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傅天琳

傅天琳

傅天琳(1946年1月24日—2021年10月23日),生于资中县,中国著名诗人。

人物经历

1961年于重庆电力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市郊云山农场种果树直到1980年。傅天琳是汉族,中国共产党员,中专文化。

15岁的傅天琳从重庆市电力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重庆市郊的缙云山农场种果树。其间,在生活的感召下,她开始了诗歌创作,并完成了以果园生活为主题的诗集―――《绿色的音符》。

而后,傅天琳又以饱满的热情完成了反映母爱为主题的诗集―――《在孩子与世界之间》,果园和母爱成为了傅天琳的创作主题。

在傅天琳看来,母爱是女性与生俱来的情愫,是人性中最高的光荣和骄傲,它是照耀性的、笼罩性的,它是没有理由的,不分国籍的,甚至是没有道理的。

傅天琳曾目睹过这样一幕场景:一个两岁的女孩不厌其烦地为一只小熊洗澡、剪指甲,并且假装小熊病了,带小熊去看病。傅天琳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小女孩说,因为自己是小熊的妈妈,傅天琳因此断定,母爱是存在于万世万物之中的一种本能。

《在孩子与世界之间》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的傅天琳初为人母。她说,那段日子,她刚刚体验到做母亲的快乐,笔下的诗歌便呈现出了淳朴而天然的面貌。傅天琳认为,这样的诗句,正是对博大的、无私的母爱最好的表达方式。

2000年,傅天琳退休后在北京带外孙女,整整三年,几乎没有读过一首诗、写过一首诗,她甚至完全断绝了和外界的交往。傅天琳说,这三年她就是一个纯粹的外婆,这样的经历让她再次重温了母爱带来的快乐。

有了这样的感悟后,2003年,傅天琳再次拿起笔,用诗歌的语言记录下外孙女的一颦一笑,以及三年来点点滴滴的感动。傅天琳说,当她把这些诗念给外孙女听时,她的眼眸里居然出现了一种异样的光泽,就像是她一岁时第一次看到一大片野蔷薇时的那种光泽,傅天琳的心为之柔柔一动。

傅天琳给青海省的观众带来的依旧是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短诗。傅天琳认为,回避母爱,就回避了女性最优秀的品质。

傅天琳本身就是一株饱含母爱的苹果树。

如今,年过花甲的傅天琳对母爱的感悟更加深切。

傅天琳在童诗集新作《星期天山就长高了》里,对诗里的主人公,不称小朋友而称“妹妹”。诗里的故事都与妹妹有关,妹妹就是傅天琳的外孙女。

妹妹的爸爸妈妈都是外交官,经常出国在外,爷爷奶奶已不在人世,所以妹妹一出生,照顾她的重任就落到当时还在重庆出版集团工作的外婆身上。

提前退休,放弃诗人的头衔,离开重庆市的生活圈,只身到北京市去带这第一个孙子辈,傅天琳说她当初是抱着“自废武功”的心态去的。女儿家只有60多平方米,傅天琳没有房间只能打地铺,没有多余的地方请保姆,傅天琳就一手一脚地把妹妹拉扯大,陪她玩、哄她睡,给她煮饭、教她认字。

直到妹妹上幼儿园,傅天琳繁忙的生活一下子空闲下来,写诗的手便痒痒了。当她用诗性的眼光回味3年来的时光,妹妹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妹妹的眼神妹妹的动作都自然而然涌了出来。

接下来的8天,傅天琳以行云流水的速度一口气写了30多首童诗,一本关于妹妹的成长诗歌日记出炉。用傅天琳的话说,这本诗集“完全是带娃儿带出来的”。

不过,这些诗完全没劳烦傅天琳冥思苦想,也不用像写成人诗那样为一个用词推敲几天,因为绝大部分诗句都是妹妹的原话,她所做的只是发现了这些诗意,稍作修饰,就很美。“所以我告诉妹妹,这本诗集的作者应该是妹妹,外婆只是代笔。”

2021年10月23日11时03分,傅天琳因病医治无效在重庆逝世,享年76岁。

社会活动

1978年参加重庆市文学创作会。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傅天琳是成熟于新时期的著名女诗人。诗歌语言既具有追求浅唱低吟的音乐美,也富有思想容量、泛着阵痛独语的散文美。其诗歌创作首先是果园诗,以《绿色的音符》为代表。从描写果园景物的外在美,到歌颂果园诗中包含韧性精神的内在美,诗人以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质朴的诗风,真挚的情感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果园世界”。其次是母爱诗、儿童诗及爱情诗,以《在孩子与世界之间》为代表,诗人以女性特有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爱的世界。”诗人作为母亲的女儿和孩子的母亲,她创作了富有“女儿性体验”和“母性体验”的母爱诗。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她还创作了不少的儿童诗;作为丈夫的妻子,她创作了为数不多的爱情诗。这时期的诗歌语言除仍具音乐性的同时,更注重内心情感体验的抒发。再次是国内外游历的诗歌,以《音乐岛》和《红草莓》为代表。随着国内外出访机会的增多,傅天琳的诗歌内容和诗歌风格都发生了重要变化,音乐性逐渐减少,现代生命体验与表现手段逐渐增多。最后是感悟诗,诗歌以《结束与诞生》《六片落叶》为代表,以较为散文化的语言来揭示现代人的困境,增加了对人生、社会、生命的思考。除此之外,傅天琳还通过炼字,词类活用,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拓展诗歌的艺术境界。傅天琳语言经历了由浅唱低吟的有韵诗到泛着阵痛独语的无韵诗,从对音乐性的追求向散文化的延伸;在傅天琳后期诗作并没有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而是做了融合并获得成功。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