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更
刘更,男,汉族,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他于1982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机械设计专业后留校任教,并于1987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底,他破格晋升为教授。刘更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美工程设计与仿真联合研究所所长。他是西北工业大学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首批校内特聘教授。刘更曾在1997年至1999年期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西北大学等大学学习参观访问,并先后赴美国、英国等大学学习。他曾担任美国摩擦学会(STLE)1998年和1999年年会分会场主席,并获得STLE颁发的54届(1999年)年会组织奖。此外,他还担任了2004年第六届国际计算力学大会(WCCM VI)“虚拟摩擦学”(Virtual 摩擦学)论坛召集人和分会场主席,2006年第七届国际计算力学大会(WCCM VII)分会场主席,2006年第十二届国际制造工程与管理会议(IMCC)大会秘书长以及2008年先进设计及制造国际会议(ICADAM2008)大会秘书长。2011年,他还担任了动力传动国际会议大会秘书长兼组委会主席。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82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机械设计专业,1987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于1994年底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美工程设计与仿真联合研究所所长;西北工业大学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首批校内特聘教授。
社会活动
1997年至1999年在美国西北大学等作访问学者,近年来先后赴美国、英国等大学学习参观访问。
担任美国摩擦学会(STLE)1998年和1999年年会分会场主席,并获STLE颁发的54届(1999年)年会组织奖。担任2004年第六届国际计算力学大会(WCCM VI)“虚拟摩擦学”(Virtual 摩擦学)论坛召集人和分会场主席,2006年第七届国际计算力学大会(WCCM VII)分会场主席,2006年第十二届国际制造工程与管理会议(IMCC)大会秘书长以及2008年先进设计及制造国际会议(ICADAM2008)大会秘书长。2011年动力传动国际会议大会秘书长兼组委会主席。
陕西省机械设计分会理事长,中国机械设计学会理事,全国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委员会理事,西安市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和继续教育培训首席教授。《Indi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u0026 Materials Sciences》和《装备制造》杂志编委。
论著
撰写专著“结构动力学有限元程序设计”、“无网格方法及其应用”两部,其中“无网格方法及其应用”一书于2007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在《ASME Journal of 摩擦学》、《机械工程学报》等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被SCI论文引用120次,他人引用78次。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机械动态设计、机械系统动力学、虚拟样机仿真与设计、摩擦学、接触力学、生物力学和数值计算方法。
教学成就
课程
本科生课程:有限元法及应用硕士研究生课程:机械系统动力学
弹塑性有限元方法
接触力学
博士研究生课程:热弹接触力学
高等热弹塑性力学
获得荣誉
“航空动力传动斜齿圆柱齿轮系统的动态分析研究”,1991年航空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圆柱直、斜齿轮的三维优化修形”,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关于齿轮传动的可控动态啮合理论的研究”,92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圆柱齿轮齿向、齿形修正方法及试验研究”,93年航空科技进步二等奖;
“圆柱直、斜齿轮弯曲、接触和胶合的动载强度精确计算方法”,95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转子、齿轮系统的振动特性”,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结构动力分析中的拟波前子空间迭代法及其应用”,1994年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考虑表面形貌特征的热/弹塑性接触模型和方法研究”,2008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1993年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光华基金个人三等奖,1997年被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公司评为“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和“航空工业总公司优秀青年教师”,2002年被评为陕西省“三五”人才。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于2008年被评为优秀结题项目。
参考资料
刘 更.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202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