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李靖(公元571年——公元649年),字药师(一称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今属陕西省三原县),祖籍陇西狄道(今属临洮县),隋末唐初名将,著名军事家。
隋朝末年,李靖历任长安县功曹、马邑郡丞等职。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靖跟从李渊讨伐王世充,因功被授予开府。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至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靖先后平定隋末的军阀萧铣、辅公祏和盘踞西北的少数民族政权突厥、吐谷浑,功勋卓著,先后担任上柱国、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被李世民封为代国公。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封卫国公。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于凌烟阁画功臣像,李靖名列第八。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在长安的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八岁。唐太宗李世民赠其为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号“景武”。李靖在后世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被演化为佛教神仙毗沙门天王、道教天神托塔天王和陈塘关总兵,在民间也广受香火供奉。
人物生平
出身士族
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李靖出生于陇西县官宦士族,家族为陇西李氏丹阳房一支,其父亲李诠是隋朝的赵郡知府,袭爵永康县公。李靖少年心怀大志,成年后出仕隋朝的长安县功曹,后升迁为驾部员外郎、殿内直长。至隋大业末年,李靖被任命为马邑郡丞。
太原起兵
隋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在塞外击败突厥。李靖探知李渊有谋反的企图,于是前往扬州市向隋炀帝告发,但是路途堵塞未能成功,滞留长安。同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南下攻打长安,抓住并要斩杀李靖。李靖以义军刚刚兴起、不宜斩杀壮士为由说动了李渊,李世民从中求情。于是李靖得以在李渊的军中效力,之后进李世民的幕府之中担任三卫。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靖跟从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因功被授予开府。
平定萧铣
隋末萧铣占据荆州,李渊建立唐朝后任命李靖前往安抚,但李靖率军抵达硖州,被萧铣的军队阻挡,不能前行。李渊得知后,下令处死李靖,但在州都督许绍的请求下,李靖得以赦免。时逢开州区少数民族首领冉肇则反叛,率兵侵犯州,李靖率领八百士兵偷袭冉肇则的大营,后设伏杀死冉肇则,俘获敌军五千多人。李渊得知后,对其过错既往不咎,并下旨赏赐李靖。武德四年(621),李靖向李渊陈述了十条攻取萧铣的策略,均得到采纳,李靖同时受命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的行军长史,再次征讨萧铣。当年八月,李靖在夔州聚集军队。正值雨季,萧铣断定李靖不可进兵,因此未作防备。李靖则趁此机会出军攻入萧铣的城下,任命李孝恭击败文士弘,缴获四百多艘舟舰。后又抓住战机,率骑兵攻至江陵城,围困萧铣,最终迫使萧铣献城投降。平定萧铣后,李靖被被李渊封为上柱国、永康县公,赐物二千五百段。
扬威岭南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渊任命李靖为检校荆州刺史,并给予任命官职的特权。李靖于是来到桂林市招抚岭南各地(今属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的军阀首领,李靖授予宁真长、冯盎、李光度三个人不同的官职和爵位,使岭南全部归降唐朝,之后唐高祖李渊授予李靖岭南道抚慰大使和检校桂州总管。
灭辅公祏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在丹阳市割据的军阀辅公造反,李渊任命李孝恭和李靖等人征讨辅公祏。唐朝大军抵达舒州的时候,辅公祏派遣冯惠亮部驻扎在当涂县,陈正通和徐绍宗部驻扎在青林山。李靖认为辅公祏实力强劲,如果战争旷日持久,唐军会腹背受敌被前后夹击。冯惠亮擅长阵地野战,却被辅公祏下令坚守不出,此时正是攻打营寨的大好时机。于是李靖作为先锋大败冯惠亮,并在会稽郡擒获想要投奔外援的辅公祏。李渊拜李靖为行台兵部尚书、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征讨突厥
