近民族或统治民族那里接受了大量借词,而书面语还保留着许多古希腊语词。
传播
古希腊语是古希腊文化的一个有机的成分,并且作为一个流体的成分,构成表述某些其他文化成分诸如文学、历史、哲学、科学、民族特性和城邦政治等的载体或介质。它在担当一种文化表达手段的过程当中,既是希腊文化若干内涵的外化,又将希腊人的性情、精神、思想和对世界的认识等文化流程加以固化,并传诸后世,广播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古希腊语的发展由始至终都构成整个古希腊文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有时希腊语自身的魅力也会成为引发某一文化运动的历史引擎。
相关研究
西方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涵盖了心灵、辩证、 伦理、治国、逻辑和语言等方面,更被后人广泛认定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在语言学方面,《克拉底鲁篇》这篇对话专门讨论了语言问题。柏拉图的观点基本上同意克拉底鲁“本质论”的观点,在《克拉底鲁篇》中深入讨论了词的来源,开启了词源学的先河,柏拉图更被认定为词源学的奠基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认识不同于柏拉图,他在《解释篇》中提到:“语言只是内心经验的符号,内心经验自身,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相同的,而且由这种内心经验所表现的类似的对象也是相同的。 在对语言的认识层面上,亚里士多德比柏拉图更进步一些。 亚历山大语文学派继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研究语言的规律性,分词类、编词形变化表,以词的形态变化来规定词的语法范畴,主张语言是有系统、有规则的。 斯多噶学派是由埃利亚的芝诺创立的,他们在哲学和修辞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方法和理论。他们提倡“本质论”,认为“词”与“物” 有着本质上的联系,词的形式产生于本质, 后又由于习惯出现了变化,所以他们在与亚里士多德的论争中,提出了“不规则论”的观点,因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是不规则的,并用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的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
希腊化时期的语法学家狄俄尼索斯·特拉克斯著有西方第一部语法著作《读写技巧》亦译作《语法术》(Tékhnē grammatiké),特拉克斯的这部著作被认为是权威性的语言学经典,它被奉为标准著作达1300年之久。现代评论家宣称,几乎从每本英语语法教科书中都能看到它的某些痕迹,全书约分为25节,对希腊语的语法作了扼要的分析。特拉克斯在书中认为“语法是关于诗人和散文作者惯用法的实际知识”。他认为语法可分为六个部分,即正确的朗读;解释作品中的文学语词;对熟语和题材的注释;发现词源;制订类比规则;评价文学作品。书中提出的词类体系和形态分析为以后的句法研究打下了基础。特拉克斯在这本书里把词分为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和连词八大类。这本小册子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此后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欧洲的语法学家在分析其它语言时,仍将词分为八大类,尽管所用的术语略有不同。在这部书的开篇,特拉克斯还给出了他对语法的定义,语法是“诗人和散文作家使用语言的实际知识”。
印欧语系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人威廉·琼斯于1786年提出的,他结合梵语、拉丁语、古希腊语、凯尔特语、波斯语等语言在词汇与语法上的相似性,推测这些语言可能具有共同的来源。此后,历史语言学逐渐发展,学者找到不同古代语言中的相似词汇,总结出同一词根从A语言到B语言所发生音变的系统性规律,再利用这些音变规律,返回去鉴别最初的相似词汇当中哪些才是“真正”(同源概率更大)的同源词。学者通过细致的比对,便能构拟出所谓的“原始印欧语”(不一定真实存在),原始印欧语的语法及词汇相当于取目前已知各种印欧语的“最大公约数”。1868年德国学者施莱歇尔就用“构拟”的原始印欧语书写了一则题为“AVIS AKVASAS KA”(《绵羊与马》)寓言故事,用来形象生动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一传统之后延续,从事印欧语系历史语言学的学者也会改写施莱歇尔的寓言故事,来展现研究的最新进展。
东方
