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日本对虾

日本对虾

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对虾科对虾属的一种。又称日本囊对虾,俗称花虾、竹节虾等。雌体成虾体长12~20厘米,体重20~100克;雄体体长10~18厘米,体重10~80克。分头胸部与腹部,由20节组成。末节称为尾节,与尾肢组成尾扇。除尾节外,各节皆有附肢1对。体色鲜艳,体上有蓝色和棕色相间的横斑,尾肢呈蓝色和黄色,尾边缘为红色。

日本对虾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沿海、非洲东海岸、印度-西太平洋热带、中国东南沿海等地。为广温广盐型种类,幼虾主要分布在盐度较低、沙质底的河口水域,随着个体的成长,逐步移向深水区。栖息水深主要为10~40米。栖息地底质以沙质底为主。日本对虾性成熟较早,即春季孵出的虾到当年秋季性腺开始发育,进行交尾,到第二年春季即繁殖产卵。幼体发育时蜕壳频繁,形态不断变化,每蜕壳一次变态一次。一生中要经过数十次蜕壳。寿命一般为1年,少数达2年。

日本对虾颜色绚丽、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个体大,是一种高档的名贵海鲜品。2016年,日本对虾在中国的养殖产量达5.6万吨。2021年,日本对虾全球捕捞量为330.869吨。

命名与分类

《尔雅翼·释鱼三·》:“今闽中五色虾,长尺余,具五色。”民国·徐珂《清类钞动物类》记:“斑节蝦,长六七寸,前三对脚之尖端具小,体色常有青红黄褐等斑,故名。”民间俗称斑节对虾、竹节虾、花虾、花尾虾、车虾等。

对虾属”一词的来源是因为该对虾类体形比较大,过去在中国北方市场上,常以一对为单位来计算它的售价。过去渔民统计他们的劳动果实时,也习惯上按“对”计数。Catalogue of Life将其归入对虾属的一种,学名为Penaeus japonicus,中译名为日本对虾。中国物种2000将其归入囊对虾属(Marsupenaeus)的一种,学名为Marsupenaeus japonicus,中译名日本囊对虾。英文名kuruma prawn。

形态特征

日本对虾是一种大型甲壳亚门虾类。雌体成虾体长12~20厘米,体重20~100克;雄体体长10~18厘米,体重10~80克。分头胸部与腹部,由20节组成,即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末节称为尾节,与尾肢组成尾扇。除尾节外,各节皆有附肢1对。体色鲜艳,体上有蓝色和棕色相间的横斑,尾肢呈蓝色和黄色,尾边缘为红色。

头胸部

日本对虾的头部和胸部愈合成为头胸部。额角微呈正弯弓形,上缘8~10齿,下缘1~2齿。第一触角鞭短于头胸甲的1/2。头胸甲具有眼胃脊且具触角刺、胃上刺和巧刺。眼眶后方有明显的额胃脊和额胃沟。额角侧沟稍窄于额角后脊。中央沟及额角侧沟达到头胸甲的后缘。

腹部

日本对虾的腹部较头胸甲为长,明显分节。各节的背侧包着一片坚硬的甲壳,每节之甲壳通过关节膜相连,可自由伸屈。

附肢

日本对虾末节称为尾节,与尾肢组成尾扇。除尾节外,各节皆有附肢1对。附肢均由基肢、内肢和外肢构成。因各对附肢功能不同,其形状变化较大,口器附肢主要用于抱持和咀嚼食物,其基肢发达;胸部附肢为捕食及爬行器官,内肢发达;腹部附肢功能在于游泳,其内外肢均发达。雄性第二腹肢的内肢内侧具雄性附肢。雄性附肢由2节构成,末节鳞片状,近乎椭圆形,长约为宽的2倍,边缘着生细短刺。

