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圣光献皇后
慈圣光献皇后曹氏(公元1018年—1079年),真定灵寿县(今河北省灵寿县)人,是北宋名将枢密使周武惠王曹彬的孙女、赵祯的第二任皇后。
曹氏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出生于将门之家,祖父为北宋开国元勋曹彬,其父曹玘官至尚书虞部员外郎,明道二年(1033年),宋仁宗废郭后,保庆皇太后看中曹氏,诏聘入宫。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册为皇后。景佑三年(1036年)赵曙入宫后被曹氏带抚长大,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元宵之乱爆发,曹皇后临危不乱,为叛乱迅速平息做出贡献,后仁宗去世,被英宗尊为皇太后,英宗患病期间,曹氏临政,病愈后撤帘归政,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逝,赵顼即位,尊曹太后为太皇太后,后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曹太皇太后为其求情,宋神宗元丰二年十月二十日(1079年11月16日),太皇太后崩于庆寿宫,时年六十二岁。宋神宗诏易太皇太后园陵曰山陵。谥号为“慈圣光献皇后”,葬于宋仁宗永昭陵。
元末丞相脱脱曾在《宋史》中评价曹端妃,她性格温和仁慈,重视勤劳耕种,经常在宫禁之地种谷、养蚕,并且拥有出色的飞白书技巧。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宋仁宗赵祯的第二任皇后慈圣光献皇后曹氏出身于宋朝高门大族“真定曹氏”家族,祖父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父亲为北宋尚书虞部员外郎曹玘。
曹氏的祖父曹彬为北宋开国元勋,后被封为鲁国公,曾驰骋沙城数十年,先后参与平定后蜀、南唐、北汉等政权,官至枢密使,后封为周武惠王,欧阳修曾评价“曹武惠王彬,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赵恒也评价曹彬“国朝将相家,能以身名自立,不坠门阀者,唯李昉、曹彬尔。”曹氏父亲为曹,官至尚书虞部员外郎。其兄为曹傅,其弟为曹、曹亿。
进宫封后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刘娥死后,赵祯的第一位皇后郭皇后,被宋仁宗以无子为借口废掉,幽居于长宁宫。同年,十六岁的曹氏被宋仁宗养母章惠皇后杨太后看中,次年即景元年(1034年)九月曹氏被立为皇后,同时叔侄曹琮因办理婚礼背负巨大债务。景佑三年(1036年)四岁的赵曙被养育宫中,曹皇后悉心照料,后赵曙被立为太子,曹皇后多有帮扶。
管治后宫
元宵之乱
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仁宗欲在当月十五准备陈设彩灯,被曹皇后劝谏阻止。不久,皇宫内叛军作乱,曹皇后闻听外有事变,阻止了仁宗的出走,并命令都知王守忠平乱,乱兵肆意杀伤宫中的嫔妃侍女,曹皇后意料乱军会纵火,令人跟随叛军灭火,之曹皇后剪掉了派去平叛的随从的头发,并承诺论功行赏,于是随从拼死争功,叛乱遂被平息,有些宫女参与叛乱,依法应处死,宫女向宠姬求情,随后宠姬向仁宗求情,仁宗宽恕了宫女的罪过,曹皇后得知后身穿正装,进宫请求仁宗按照法律处理叛乱者,仁宗执拗不下,最终宫女还是被杀。
宽宏以治
元宵之乱后,仁宗对大臣提出张美人护驾有功,大臣提出给予张美人“尊异之礼”后被翰林学士张方平反对而作罢,曹皇后对于此事只是付之一笑,不久,张美人向仁宗提出借用皇后的车用于出游,仁宗让张美人自己去找皇后借用,曹皇后借给了张美人,张美人告诉了仁宗此事,仁宗告诉张美人,国家文物仪章,上下都有秩序,你这样借用皇后的车辇出游,大臣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张美人虽有不满,但也只能作罢。