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李靖担任行军大总管成功抵御了入侵太原的东突厥势力,被封为检校剑州大都督。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靖被任命为灵州道行军大总管抵御东突厥可汗莫贺咄设的大军。东突厥大首领颉利可汗进入泾阳县(今属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境内,李靖率军从小道快速抵达豳州(今属陕西省咸阳市彬县),截断了突厥军队的退路,迫使突厥可汗罢兵和亲。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拜李靖为刑部尚书,赐实封四百户。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李靖兼任检校中书令。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李靖担任代州道行军总管进攻东突厥的突利可汗,用计使突利可汗的亲信康苏密投降唐军。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被封为代国公。之后颉利可汗退保铁山,派遣使者向唐朝请罪归顺。贞观四年的二月,唐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对颉利可汗安抚晓谕。李靖和张公谨趁颉利可汗放松警惕之际,一鼓作气斩首突厥大军上万人,俘虏十余万人。颉利可汗在投奔吐谷浑的途中被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获。
平吐谷浑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正月,吐谷浑入侵边境,李世民主张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领任城王李道宗、武威郡都督李大亮等四总管征讨吐谷浑。贞观九年,李靖带兵出征,大军驻扎在伏俟城(今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吐谷浑士兵烧毁野草阻挡唐军。李靖大军退守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旷原),之后力排众议率军深入吐谷浑境内,越过积石山(今属甘肃省南部)大败吐谷浑的军队,迫使吐谷浑士卒杀掉原可汗投降,李靖辅助吐谷浑册立大宁王慕容顺为新可汗之后班师回朝。
晚年生活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李世民改封李靖为世袭卫国公,授予州刺史。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命画工在凌烟阁为李靖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画像。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李靖身染重病,唐太宗李世民仍赐给他五百匹绢,进位卫国公、开府仪同三司。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八岁。唐太宗李世民赠李靖为司徒、太原市都督,给予四十人的班剑、一套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
人物成就
李靖跟随李渊父子之后,为唐朝的建立和安定立下诸多功劳。同时,李靖总结多年的战场经验,作《李靖兵法》一书,将其军事思想传于后世。书中体现的李靖的军事思想主要为军事法制思想、军事教育思想和军事地理思想。李靖认为赏罚分明以激励士气,使士兵保持绝对忠诚,严惩胆怯不驯的士兵,重赏有功的士兵;李靖训练士兵井然有序、按部就班,其在诸葛孔明的八卦阵基础之上演练出六花阵,将军队的战斗能力和作战的效果发挥到最大。战前统帅需要摸清地利方圆、天气、地形;战时利用附近的山川形势等地理条件来制定战略战术,安排行军安营、斥候侦察敌情和哨兵加强警戒。
人物评价
隋唐人评价
李靖的舅舅韩擒虎称赞李靖军事才华突出,能够和他一起讨论孙武、吴起的军事艺术。杨素认为李靖将来可以达到自己的位置。吏部尚书牛弘称赞李靖为“王佐之才”。李渊在得知李靖击败突厥之后大喜道:“李靖是萧铣和辅公祏的克星,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比不上李靖这位大将军。”李世民评价李靖通晓事理,是一代楷模。”长孙无忌评价李靖南定荆吴,北平突厥。晚唐诗人杜牧称赞李靖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后代人评价
北宋名臣、史学家宋祁称赞李靖遇事果断,明察秋毫,料敌先机,忠诚与智慧兼具。赵匡胤赞扬唐朝的李靖出身文人却能立大功。北宋的武学博士何去非认为李靖是唐朝最善于用兵打仗的。清代广州知府、治台名将蓝鼎元评价李靖的才华和谋略非比寻常,而以沉稳敦厚著称。西方隋唐史研究的奠基人、美国著名的史学家崔瑞德评价:“李靖和李勣是整个7世纪一直相当普遍的那种官员的代表人物,在内是朝廷文官,在外是战场武将,如成语所说的“入相出将”那样”。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梁景宝.洛阳市出土《李浚墓志》考释、郝明.新见唐李瀛墓志考、祝尚书.杨炯乃唐开国大将李靖弟婿考
