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Affiliated Cancer Hospital and Institute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是一所以肿瘤防治与研究为特色的公立三甲肿瘤专科医院。现任院长崔书中

医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85年,最初名为广州市肿瘤医院。2006年1月,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将广州市肿瘤医院划归广州医科大学,从此医院正式成为广州医学院的直属附属医院。同年6月5日,医院正式挂牌为“广州医学院附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该医院拥有800张床位,并于2022年接待了4.9万名出院病人。医院内设有26个临床专科和13个医技科室,拥有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3个,包括肿瘤学、医学影像科、胸外科。共有1334名在岗职工,其中高级职称人数达到265人。医院拥有163名博士学位持有者和13名博士后研究员,同时有19位博士生导师和89位硕士生导师。

医院不仅承担广州市肿瘤研究所和广州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的建设任务,还成功创建了广州市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并建立了肿瘤分子检测中心等专业实验室和肿瘤生物资源库。因此,医院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平台,以及转化医学创新平台。该院肿瘤学获得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17年华南区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2018年公布)提名。2015年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通过三甲评审。

作为华南地区乃至中国及国际肿瘤防治和研究的重要机构,该医院在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广州医科大学的直属教学医院,该医院承担着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医院拥有19位博士生导师和89位硕士生导师。此外,该医院还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基地之一。

历史沿革

医院始建

1985年,广州市肿瘤医院筹建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1987年8月28日,医院正式开业,当时的医院条件艰苦,仅设有内科和外科,拥有200张编制床位,实际开放床位不到百余张。 1990年,成立了广州市肿瘤研究所,担负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任务。

医院扩建

 到了1992年,医院门诊大楼建设完成,医院住院床位245张,次年,医院初步形成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疗科三个学科体系,共有7个病区。 在2001年时,医院外科住院楼封顶典礼,住院床位增至372张。2015年,医院的放疗楼落成,床位达到860张。2017年,医技影像大楼建成,PET-CT投入使用;床位达到近1000张。

医院更名

2006年1月,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将广州市肿瘤医院划归广州医科大学,从此医院正式成为广州医学院的直属附属医院。同年6月5日,医院正式挂牌为“广州医学院附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到了2013年,随着广州医学院升格为广州医科大学,医院再次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医院发展

到了2000年,广州医学院(现广州医科大学)时任校长钟南山院士亲自考察了广州市肿瘤医院,并将其纳入了“广州医学院临床肿瘤研究中心”。2003年,医院取得“教学医院”资格,并成为“广州医学院教学医院”。2015年,成功创建三级甲等肿瘤医。

规模条件

整体规模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一所占地总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的医疗机构。医院提供800张开放床位,2022年共有4.9万名病人出院,平均住院日为5.41天。医院设有26个临床专科和13个医技科室,并拥有1334名在岗职工,其中高级职称265人,具有博士学位163人,在站博士后13人。在医疗领域的不同专科方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获得了广东省广州市的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称号。其中包括肿瘤学、医学影像科、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等。放射治疗专业也被评为广州市的高水平临床重点培育专科。此外,肿瘤内科和乳腺肿瘤外科是广州医科大学的临床重点专科。医院拥有TOMO、PET-CT、3.0T核磁共振、能谱CT、64排CT、高能直线加速器、超声内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等一大批先进设备。还拥有高清晰腹腔镜、膀胱软硬镜、输尿管镜及膀胱热灌注治疗仪等医疗设备。

院区分布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沙院区)于2022年10月开工建设,位于广州南沙区万顷沙镇十四涌西侧,是广州市南沙区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总用地面积为6.7万平米,总建筑面积8.7万平米,开工建设的项目一期规划床位数500张。医院将以肿瘤专科医疗为中心,提供体检筛查、门急诊、住院和海外医疗服务,配套肿瘤研究所和临床肿瘤学院,实现肿瘤预防、诊断、治疗、科研、教学全面发展。同时,该项目将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打造“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三甲肿瘤专科医院。

专科联盟

2023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饶平县中医医院开展共建肿瘤专科联盟洽谈会。通过对基层医院进行技术帮扶,帮助基层医院加强肿瘤学科建设,建立新形势下的肿瘤专科联盟。合作医院总数已达到62家。

科室设置

全部科室

重点科室

医院拥有3个广东省重点专科,包括肿瘤学、医学影像科、胸外科;拥有中医广州市重点专科。此外,放射治疗专业获得广州市高水平临床重点培育专科和广州医科大学的临床重点专科认可。肿瘤内科和乳腺肿瘤外科也是广州医科大学的临床重点专科。

