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

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

《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森时彦 (作者), 袁广泉 (译者)。2010年4月1日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4月1日)

丛书名: 京都大学中国研究系列之一

平装: 48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09712221, 750971222X

条形码: 9787509712221

商品尺寸: 22.6 x 14.8 x 2.6 cm

商品重量: 780 g

ASIN: B003JFM6Q4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作者搜集、整理并细致地分析了散存于日中两国的史料,并以棉花价格和棉纱价格的变动为轴线,清晰地描绘了19世纪后半期至1930年代近代中国棉纺织业的演变过程。《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不仅是清末民初经济史研究成果之,还对我们理解现在和未来的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启发。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媒体推荐

众所周知,数据统计史料十分欠缺,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最大障碍;而棉纺织业则属例外,可从数量上进行把握,因而研究较多。本书在该领域成果丰富的研究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利用棉纱和原料棉花价格变动的众多史料,将看上去枯燥无味的数据背后的历史挖掘、呈现了出来。

本书不仅是清末民初经济史研究成果之一,还对我们理解现在和未来的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启发。

——本野英一(《历史与经济》第180号)

本书最大的贡献在十通过细致的史料整理和分析,明确揭示了近代中国棉纺织业的市场结构。作者搜寻了散存于日中两国各种史料中的统计数据,并将其立体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幅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过程的清晰图像。

本书的另一一成就在于,作者就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各地区迥然不同的发展过程,提示了一个进行多角度考察和分析的方法。本书研究了地处内陆的四川省长江中游平原地带的湖南省长江三角洲武进区杭州市)等条件不同的地区,深刻分析了各地特有的社会状况,从而具体、明确地揭示了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甚而整个中国经济在各地完全不同的发展过程。

——久保亨(《历史学研究》第771号)

本书最大成就在于,作者搜集、整理并细致地分析了散存于日中两国的史料,并以棉花价格和棉纱价格的变动为轴线,清晰地描绘了19世纪后半期至1930年代近代中国棉纺织业的演变过程。治中国近代经济史者都知道,由于缺少最基本的数据,定量分析十分困难。进入1930年代,国民政府留下了一些统计资料,但如作者所说,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的统计数据极少这种状况未变。而经过作者的艰辛努力,一条全新的分析轴线一以贯之,使近代中国棉纺织业史更加清晰,这一点应予以高度评价,本书的出版亦因此而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划时代成就之。

毋庸赘言,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推进到了新的境地,使得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更加清晰。

——富泽芳亚(《史学杂志》第113编第1号)

作者简介

森时彦,1947年生于日本奈良县京都大学文学博士。1973年在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修毕硕士课程,翌年博士澡程中退。1974年至1984年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助手,1984年至1988年、1988年至1995年分别任爱知大学法经学部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副教授,1995年任该研究所教授,1999年后兼任该研究所东方部主任、汉字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所长等职。2007年后兼任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编著有《中国近代城市与乡村》(2001年)、《中国近代化的动态结构》(2004年)、《日本在华纺织公司与中国社会》(2005年)、《20世纪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2009年)等。

目录

中文版序言

绪章

第一章 中国近代机纱普及过程

前言

第一节 机纱普及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1890年代的意义

第三节 1920年代的供求关系

结语

第二章 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重组

前言

第一节 沙市与四川市场

第二节 武进工业化过程

结语

第三章 中国棉纺织业的“黄金时期”

前言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概况

第二节“黄金时期”到来

第三节 民族棉纺织业遭遇挫折

结语

第四章“1923年萧条”和中国棉纺织业重组

前言

第一节 织布类型与机纱需求倾向

第二节 中国棉纺织业结构性萧条

第三节 近代部门的形成

结语

第五章 中国棉纺织业市场结构的转变

前言

第一节 内陆民族纱厂的动向

第二节 重组阶段的开始

第三节 1920年以后的棉花流通

第四节 重组时期的市场结构和湖南第一纱

结语

别章 中国棉纺织业的近代化过程

前言

第一节 门户开放前夜的传统产业

第二节 欧美资本主义的入侵

第三节 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诞生

第四节 中国棉纺织业的黄金时期

第五节 中国棉纺织业的重组过程

第六节 农村萧条和中国工业化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别表

索引

译后记

序言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附属现代中国研究中心自2007年4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从人文学角度分析和探究现代中国的深层次结构”这一项目的研究。这是由总部设在东京的“人间文化研究机构”主持的共同研究项目,为期五年;而将京都大学中国学研究的成果,按“信、达、雅”的标准翻译介绍给世界学术界,也是该项目之一环。