后世纪念
墓葬碑刻
由于李靖为唐朝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死后得以陪葬昭陵,李靖的墓地在礼泉县的九宗山南面的台阶地上,被后人称为“上山冢”。目前留在世上的碑刻只有一处《李靖碑》,是唐朝著名的大臣许敬宗、王知敬在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撰写刻立的碑刻,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卫景武公碑》,全称为《大唐故尚书右仆射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司徒并州都督卫景武公之碑并序》。碑文都是用楷书写成,一共三十九行,每行八十二个字。碑文内容主要记述初唐的军事家李靖的事迹。额头上的题目是用阴刻篆文书写的“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司徒卫景武公碑”二十个字。礼泉县的昭陵博物馆现在保存着这个碑刻,碑文的内容已经模糊不清,这块碑是昭陵里面著名的陪葬墓碑之一。
祠堂庙宇
李靖庙自唐朝始建,宋元明清时期重修者颇多,据考证,中国十四个省五六十个州县建有各式李靖祠庙。在分布上,李靖祠庙基本沿袭其生前的生活的轨迹,集中在陕西省、山西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湖北、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北省、河南省等地。李靖祠庙多以“李靖庙”“李药师庙”“李卫公祠”等;也有用后代的加谥为庙名,如“李王庙”“辅世忠烈庙”;另外还有与李靖的传说相关,如“风雨神庙”。
人物故居
李靖当年的府第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城北5公里,现在变成了鲁桥镇东里堡村。总共占地48亩,故居园内有亭台楼阁、花湖池塘,最起眼的有观稼楼、挂云楼、八角亭、莲花池、关中八景缩影、溢清阁、读书堂、假山、鱼池、石舫、妙香亭等。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政府将李靖的故居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历代册封
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靖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二十五位功臣之一。李隆基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李靖配享李世民庙廷。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靖配享武庙,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李靖被唐德宗李适列为三十四位唐代上等功臣的前十名。五代十国时期,后李嗣源李存勖特赠李靖为太保,石敬瑭追封李靖为灵显王。北宋开宝三年(970年),赵匡胤为李靖等“前代功臣烈士”特地设置守护陵寝的官员。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李靖被宋徽宗列为七十二位历代优秀军事将领之一,并建立庙宇,其事迹被选入《十七史百将传》中。之后的宋朝皇帝相继追封李靖为“惠武侯”“忠惠景武公”“辅世灵佑忠烈王”。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李靖等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 清朝年间,李靖成为皇家太庙中的四十一位陪臣之一,享受和清朝的历代帝王一样受皇家祭祀的待遇。
影视演绎
历史形象
传说形象
参考资料:豆瓣电影.
文学形象
《虬髯客传》
《客传》的成书年代大致是在天宝中期,这部小说实际上以维护封建统治者为基本立场,鼓励士子将儒家理想作为最高人生追求。全书通过李靖以布衣身份向越王杨素建议搜罗天下英雄豪杰为己所用来看,李靖就是一位想要出将入相、实现儒家政治理想的士子形象。其次,李靖在书中还有另外一种形象,那就是体现在与红拂女的爱情方面。在红拂女前来向自己表达爱意之时,李靖表现出了紧张欣喜而又犹豫的特点,比较怯懦、缺乏勇气、不够完美,但是李靖具备了谨慎的理性和细腻的思考,有血有肉。第三,李靖在书中的最后一种形象就是他善于审时度势、独具慧眼,选择君主的眼光独到,在乱世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开始李靖并没有选择李世民,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隋朝的李泰杨素,他认为从封建道义出发尊隋朝为正统。但李靖最终选定李世民作为辅佐之主、舍弃杨素、与虬髯相交,一切都归功于选择人物、审时度势的高明眼光,深刻地表现出乱世中李靖个人能动性的极致发挥。
《隋唐演义》