胸外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从建科伊始的一个病区不到50张床位,发展到三个病区近150张床位的规模,2022年成功入选广东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胸外科一区现有医师13 名。教授、主任医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 1 人,医师7 人。获得博士学位者 2 人,获得硕士学位者11 人,硕导 3人。自1994年起开展胸腔镜技术来进行疾病诊治,已能利用胸腔镜进行纵隔肿瘤切除、纵隔淋巴结活结、早期肺癌根治术和肺转移瘤切除等多种手术,及各段食管癌切除术,放射性肠炎或空肠间置代食管术在食管癌,喷门癌手术,乳腺癌改良根治及整形保乳手术。该科早于199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不可切除肺癌的多电极射频消融术,主要收治肺癌、食管癌、贲门癌、纵隔、胸壁肿瘤及乳腺肿瘤患者。在中国较早开展肺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规范化诊治是该科的特色。

胸外科二区开放床位44张,现有医护人员30人,其中医生10人,高级职称4名,博士以上学位5人,其余均为硕士以上学历,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科室重视微创手术的应用,已全面开展“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胸腔镜下全肺切除术”“胸腔镜下气管支气管、肺动静脉袖状切除术”“胸腔镜下各种良性肿瘤治疗术”等。在中国率先倡导开展了独具特色的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气管隆突切除重建术、气管血管成形术、根治性放疗后复发或伴有复杂合并症的食管癌手术、食管癌术后保留食管再发病手术、难治性食管气管瘘合并复杂脓胸手术等多种高难度复杂手术。

胸外科三区拥有医师9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1人,硕士学位以上人员6人,硕导1人。科室开展胸腔镜胸腔病灶活检术,肺大泡切除修补术,肺楔形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肺癌根治术,肺段切除术,亚肺段切除术,联合亚肺段切除术;腔镜食管癌Ivor-Lewis手术,贲门癌根治术;纵隔肿瘤开放及全腔镜人工气胸切除术;胸壁肿瘤切除及胸壁重建术等手术。同时开展高难度手术如腔镜支气管/血管成形术,颈胸交界巨大肿瘤切除术等。对于肺或胸腔转移瘤患者,常规开展实施射频,冷冻,超声刀,热灌注等多种治疗。

医学影像科

医学影像科是广州医科大学硕士培养基地,医学院影像系肿瘤影像教研室。拥有MRI、CT、DR、CR、DSA、PACS等现代数字影像设备、具有肿瘤影像诊断、肿瘤介入治疗特色,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现代化数字影像中心。具有博士、硕士、学士等合理的人才梯队。现有主任医师2人,硕士生导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全科医技护人员共24人。1993年起开展肿瘤介入治疗,现亦设肿瘤介入病房。主要研究特色是肿瘤疾病CT、MRI灌注、弥散等多种功能成像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分子生物学研究、肿瘤介入新技术应用等。能开展全身各部位影像学诊断,各种介入治疗。

中西医结合科

中西医结合科包括两个科室,包括中西医结合科(内科五区)和中西医结合科(内科六区)。

中西医结合科(内科五区)是医院的特色科室之一,以传统中医理论为依托,注重中西医结合,不断探索提高传统中医药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疗效的路子。设有住院部病房及门诊。擅长运用中医药手段防治各种癌前病变及治疗各种良性肿瘤。

中西医结合科(内科六区)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最早成立的重点特色专科之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综合科室。擅长在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针灸,中药抗癌食疗等治疗方法,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

放射治疗科

该医院放射治疗科包括五个亚专科,分别是放射治疗一区、放射治疗二区、放射治疗三区、放射治疗四区、放射治疗五区。

放射治疗一区是以收治鼻咽癌为主的特色亚专科病区,核定开放病床46张。共有医护人员26人,其中医生9人,博士学位3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4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科室开展各种肿瘤的放疗技术(包括3DCRT、IMRT、IGRT等),配合各种肿瘤放疗的化疗方法(包括新辅助化疗、同期化疗、辅助化疗等),擅长治疗鼻咽癌等头颈部肿瘤。

放射治疗二区是大放疗科设置的以收治鼻咽癌及头颈肿瘤,颅脑肿瘤为主的亚专科病区,核定开放病床43张,共有医护人员26人,其中医生9人,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6人,留学归国人员2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4人,住院医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科室开展了鼻咽癌、喉癌口咽癌下咽癌、神经系统肿瘤、肺癌、食管癌、乳腺癌大肠癌肝癌、泌尿系统肿瘤及妇科学肿瘤的放射治疗和综合治疗,擅长鼻咽癌等头颈部肿瘤以及神经肿瘤的治疗。