生殖器

日本对虾雌性生殖孔1对,在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卵子经此生殖排出。在第四和第五对步足基部间之腹甲上有1个前部末端变圆的雌性交接器,为纳精囊,宽约为长的3/4。纳精囊开口于前端。其口内为一空囊,交配后的个体精荚末部带有角质硬化的花瓣状精荚栓,精荚栓后来常脱落,仅留残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日本对虾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沿海、非洲东海岸、印度-西太平洋热带、中国东南沿海等地。

栖息环境

日本对虾适温范围较广,最适生存温度范围为15~29℃,水温高于32℃时无法正常存活,8~10℃摄食减少,5℃下开始死亡。为广盐型种类,盐度适应范围为15~36,幼虾主要分布在盐度较低、沙质底的河口水域,随着个体的成长,逐步移向深水区。栖息水深主要为10~40米,幼虾栖息在较浅的水域,成虾栖息于较深的水域。栖息地底质以沙质底为主。适应pH为7.8~8.5。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自仔虾期就潜沙,涨潮时出来觅食,退潮后潜入浅水的沙中。当体长达2.5~3厘米,逐渐改为白天潜伏沙内少活动,夜间频繁活动并进行索饵,其深度在沙面3厘米左右。

日本对虾没有明显的产卵洄游,但产卵时也出现区域性群集现象。冬季,当水温下降时,个体大的对虾游到30米或30米以上较深的海城越冬。待水温回升时,移向浅水处产卵。长大的幼体逐渐从浅水索饵洄游到深海区。

觅食行为

日本对虾以摄食底栖生物为主,兼食底层浮游生物及游泳动物。主要摄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但不能直接吃大型双壳类,偶尔吃死尸和碎屑。

运动行为

日本对虾具有强的潜沙特性。夜间觅食时常缓游于水的下层,有时也游向中上层。静伏时,步足支撑身体,游泳足舒张摆动,触鞭引前摆后,眼睛不时地转动;游泳时,步足自然弯屈,游泳足频频划动,两条细长的触鞭向后分列于身体两侧,转向;受惊时,则以腹部敏捷的屈伸运动向后连续退跃,或以尾扇向下拨水,在水面腾跳。

生长繁殖

性成熟

日本对虾性成熟较早,即春季孵出的虾到当年秋季性腺开始发育,进行交尾,到第二年春季即繁殖产卵;产卵后的亲虾部分死亡。其产卵繁殖期较长,由2月中旬至10月中旬,并且由北向南逐步推迟,盛期为5~8月,产卵适温为20~23℃。性成熟个体的体长范围为118~180毫米,以130~160毫米为主。

交配

日本对虾交配一般无季节性,全年都有交配。交配发生在雌虾蜕皮之际,雄虾接近雌虾,成锐角游动。接着,约几秒种后,雄虾突然翻身,腹部向上,形成雌雄腹部相相贴的姿态。最后,雄虾将身体横转90度,与雌虾呈“十”字相交,并立即将身体向上弯曲,扣住雌虾,通过雄性交接器将精荚推进雌性纳精囊内。

产卵

日本对虾产卵多在夜间进行。产卵时,雌虾在水中层游动,将成熟卵子和纳精囊里的精子排出体外,在水中受精卵。产卵量因个体大小及产卵时卵巢的成熟度而异,一般在20万~50万粒。并有多次发育多次产卵现象。产卵过程一般几分钟内完成。刚产出卵略呈三角形,随后成圆球形,卵径250μm左右,为沉性卵。没有交尾的雌虾,也能成熟产卵,卵为浮性卵,不能受精孵化。在繁殖期内,雌虾有时可产卵3~4次,最多可达7~8次。每次产卵间隔时间4~11天,整个产卵可持续1个月。

生长

日本对虾的一生要进行多次的变态发育,经历多个发育阶段,其发育阶段和生活史:受精卵、胚胎发育、无节幼体、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幼体、幼体、成虾。