清代时期李靖的形象几乎变得世俗化和神化,最典型的就是《隋唐演义》,在这本书中李靖的出场次数非常少,就在全书的前十回。在有限的章节中,李靖的形象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儒侠的形象,这一点和《虬髯客传》中的李靖有相似之处,追求剑法、投奔杨素、结识红拂女、两人最后投靠李世民,还是体现出了一种超凡脱俗、追求理想的儒侠形象。
《红拂夜奔》
当代著名文学家王小波在作品中也曾描写过李靖的形象,王小波笔下的李靖是一个有聪明智慧但是被时代摧残而麻木不仁的形象。李靖生活在洛阳市城中, 有聪明的天赋,却完全与时代格格不入, 不合时宜的特点一直存在于李靖的身上。中年的李靖当上了李卫公,生活在繁华的长安中,却感觉到自己的生命索然无味,整日沉浸于和红拂女动物似的性爱中。李靖从有灵的人类到麻木式的“非人化”群体,所展现的就是一个“吃人”的肉体和灵魂连在一起的社会。这种社会人性受到摧残, 世界是麻木不仁的, 使得被嘲讽的人身心俱疲,代表了生活在现实中却日益和社会格格不入的大部分读者。
传说形象
李靖降雨
唐朝著名的志怪小说《续玄怪录》中间记载了“李靖降雨”的故事传说,这则传说在民间流传最广。
李靖未发迹之前喜欢野外打猎。有一次天色已晚打猎迷路,李靖饥肠辘辘疲惫不堪,想找个人家休息。他无意间摸到了一扇门。李靖赶忙急促叩门,一番寒暄之下才知道当家的男人外出未归,而屋里只有老弱妇孺和几个仆人。家中的管事夫人出于怜悯和好意让李靖在里屋住一晚上,并招待李靖饭菜。夜时分,管事夫人告知李靖真相:这里是天上施云布雨的龙王寝宫,外出未归的男人就是龙王,现在天庭的使者传达玉皇大帝指令要求龙王即刻降雨。管事夫人就是龙王的母亲,她想让李靖代替自己的儿子上天行雨。
李靖出于好奇和报恩接过了飞马和行雨用的器具,骑上飞马开始降雨。但是李靖过于好心,往地上滴了二十滴水,因为天上的一滴水相当于人间的一尺雨,结果村庄被大水淹没。龙王的母亲自然受到了玉帝的惩罚,但念在李靖初次行雨且出于好心的份上,没有责罚他,还送给了李靖两个奴仆。而正因为这个替龙王降雨的故事,李靖成了能唤雨的神人。
毗沙门天王
李靖在唐朝之后,受到官方和民间的祭祀,一步步地促进了李靖形象的神化。因为相传佛教中的毗 (pí) 沙门天王在西北上空保佑着唐朝的边关将士,而李靖又率大军在大唐的西北边疆战胜过少数民族突厥和吐谷浑,所以人们就将毗沙门天王和李靖关联起来。经过六百多年的代代传颂,到了蒙古族统治的元朝,李靖就变成了妇孺皆知的托塔天王。而毗沙门天王的第三个儿子——哪吒,也就成了托塔李天王的三太子了。
《西游记》
李靖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被神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身份就是道教当中的托塔李天王,这一形象显示在了明朝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李靖在《孙悟空之真假美猴王》中儒雅俊逸,手拿着方天画戟和宝剑,掌上托着玲珑塔,被人称为托塔天王。李靖是殷夫人的丈夫,是甘露太子金吒、木吒木吒(木叉)、三坛海会大神哪吒三太子、李贞英的父亲,(金鼻白毛老鼠精)金鼻白老鼠精的义父。曾经以“降魔大元帅”的身份率领十万天兵天将讨伐孙悟空,之后又帮助孙悟空对战青精。
《封神演义》
同样是明朝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李靖形象和《西游记》几乎完全一样,都是手持宝塔和长剑的儒雅形象,但是《封神演义》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了商朝末年武王伐纣之时,李靖是帝辛麾下陈塘关总兵,掌握一方军事大权,是哪吒的父亲。哪吒在将自己的肉体和骨头割掉剔除之后, 托梦给母亲,要求安放自己的灵魂。李靖得知后, 用鞭子抽打哪吒的金身, 烧毁了他的庙宇,行事残忍狠毒的父亲让人心生恨意、不寒而栗。这本书中的李靖形象就是一个一副官僚做派、懦弱无能、自私冷酷、毫无情义的封建保守父亲。
参考资料
历史评论家古少州给你讲大唐李靖传奇故事.今日头条.2023-08-16
《风起陇西》里的甘肃“陇西”,到底在哪里?.今日头条.2023-08-16
决战玄武门 决战玄武门 (1984).豆瓣电影.2023-05-17
西游记 (1986).豆瓣电影.2023-05-17
隋唐风云 隋唐风云 (1976).豆瓣电影.2023-05-17
封神榜 (1990).豆瓣电影.2023-05-17
唐太宗李世民 (1994).豆瓣电影.2023-05-17
隋唐群英会 隋唐群英会 (1996).豆瓣电影.2023-05-17
游龙惊凤 (1997).豆瓣电影.2023-05-17
封神榜 (2001).豆瓣电影.2023-05-17
大唐双龙传 大唐双龙传 (2004).豆瓣电影.2023-05-17
风尘三侠之红拂女 (2006).豆瓣电影.2023-05-17
贞观之治 (2006).豆瓣电影.2023-05-17
薛仁贵传奇 (2006).豆瓣电影.2023-05-17
封神榜之凤鸣岐山 (2006).豆瓣电影.2023-05-17
贞观长歌 (2007).豆瓣电影.2023-05-17
开创盛世 (2006).豆瓣电影.2023-05-17
大唐双龙传 (2011).豆瓣电影.2023-05-17
隋唐英雄 (2012).豆瓣电影.2023-05-17
隋唐演义 (2013).豆瓣电影.2023-05-17
封神英雄榜 (2014).豆瓣电影.2023-05-17