代理国政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底,赵祯在夜间病逝,曹皇后收集了宫内各道门的钥匙,召集皇子们进宫。天亮之后,宰相韩琦等大臣赶到,赵曙赵曙即位为皇帝,而曹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宋英宗赵曙登基后不久身体不适,便让曹太后代为处理政事。由于病情反复,让身边的宦官感到不适,他们在两宫之间散布谣言,挑拨曹太后和赵曙的关系,后在韩琦和欧阳修的调解下,曹太后和赵曙的关系得到缓和。在宋英宗生病期间,曹太后在皇宫东门的小殿上听政,每天大臣们向她汇报事务中一些难以决策的问题,曹皇后却从不干预,同时曹太后对经书史籍有相当广泛的了解,经常引用经史来解决问题。朝廷以及外省的表章、奏折每天都有数十件,她都能记住要点内容。曹太后经常检查曹家一家以及侍从们,并且绝不姑息,因此宫廷内部秩序井然。次年夏,朱祁镇大病痊愈,曹皇后下令收回临时权力,英宗秋天重掌朝纲,并任命曹皇后之弟曹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来协助处理政务。
晚年生活
治平四年(1067年),赵曙病逝,赵顼即位,尊曹太后为太皇太后,曹太皇太后居于庆寿宫内,对神宗多有看视与照顾,如有时神宗会稍晚退朝,曹太皇太后也会亲自前往屏等候,有时还会亲自带来食物和饮品。后曹太皇太后因避嫌,长久没有与其弟曹佾见面,在神宗的陪同下,曹佾与曹皇后便匆匆见了一面,便督促曹佾离开,后因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革除许多弊政。曹太皇太后对变法予以反对,但未被神宗采纳,后神宗有意收服燕、一带,曹太皇太后直接询问神宗目前对战争的准备如何,神宗一一回答,随后曹太皇太后提出,即使赢了也不过是多了一点土地,但输了生灵就要涂炭,若能轻易收复,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早就收复了燕、蓟一带,后神宗回复“敢不受教”便打消了此念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以“乌台诗案”下狱,曹太皇太后出面向赵顼求情,同年,曹端妃因水疾病逝于庆寿宫,终年六十二,苏轼后亦免得死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曹太皇太后全谥为“慈圣光献皇后”,“爱民好与曰慈,能以仁教曰慈;通达先知曰圣,穷理尽性曰圣;和宁百姓曰光,格于上下曰光;聪明睿智曰献,博闻多能曰献。”并葬于永昭陵墓。
历史评价
元末丞相脱脱曾在《宋史》中评价曹氏:“他性格温和仁慈,重视勤劳耕种,经常在宫禁之地种谷、养蚕,并且拥有出色的飞白书技巧。”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曾给慈圣光献皇后写了挽辞:国赖姜任盛,门归马邓高。关求窈窕,卷耳念勤劳。圣淑才难拟,休明运继遭。冈原今献卜,帷扆正攀号。
北宋文学家曾巩也曾给慈圣光献皇后写过挽词:自二帝三代秦汉以来,母后功德,未有巍巍如此。奄尽大期,群情痛。陛下执丧哀慕,外虽易月,内尽至性,报复大恩,诚礼备极,盖从古所未闻。今山陵有日,臣愚浅薄,无以自效,谨撰成大行皇太后挽词二首,缮写上进。臣无任悲哀感咽之至,谨具状奏闻。谨状。
人物关系
陵墓遗址
元丰二年冬天十月二十日(1079年11月16日),曹太皇太后病逝,时年六十四岁,次年三月祔葬于赵祯的永昭陵。宋代皇后单独起陵,曹皇后陵位于永昭陵上宫西北部,是宋陵中诸皇后陵中保存较好的一座,现在两周王陵地面基址都保存完好,可以看出陵园南北共分为三阶,地面布局与帝陵相同,规模小于帝陵。
永昭陵于1982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于1998年由政府拨款修复,成为宋陵中唯一一座复原开放的帝陵。随之修复开放的曹皇后陵,也成为宋陵中唯一一座复原开放的皇后陵。
人物轶事