关于该项目,我曾有幸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主任汪朝光先生做过交流。汪先生向学术专业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了推荐,并引荐了社长谢寿光先生和时任总编室主任的杨奎章先生。其后,经与谢、杨两位先生在北京、京都多次交换意见,决定出版“日本京都大学中国研究系列”丛书,把京都大学出版的中国研究专著和论文集译成中文,每年出版一册。本书就是该丛书具有纪念意义的第一辑。

本书日文版由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于2001年4月出版,是东洋史(即“亚洲史”)研究丛书第58辑。承担翻译工作的,是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成立后不久作为客座副教授前来赴任的袁广泉先生。袁先生为翻译本书,包括校对在内,前后费时近两年,使中文版充分达到了“信、达、雅”,甚至比日文版更准确、更容易理解。当然,本书内容由我负全部责任,研究价值如何,愿仰各位读者不吝评判。

后记

森时彦先生治中国近现代史,尤以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为主要领域,其治学之严谨、见解之独到、业绩之丰富,世界学术界早有定评。而《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集先生二十余年研究之精要,日文版在2001年4月出版后,国内学术界同人期待中文版早日问世。先生委托我翻译此书,我感到责任重大。好在可就近请教,使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值此即将付梓之际,我要说,除完成嘱托的轻松外,更多的是对有幸仔细学习此书的感激。

必须感谢的还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杨奎章先生、徐思彦女士及校阅者和各位工作人员。杨先生十分关心本书的翻译和出版,译者曾当面请教杨先生意见,获益良多。徐女士不仅委托国内高水平学者对译稿进行校对,指出了不少翻译方面的问题,还亲自细致地反复核校,并与技术人员一起就本书大量表格的编排等反复尝试改进;对于译者的意见也非常耐心、真诚,尽量采纳。本书得以翻译出版,全赖上述各位在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借此机会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翻译尽量保持原著的结构和体例;译文尽量忠实于原文,力避臆测性删减和修饰,以反映原著思路。但译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尚多,敬请各位读者指正。

文摘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正式开拓中国市场,当然非常关注这时银钱比价的剧烈波动情况。日本驻重庆领事馆1897年5月的报告指出铜钱升值的倾向时说“铜钱自两三年前始一路攀升”,然后称“原因主要归于供应不足”,并对因世界性铜锭价格暴涨、熔制钱充铜锭出售、其价甚至高于制钱面额的现状,作了详细介绍。另外,1896年6月,驻沙市领事馆的报告也指出制钱减少导致铜钱升值,称“铜钱告匮,钱价日昂”。不过,尽管偶尔有报告对1890年后半期铜钱急剧升值给予关注,并指出其原因,但据笔者所见,还没有报告将其与进口动向联系起来并作分析。

直至1904年以后铜钱开始暴跌,领事馆才开始把银钱比价与进口动向联系起来论述。在1909年2月的报告中,汉口领事馆鉴于“清代内地及下层社会使用最多的流通货币是铜钱”,论述了“铜钱相对墨西哥银元(或两银)贬值,致使大宗商品暴涨,导致购买力减弱”的关系,并明确指出,特别是来自外国的进口商品,在银两贬值的共同作用下, “其销路陷入困境”。长沙领事馆1907年7月的报告也称:外国机纱进口额在湖南省“比之数年前之进口额,减少三成左右”,而其最大原因是,进口机纱消费者是“将其用于织造土布”的“乡下人”,用铜钱几串几文来购买,故“钱价暴跌”导致消费减少。上文引用过的沙市领事馆1906年4月的报告也称:“最显著之事实,如去年铜钱铸发几无限制,致使钱价暴跌不止,虑不及此之商贾等突遭重大打击,均蒙受损失甚多”。可以想见,1904年以前,曾因铜钱升值而获益的沙市区的疋头铺,自翌年始转而因铜钱贬值而饮泣。由上述可知,对华出口顺利增长时,日本方面并不刻意探究其原因,但出口减退日益明显时,则开始与银钱比价变动联系起来探究其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