放射治疗三区是以肿瘤放疗联合热疗综合治疗为特色的亚专科,核定开放床位42张,放疗科三区现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医师2人其中硕士6人,博士1人;各级护士14人。每年收治新发病例约400余人。该区针对病患者的具体病情实施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以求获得最好的疗效,治疗方法包括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热疗、生物治疗等。已经完成多项中国及国际的临床研究,是中国第一台红外线辐射全身系统临床验证工作的主持科室。

放射治疗四区是以收治胸部肿瘤放疗为特色的亚专科病区,设有病床49张,全科共有医护人员26人,其中医生10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已开展CT模拟定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等现代精确放射治疗技术,同时开展不同部位(如宫颈癌鼻咽癌、食管癌)的高剂量率近距离后装治疗。

放射治疗五区是以收治盆腹腔肿瘤放疗为特色的亚专科病。核定开放病床43张。共有医护人员25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医师3人,主管护师4人。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6人。科室注重多学科合作,联合相关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疾病的诊疗工作,其中与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伽马刀中心合作项目也是科室的特色治疗。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神经内镜与锁孔技术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该医院的神经外科开展翼点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辅助下的鞍区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为实践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及“锁孔”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医学实践

实施腹腔镜下Habib4X切除术:2009年在中国首先开展腹腔镜下或小切口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Habib4X切除术,截至2023年已实施70余例,是中国例数最多的一组。

中国首批实施实体肿瘤射频消融技术:该院刘海鹰教授自1999年起在中国首批,广东省省内首先开展了实体肿瘤射频消融技术,截至2023年,已实施了各类实体肿瘤射频、微波、HiTT、冷冻等消融手术1000余例次。

教育科研

教育

医院教培

医院于2003年通过广东省卫生厅组织的教学医院评估,取得教学资质。在广州医科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挂牌为“广州医科大学教学医院”。承担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拥有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89人;医院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基地, 拥有内科、外科、放疗、麻醉、影像、核医学科、超声医学科、妇产科、病理科9个专业基地资格,医院成为培养肿瘤临床及基础研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中“肿瘤治疗学及实验肿瘤学”与“放射肿瘤学”获评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

关联院校

作为广州医科大学的直属教学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担着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

广州医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学校现有番禺区越秀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7.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65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员工8587人(其中校本部990人),包括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一批优秀教师;博士研究生导师68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39人。下设25个教学机构、27个研究机构、14所附属医院。拥有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大学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基地、32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3个市(厅)级重点学科;拥有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含1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6个。2017—2021年,学校承担了市(厅)级以上各类纵向科研课题25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在包括Nature、Scienc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细胞、Lancet在内的世界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10000余篇。

教材

《体腔热灌注治疗》: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崔书中担任专著主编,于2021年12月18日发布,该书融合了国内80位体腔热灌注治疗专家的集体智慧。为中国及国际第一部内容较为全面的体腔热灌注治疗专业书籍,对规范中国体腔热灌注治疗的临床应用、为中国临床工作者掌握其基础理论和开展体腔热灌注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研

医院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立项10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95项,科研经费共计10556.97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162篇,其中SCI论文619篇。医院拥有有博士学位163人,在站博士后13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89人。

科研平台

肿瘤研究所

肿瘤研究所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心实验室合署办公,位于肿瘤医院放疗中心3楼。现有正式职工11人,招聘职工4人,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各1人,在站博士后2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3人,中级5人,初级8人;拥有博士学位者7人,硕士学位者8人。研究所科研场地1000平方米左右,挂靠有广州市市“肿瘤学”重点扶持学科,广州医科大学“肿瘤治疗耐受”校级重点实验室,肿瘤学博士后工作站,广州市属高校研究生培养基地;下设有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抗肿瘤药物和肿瘤生化研究室、肿瘤细胞培养室、肿瘤生物治疗中心,肿瘤分子检测中心、肿瘤标本库等。拥有5万元以上的先进仪器设备40余台(件),总价值达1500万元左右。现有在研科研课题 18 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基金1项,广东省卫生厅基金1项,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人才项目1项,广州市卫生局课题2项,广州市博士后启动基金2项,广州医科大学博士启动基金3项、回国人员启动基金1项、青年基金1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大专项基金1项,经费总额达260余万元人民币。近3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5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1项已被接受)。

声誉排名

该医院“肿瘤学”进入STEM肿瘤学100强排行榜,居全国第64位;获得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17年华南区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2018年公布)提名。

