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灰康吉鳗

灰康吉鳗

灰康吉鳗(学名:Conger cinereus),别名糯米鳗、海鳗、白鳗,为康吉鳗科康吉鳗属鱼类。灰康吉鳗最大体长80厘米,一般体长50-60厘米。体重3-5千克。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全身棕灰色,体无鳞,皮肤光滑。头中等大。背鳍、臀鳍尾鳍具有黑色边缘,鳍条分节。尾部末端鳍条延长。尾端柔软,易弯折。夜间呈宽的深灰色条状。

灰康吉鳗广泛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分布范围西起东非,东至美国夏威夷,南至澳大利亚,北到日本鹿儿岛市的海域,中国分布在北起浙江宁波,南至南海永兴岛的海域。为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生活在沙泥质或岩礁的海区,一般栖息在珊瑚礁上。穴居性独居物种。

灰康吉鳗于2011年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物种。灰康吉鳗具有经济价值,包括渔业水族贸易。肉可供食用。也可以做为观赏鱼

形态特征

灰康吉鳗一般体长50-60厘米,最大体长80厘米。体重3-5千克。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全身棕灰色,体无鳞,皮肤光滑。

头中等大。头部感觉孔数较多,每侧为23个(眼上部4,眼下部8,下颌7,前鳃盖3,后头部1)。吻端长呈尖扁状。眼大,位于头侧中央上方,外被半透明膜。眼间隔平坦。眼睛后边缘上有黑色斑块。口裂大,后端达眼后下方。两颌发达,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唇唇缘发达。两颌及前上颌齿群均呈带状。齿细小尖锐,圆锥形,绒毛状。舌游离,不附于口底。具有耳石。鳃孔大,几乎为垂直线状,位于身体侧边中点之下方。

背鳍发达,始于胸鳍中央处的上方,与尾鳍相连,具有黑色边缘,鳍条分节。胸鳍发达,位于体高中点偏下方,胸鳍基部上缘位于眼睛垂直中点之水平线,呈扇形,胸鳍上有黑色斑块。侧线孔明显,为白色。肛门位于体中部前方。臀鳍发达,始于肛门后方,与尾鳍相连,具有黑色边缘,鳍条分节。尾部末端鳍条延长。尾端柔软,易弯折。夜间呈宽的深灰色条状。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灰康吉鳗分布范围经纬度为北纬32°至-南纬47°,东经24°至西经140°,广泛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在非洲(科摩罗埃及吉布提南非)、中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南亚(孟加拉国、印度)、东南亚(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东亚(中国、日本)、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太平洋各岛屿(美国的夏威夷王国)都有分布。

中国分布在北起浙江宁波,南至南海永兴岛的海域。

灰康吉鳗有两个亚种,分布范围如下:

栖息环境

灰康吉鳗为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生活在沙泥质或岩礁的海区,一般栖息在珊瑚礁上,是珊瑚礁上最常见的日本康吉鳗物种之一,通常在琼台礁和石缝、浅礁湖、斜坡和平坦礁上,栖息范围深达80米。偶尔也出现在河口。灰康吉鳗在珊瑚礁内比其他康吉鳗栖息深度更浅,数量更丰富。适宜温度:23.7-29°C。

生活习性

灰康吉鳗白天隐藏海底珊瑚等洞穴中,夜间出现在开阔的地方活动取食。主要以小鱼(Actinopterygii)和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为食。其游泳迅速,有趋旋光性。为穴居性独居物种。

灰康吉鳗是扁尾海蛇属(Laticauda)、大型鱼类和鲸目(Cetacea)一种常见的食物。

生长繁殖

灰康吉鳗幼体为浮游生物,具有卵黄囊,一般存在于沿岸地区。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日本康吉鳗珊瑚礁上最常见的康吉鳗品种之一,在珊瑚礁内比其他物种数量更丰富。

致危因素

虽然灰康吉鳗会被捕捞食用,但这并不是其主要威胁,因为捕捞量不足以影响其种群数量。环境污染、沿海地区的开发和珊瑚礁的破坏造成的灰康吉鳗栖息地的丧失可能会影响到其部分活动范围。

保护级别

灰康吉鳗于2011年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物种。

主要价值

灰康吉鳗具有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渔业水族贸易。灰康吉鳗肉可供食用。市场上有售卖新鲜的灰康吉鳗。也有将灰康吉鳗在海产店料理后贩卖,或晒成鱼干或制作成鱼粉。灰康吉鳗有观赏价值。可以做为观赏鱼。灰康吉鳗还可以用作鲨鱼诱饵。

参考资料

灰康吉鳗.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6-07

Ashen Conger Eel Conger cinereus.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3-06-07

灰康吉鳗.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6-07

Conger Cinereus.MarineWise.2023-06-07

Conger cinereus.台湾鱼类资料库.2023-06-07

Conger cinereus.fishbase.2023-06-07

Conger cinereus.European Commission.2023-06-07

..2023-06-07

Conger cinereus.fishbase.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