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小杓鹬

小杓鹬

小杓鹬(黑枕黄鹂普通亚种:Numenius minutus)为体型最小的鹬科杓鹬属鸟类之一,别名小油老罐、小麻鹬。雄性平均体重164克,平均体长30.8厘米,雌性平均体重190克,平均体长31.1厘米。头顶呈黑褐色,具有较细的中央冠纹。穿眼纹黑褐色,眉纹淡黄色。喙呈黑色。颏和喉呈白色或沾土黄色。背羽和肩羽呈黑色,密布淡黄色羽缘斑。胸部沙黄色,有褐色斑纹。腿呈黄色或灰蓝色,跗具盾状鳞。

世界范围内,其主要分布于大洋洲、北美洲、欧洲亚洲北部;中国范围内,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等地。在繁殖期,小杓鹬栖息于高山森林及矮树丛地带;在迁徙期,其主要栖息于湖滨、沙滩、海岸沼泽以及附近的农田耕地和草原。冬季栖息于沿海附近的沼泽、湿地、草原、湖泊、河流与农田地带。

2016年,小杓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作为数量很大的中型涉禽,在生态链中起到重要作用。

命名与分类

截至1934年,小杓鹬一直被视为爱斯基摩杓鹬(Numenius borealis)或极北杓鹬的亚种(N.b.minutus),后被划分为独立物种,且无亚种分化。

形态特征

小杓鹬是体型最小的杓鹬属动物之一,雄性平均体重164克,平均体长30.8厘米,雌性平均体重190克,平均体长31.1厘米;雌雄羽色相同,雌性体型较大。头顶呈黑褐色,具有较细的中央冠纹;前额深褐色,有浅黄色斑点;虹膜黑褐色。穿眼纹黑褐色,眉纹淡黄色;下巴白色;喙呈黑色,嘴峰略微向下弯曲,嘴端黑色,下喙基部肉色,喙尖端呈橄榄褐色,颏和喉呈白色或沾土黄色。后颈灰白色,具细黑色羽轴纹。上体呈黑褐色,背羽和肩羽呈黑色,密布淡黄色羽缘斑。翼下覆羽、腋羽呈黄色,密布黑褐色细斑纹。胸部沙黄色,有褐色斑纹;腹部及尾下覆羽呈奶白色或淡黄色。尾灰褐色,有黑色斑纹。腿呈黄色或灰蓝色,跗蹠具盾状鳞。脚黄色或蓝灰色。落地时两翼上举。相较于成鸟,早成雏全身覆盖更多土黄色杂斑,胸前的褐色条纹和暗斑不明显。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范围内,小杓鹬主要分布于大洋洲、北美洲、欧洲亚洲北部。越冬时南迁至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偶然飞抵塔斯马尼亚州新西兰等地

中国范围内,小杓鹬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广东省福建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等地。

栖息环境

在繁殖期,小杓鹬栖息于高山森林及矮树丛地带,喜欢在附近的湖边、河岸、沼泽及草地上活动和觅食。在迁徙期,其主要在湖滨、沙滩、海岸沼泽以及附近的农田耕地和草原上活动。冬季,栖息于沿海附近的沼泽、湿地、草原、湖泊、河流与农田地带。其偏爱高度小于20厘米的短草区域。在非繁殖季节,小杓鹬表现出在湖泊附近和河谷的沼泽草地上觅食和休息的偏好。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小杓鹬在早上和午后进行觅食,其使用喙在浅水中挖掘,从而找寻食物,主要以昆虫(直翅亚目蟋蟀科象鼻虫)、小鱼、小虾、甲壳亚门以及软体动物门为食,同时也会食入植物,例如藻类草籽和植物种子。

节律行为

小杓鹬多为旅鸟,有很强的迁徙性,春季的4至5月和秋季的9至10月途经沿海地区。迁徙时会定期经过中国东部及台湾地区,夏季曾出现在宁夏黄河流域和内蒙古地区,冬季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能够在六天内飞行长达7000公里。

小杓鹬非冬季时常单独或小群活动,迁徙和越冬时,小杓鹬会与其他鹬类集合成较大的群体,有时多达成百上千只。当每日退潮后,它们会到岸边一同觅食。在非繁殖季节,它们成百上千只聚集在一起,在白天最温暖的时间段和晚上聚集成群栖息。

鸣叫行为

小杓鹬在进食时发出“te~te~te”声;飞行时发出2~4个音节的“归归”声,与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相似,但略短,更兴奋,音调更高。感到危险时,其会发出嘶哑的“chay~chay~chay”声。

天敌

新生早成雏的天敌有小嘴乌鸦鸦属 corone)、北噪鸦(Perisoreus infaustus)、白鼬(Mustela erminea)和伶鼬(Mustela nivalis)等。

生长繁殖

雄性小杓鹬的求偶行为与针尾沙锥(Gallinago stenura)类似,其在空中完成一系列复杂的飞行动作,并伴随发出独特的颤音,这种表现在杓鹬属中罕见。

繁殖期为每年的6至7月,小杓鹬会在西伯利亚地区的高山森林、灌丛地带集群营巢。其大多选择林缘或火烧后的开阔林地作为繁殖区域,且有一定良好的水源,置巢于递上凹陷处或树旁,也有置于水边或沼泽地边的干芦苇地上的凹坑内,内垫枯草,每年产卵一次,每次3~4枚卵,卵色为绿色或橄榄皮黄色,并有褐色或石板灰色斑点。孵化期22~23天,6月下旬早成雏出壳。其平均寿命约为10岁。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1992年,中国境内统计到66只小杓鹬,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2只;东亚324只,东南亚57只。截至1996年,小杓鹬全球种群数量较为稳定。1997年,在中国黄河三角洲统计到600只的小杓鹬群体;1998年,在相同地区统计到约1.7万只该物种,约占世界种群总数的10%。截至2006年,小杓鹬全球数量超过18万只;截至2009年,俄罗斯地区约有不到20万只的繁殖个体,以及不到1万只的迁徙个体。

威胁因素

2006年,小杓鹬在澳大利亚北部的重要迁徙停留点面临着植物入侵(例如含羞草、膜草和巴拉草),海平面上升引起的陆地缩小,以及野猪和水牛带来的环境损害。同时,其栖息地也受到农业集约化和农药污染的威胁。

保护等级

2016年,小杓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2021年,小杓鹬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物种对比

杓鹬与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属于相似物种,可通过体型大小、嘴形、腰部羽毛颜色进行区别。

参考资料

Little Curlew.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3-05-29

小杓鹬.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29

Numenius minutus Gould, 1841.ITIS综合分类信息系统.2023-05-29

小杓鹬.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2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29

Numenius minutus.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2023-05-29

Numenius minutus Gould, 1841.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29

LC Little Curlew Numenius minutus.birdlife.2023-05-29

Little Curlew.birdsoftheworld.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