在2020年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排行榜中,该院在肿瘤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位列肿瘤学医院学科排行榜的第81名。

在2020年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排行榜中,该院在胸外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位列胸外科学医院学科排行榜的第88名。

院内专家

崔书中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现任中国抗癌协会 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腹膜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等,主编了《体腔热灌注治疗》(145万字)、《体腔热灌注治疗科普教育手册》(20万字),为中国及国际第一部内容较为全面的热灌注治疗专业书籍,牵头制定了国内首部腹膜肿瘤临床诊治指南。在国际、中国大会学术报告300余次。

赵健

胸外科一区、二区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胸部肿瘤临床25余年,兼任广东省胸外科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致力于减低高龄、低心肺功能的肺癌、食管癌等胸部肿瘤手术并发症,改善高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各种微创手术(胸部小切口手术,胸腔镜手术,经皮肺穿刺的射频消融治疗和冷冻治疗肺癌、肺转移瘤)的优化和改进的临床研究。

擅长复杂的肺癌、食管癌、巨大纵隔肿瘤开胸手术和微创胸腔镜下或小切口胸部肿瘤的手术治疗。

周明

胸外科三区主任,主任医师,任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学系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等。其专业方向为肺癌、食管癌的手术治疗及微创治疗。常规开展胸腔镜食管癌多野淋巴结清扫的Ivor-Lewis手术及各种纵膈肿瘤手术治疗;常规开展胸部转移瘤的微创治疗。

擅长肺部肿瘤胸腔镜微创手术(包括全腔镜下气管、血管成形等复杂手术),对肺部小结节的鉴别诊断及手术具有一定经验。

李建生

医学影像科主任,任广东省科技评审专家,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影像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与介入诊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委。承担省市科研课题多项。先后在中华及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李洪胜

乳腺外科主任,肿瘤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任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乳腺病学分会常委,国家教育部科技奖励和科研成果鉴定专家库专家等。开展乳腺外科各类手术,如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癌保乳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行业内领先的麦默通微创旋切技术,乳腺癌根治性手术+I期乳房重建手术,为合适的患者开展I期和II期乳房重建手术等。主持中国临床肿瘤学科学基金、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重点攻关项目、广州医科大学博士启动基金等多项各级科研课题,主编出版了《肿瘤转移学》等多部肿瘤学权威著作,在中华医学系列等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擅长乳腺肿瘤等胸部肿瘤的外科及个体化综合治疗。

邬晓东

中西医结合一科主任,主任医师,广东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州市“十三五”中医重点专科( 专病 ) 建设项目学科带头人。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从事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 30 余年,充分发挥整体观念与证论治中医治癌两大特色与优势提倡“以人为本”“带瘤生存"等中医“和”的理念,对肿瘤的中医辩证、治则、方药及中西医结合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方法和合理途径方面具有一定经验。针对西医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深化辨证,运用中医药增效减毒,达到综合治癌的最佳效果。

擅长肝癌肺癌食道癌、肠癌、乳腺癌鼻咽癌、子宫癌等肿瘤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苏旭春

中西医结合科(内科六区)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广东省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广州抗癌协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以扶正抗肿瘤中药汤剂、成药及针剂配合免疫治疗、热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不能手术、放化疗的中晚期恶性肿瘤。主持并参加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在国家级、省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擅长肝癌、肺癌鼻咽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妇科良、恶性肿瘤、淋巴肉瘤、癌性疼痛及肝硬化、乙肝等内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资质认定

参考资料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简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3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面向院外招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3

院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3

关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2家医院等级评审结果的公示.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06-18

跨越三十年 共谱新篇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院30周年,发力建设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三甲肿瘤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3

肿瘤专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7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沙院区)开工建设.今日头条.2023-06-18

医院要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3

肿瘤专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7

肿瘤专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8-04

肿瘤专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8-04

肿瘤专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8-04

医学影像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7

肿瘤专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8-04

中西医结合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7

中西医结合科(内科六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7

放射治疗一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7

放射治疗二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7

放射治疗三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7

放射治疗四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7

放射治疗五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7

神经外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9

肿瘤专家刘海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7

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2023-08-04

全国应用50万例次!《体腔热灌注治疗》新书发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9

肿瘤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9

2020年度 肿瘤学 医院学科排行榜.中国医院排行榜.2023-06-19

中国医院排行榜.2020年度胸外科学医院学科排行榜.2023-06-19

肿瘤专家赵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7

肿瘤专家周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7

肿瘤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8-04

肿瘤专家李洪胜.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6-17

肿瘤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8-04

肿瘤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