晚近十年(从1999年到2009年),古希腊文学典籍的翻译有明显进展:荷马的两部诗作有了两个新译本(王焕生译本、陈中梅译本,前者没有注释,但明显更贴近希腊语原文),张竹明、王焕生卢剑波推出过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全集;古希腊神话诗方面,吴雅凌编译的《俄耳甫斯祷歌》和《俄耳甫斯教辑语》于2006年面世,填补了中国学界在古希腊诗教三大源头之一的俄耳甫斯教原始文献翻译上的空白。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徐晓旭教授徐晓旭教授发表于《史学理论研究》2019年第1期第36-49页的《历史语言学、考古学与希腊人种族起源》一文。徐晓旭围绕古希腊的语言文字展开,介绍了有关印欧语系、希腊词源、希腊方言、希腊字母等基本知识。
著名历史学家,西方古典文学家,中国世界语研究先驱之一——卢剑波通晓古希腊语,在五四运动掀起的新文化浪潮中,他开始向国内介绍古希腊罗马的史学和文学名著,翻译了古希腊的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等人的悲剧《米诺斯的公牛》《伊索的智慧》(后译为《伊索寓言》)等。《伊索的智慧》是国内最早见到的古希腊寓言的名著。卢剑波还撰写了《亚狄加(希腊)悲剧的起源》《古希腊语的历史发展》等论文,这些译著和论文,是国内学者早期对古希腊文明的专门介绍。他翻译《克里特的考古发掘》书稿,研究生培养方案开设有“西方古典史学名著选读”课程,要求除阅读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学名著外,还要求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而这类文献资料非常缺乏。为弥补阅读资料的不足,卢剑波便不顾75岁高龄,动手翻译英国学者柯特勒尔著的《克里特的考古发掘》一书。该书是古希腊历史爱琴文明的第一手资料,是一部介绍19世纪欧洲重大考古成果的专著。油印本长达300多页,30余万字。《克里特的考古发掘》详细介绍了爱琴海地区和特洛伊遗址考古发掘的资料,对我们深入了解欧洲文明源头的历史帮助很大。这部译稿后来改名为《爱琴文明探源》出版,成为国内世界古代史的一部重要译著。
对于研究生学习希腊历史,卢剑波不但强调要研读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史学名著,而且特别强调要研读古希腊的文学作品。卢剑波认为古希腊文学就是艺术化了的古希腊社会历史,蕴含着古希腊人的思想意识、政治制度、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等方面丰富的历史信息。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和喜剧(戏剧)莫不如此。卢剑波强调古希腊文学是研究古希腊历史必须利用的第一手资料,点明史诗《奥德赛》《伊利亚特》、悲剧《被囚禁的普罗米修斯》《俄底浦斯王》《美狄亚》等文学名篇供研究生参考。他建议从文学名著中去了解古希腊建筑文明,去寻找可研究的历史问题。
参考资料
希腊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09
外国语学院西亚系举办学术讲座:古希腊语中的与格.北京大学.2024-03-26
希腊语的“文白之争”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百家号.2024-06-11
讲座纪要|徐晓旭:“言必称希腊:古代希腊人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2024-04-22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britannica.2024-04-18
古希腊语01-希腊文字母及其读音.Hexo官网.2024-04-10
古希腊文学.世界历史百科全书.2024-06-15
古希腊文学.新世界百科全书.2024-06-15
试论修昔底德的求真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2024-04-22
古希腊语言学.大英百科全书.2024-06-15
名人事迹 |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微信公众平台.2024-04-22
【大百科词条(稿)】希腊语.微信公众平台.2024-06-15
希腊语的“文白之争”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搜狐网.2024-06-15
讲座纪要|徐晓旭:“言必称希腊:古代希腊人的语言、文字和文化”.厦门大学历史系.2024-04-10
黄群:从诗学视角看古希腊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2024-04-10
大家┃《伊索寓言》中文首译,竟是合江籍世界史学家卢剑波.微信公众平台.202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