曹琮主办婚礼后面临了巨大的债务,而赵祯并没有给予曹皇后娘家任何赏赐。直到赵煦立后时,高滔滔和吕大防在讨论中提到了曹琮的债务问题。他们认为,在大宋立后时应该给予皇后家一定的赏赐,以减轻他们承办嫁妆的负担。赏赐的具体数额没有文字记载,但这些赏赐会来自宫廷内库。如果没有赏赐,曹皇后的娘家必须举债。他们强调曹琮当初为准备曹后的嫁妆花费了巨大的代价,以至于背负了巨额债务。
影视形象
史籍记载
慈圣光献曹皇后,真定人,枢密使周武惠王彬之孙也。明道二年,郭后废,诏聘入宫。景祐元年九月,册为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善飞帛书。庆历八年闰正月,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后三日,卫卒数人作乱,夜赵屋叩寝殿。后方侍帝,闻变起。帝欲出,后闭合拥持,趣呼都知王守忠使引兵入。贼伤宫嫔殿下,声彻帝所,宦者以乳妪欧小女子始奏,后叱之曰:“贼在近杀人,敢妄言耶!”后度贼必纵火,阴遣人挈水踵其后,果举炬焚帘,水随灭之。是夕,所遣宦侍,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故争尽死力,贼即禽灭。合内妾与卒乱当诛,祈哀幸姬,姬言之帝,贷共死。后具衣冠见,请论如法,曰:“不如是,无以肃清禁掖。”帝命坐,后不可,立请,移数刻,卒诛之。张妃宠上,欲假后盖出游。帝使自来请,后与之,无靳色。妃喜,还以告,帝曰:“国家文物仪章,上下有秩,汝张之而出,外廷不汝置。”妃不而辍。英宗方四岁,育禁中,后拊鞠周尽;入为嗣子,赞策居多。帝夜暴疾崩,后悉敛诸门钥置于前,召皇子入。及明,宰臣韩琦等至,奉朱祁镇即位,尊后为皇太后帝感疾,请权同处分军国事,御内东门小殿听政。大臣日奏事有疑未决者,则曰“公辈更议之”,未尝出己意。颇涉经史,多援以决事。中外章奏日数十,一一能纪纲要。检曹氏及左右臣仆,毫分不以假借,宫省肃然。明年夏,帝疾益愈,即命撤帘还政,帝持书久不下,及秋始行之。敕有司崇峻天皇典礼,以弟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顼立,尊为太皇太后,名宫曰庆寿。帝致极诚孝,所以承迎娱悦,无所不尽,从行登玩,每先后策掖。后亦慈爱天至,或退朝稍晚,必自至屏扆候瞩,间亲持膳饮以食帝。外家男子,旧毋得入。后春秋高,佾亦老,帝数言宜使入见,辄不许。他日,佾侍帝,帝复为请,乃许之,因偕诣后合。少焉,帝先起,若令佾得伸亲亲意。后遽曰:“此非汝所当得留。”趣遣出。晚得水疾,侍医莫能治。元丰二年冬,疾甚,帝视疾寝门,衣不解带。旬日崩,年六十四。帝推恩曹氏,拜佾中书令,进官者四十余人。初,王安石当国,变乱旧章,后乘间语赵顼,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熙宁宗祀前数日,帝至后所,后曰:“吾昔闻民间疾苦,必以告仁宗,因赦行之,今亦当尔。”帝曰:“今无他事。”后曰:“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帝悚听,垂欲止,复为安石所持,遂不果。帝尝有意于燕蓟,已与大臣定议,乃诣庆寿宫白其事。后曰:“储蓄赐予备乎?仗士卒精乎?”帝曰:“固已办之矣。”后曰:“事体至大,吉凶悔吝生乎动,得之不过南面受贺而已;万一不谐,则生灵所系,未易以言。苟可取之,太祖、太宗收复久矣,何待今日。”帝曰:“敢不受教。”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预中闻之,谓帝曰:“尝忆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及崩,帝哀慕毁瘠,不胜丧。有司上谥,葬于永昭陵。
参考资料
慈圣光献皇后挽辞二首.识典古籍.2023-10-24
慈圣光献皇太后挽词二首.识典古籍.2023-10-24
永昭陵前看仁宗-文摘报-光明网.光明网.2023-10-17
包公.豆瓣电影.2023-10-17
苏东坡.豆瓣电影.2023-10-17
剑侠.豆瓣电影.2023-10-17
大宋宫词.豆瓣电影.2023-10-17
清平乐.豆瓣电影.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