其中,受精卵发育速度与水温等条件有关,当水温27~29℃时,经13~14小时,受精卵便发育并孵出长约330μm的无节幼体。幼体发育时蜕壳频繁,形态不断变化,每蜕壳一次变态一次。从无节幼体到仔虾需蜕壳12次。从仔虾到幼虾约需蜕壳14~22次,幼体到成虾约需18次,即一生中要经过数十次蜕壳。蜕壳多数出现在夜晚,整个蜕壳过程仅需几分种。蜕壳后新壳较软,体色变红(大龄虾),幼龄虾几小时后新壳变硬,较大龄的虾则需1~2天。寿命一般为1年,少数达2年。

物种保护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海域日本对虾的渔获量急剧下降。虽然日本对虾的幼体被释放到日本水域以增加种群大小和捕获量,但到2014年,仍不清楚种群增强计划是否有效。

根据2011年研究显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对虾种群数量有所减少。但截止2022年,尚不清楚其自然资源是否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水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减少。

人工繁育

概况

日本对虾主要通过人工养殖供应市场。1970年,中国台湾地区开始日本对虾养殖试验;1988年起,中国大陆在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等省陆续开始养殖;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北方各省开始养殖。

养殖方式

日本对虾养殖主要适于大水体的生态养殖方式,也有部分地区进行高密度养殖。按照养殖模式和投苗密度等,可分为粗养、半精养、精养、车间养殖,以及与鱼类、蟹类、贝类和海参混养等。

养殖技术

养殖场一般建立在进出水方便、水质优良、水资源丰裕、交通便利、供电设施齐全的地方。工厂化养殖还要配备增氧设施、增温设施、过滤设施、废水循环处理等设施。日本囊对虾具有很强的潜沙性,一般要在池底铺置细沙。养殖池在放苗前应提前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放苗前的一周左右施肥培养饵料生物。

苗种应选择规格整齐、体型健壮、活力足的进行投放。放养密度可根据虾池条件、养殖方式、技术条件、经济条件等灵活掌握。

日本对虾饵料一般使用冰鲜卤虫、煮熟青口贝肉和日本囊对虾专用饲料配合投喂。投喂时间一般为傍晚。

养殖管理

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根据日本囊对虾的适宜环境条件,合理控制水温、盐度、pH值和溶氧量。

每天傍晚、午夜和黎明坚持巡池,观察虾的活动、摄食情况、水质变化情况、天气状况等,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池水分层现象的发生,尤其是连续平静的天气,易产生池水分层现象,容易造成二氧化碳硫化氢和氨的积累。

疾病防治

日本对虾属养殖常见病害有:对虾白斑综合征(WSSV)、杆状病毒中肠腺坏死症(BMN)、链壶菌病、镰刀菌病、褐斑病、对虾弧菌病、对虾纤毛虫病等。养殖过程应从养殖环境以及养殖苗种等方面预防、控制病害暴发,发现病体及时处理。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日本对虾颜色绚丽、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个体大,是一种高档的名贵海鲜品。其肌肉含肉率和粗蛋白较高,水分和粗脂肪含量适中,氨基酸总量及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较高,且肌肉中含有丰富的锌、铁等有益元素,镉、铬、等有害元素含量低。

经济价值

日本对虾是中国重要的养殖对虾种类之一。2016年,日本对虾在中国的养殖产量达5.6万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2021年,日本对虾全球捕捞量为330.869吨。

参考资料

Penaeus japonicus Spence Bate, 1888.Catalogue of Life.2023-07-05

Penaeus japonicus  Spence Bate, 1888.Penaeus japonicus  Spence Bate, 1888.2024-09-19

日本对虾.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7-05

..2023-07-07

Marsupenaeus japonicus (Spence Bate, 1888).GBIF.2024-09-20

Marsupenaeus japonicus.CABI.2024-09-20

..2023-07-07

Penaeus japonicus (Bate, 1888).FAO.2023-07-07

日本囊对虾.Species 2000.2023-07-07

..2023-07-07

..2023-07-07

日本对虾养殖.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7-05

..2023-07-07

..2023-07-11

..2023-07-11

..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